[谜语]请猜成语(一)我们是洛阳解放军150医院和8410生物研
我们是洛阳解放军150和8410生物研究所的成员。告诉大家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根据我们近3年的研究,发现日本利用基因技术以知名化妆品和食品为主要的媒体来改变我们中国人的基因!? 中国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买东西以价格的高低来判断东西好坏,于是不但一直被日本人当作活生生的试验品,还让日本人赚足了钱。比如有一个广告里经常看到的SK-II,小小一支卖价人民币2千3千的,中国女人拿它当宝贝,工资刚发下来就快马加鞭奔向商店,把辛苦一个月的血汗钱送到了日本人的手里。自己收入少一点的,就让老公平时省吃俭用。(若我违规,举
  近一段时间来,从农产品、食品到,再到化妆品,中国市场上的日本产品在质量方面屡出事端,将多年前形成的日本产品质量过硬的“品牌红利”稀释殆尽。 蹊跷的是,很多日本企业似乎甚少从提高产品质量、调整对华出口技术标准等方面入手勤练内功,而是更多地寄希望于危机公关之类的奇技淫巧,试图将治标之道长期化。 在中日关系“政冷经热”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做法,只会不断侵蚀“经热”已不算厚实的基础。 如果说“政冷”系日本政治界的某些“精英”冥顽不灵所致,那么如果质量问题引发了中日“经冷”,日本企业界恐怕难辞其咎。 首先,质量问题可能促成国人对日本或日货的负面态度由“民族-集体”理性维度向“消费者-个人”理性维度深化。 消费者能够很容易地判断出SK-II对身体的损害,“婚礼门事件”披露出的对本田汽车制造和设计缺陷的质疑也很快为人们所共知。 种种负面事件将隐藏在一些国人意识中的对日情绪具体化、生活化,令更多的普通民众从切身利益的立场对日本产品因其质量不佳而产生恶感,对日本族群因其商家对问题产品采取推诿卸责乃至抵赖逃避的举止而更添厌弃。 其次,质量问题的反复出现和解决失当将为民间历史情结增构微观基础。2005年春,以日本扶桑社篡改历史教科书为导火索,中国一些城市发生了民众自发的反日游行。 值得玩味的是,2005年两国贸易额达1893亿美元,连续第七年突破纪录;而同年日本对华投资也创历史新高。 在示威游行期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部分普通民众并不介意用日货;索尼驻北京代表认为该公司销售没有受到影响,而且也不担心会有影响; 香港欧洲银行的一名零售业分析师还指出,消费者购物注重的是质量,而不是政治。 可见,彼时历史情结对经济现实的影响尚弱,但如今质量问题却可能为历史情结增构现实基础。 第三,质量问题将可能减少日本对华出口。以前,国人对国货有“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复杂情绪。 近年来,中国产品在质量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售后服务方面也取得不错的进展,另一方面,日本对华出口产品却暴露出越来越多的质量问题。 相形之下,本国产品的性价比大幅提高,这种情况下高调喊出支持国货的口号,就可能没有那么多的后顾之忧。 所以,部分日本产品很可能逐渐被“替代”出中国市场,对于日本对华出口而言,这样的威胁是切实存在的。 论语上有句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从商业行为上看,经贸活动也需要有“德”,才能广聚顾客、利通万里。落足在产品上,这个“德”就是产品质量;落足在商家上,这个“德”就是诚信。 中日“经热”能否维持下去,很大程度也系于日本产品能否保证质量,系于日本商家对问题产品能否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拿出满意的善后措施。 中国,如何现实地面对日本? 中日交恶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两国认识相差太远。 以靖国神社为例,中国人不了解的是,日本人反对参拜的理由和中国民众反对的理由经常是不同的。 在日本反对参拜的民众中,有一些对历史有体验或者有了解,他们知道战争的残酷,对历史有忏悔之心,这些民众现已不多;还有一些是出于现实利益考虑,不希望中日关系恶化;但更多民众或是出于宗教信仰自由,或是出于其他原因而抵制。这些,跟中国人基于历史情感的反对有很大不同。 由于战后日本的军国主义并未根本肃清,使得在意识形态对立的年代,日本右翼有机会回避历史,在今天的日本,对那段历史有清楚认识的日本国民并不多,青年一代就更加明显。 这代人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相关历史的系统教育,他们生活在一个相对文明、远离专制的时代,连企业都会因担心员工劳死涉及企业责任而不敢让员工加班太多。于是,在一个普遍尊重生命的时代,他们就很难理解他们前辈当年在中国令人发指的罪行。 有人故意回避、掩盖,有人故意歪曲,而大多数人则无知或不了解,这就是在处理与日本的历史纠纷时,中国外交必须面临的日本现实,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现实会越严酷。那么,中国有可能突破目前的中日困局吗? 中国人反对参拜的感情,没有人能够否定,而且必须要让日本了解中国人民的感情,但在历史问题上,要求今天的日本人与中国人完全一致显然是不现实的,寄希望于日本的当权者良心发现,对国民进行历史再教育更加不切实际。 今天的日本政界,尤其是安倍,正在试图颠覆 二战在日本民众心中形成的“国家=罪恶”的等式,使日本成为正常国家。对于中国而言,不发展中日关系是不可能的,那么就必须寻找中日关系僵局的突破点。 首先,应避免对中日之间的纠纷轻率地使用定性分析。对于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除了反对,还应冷静观察,做工作。 否则,在没有必要吵架的时候吵架,就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如果美国在朝鲜和伊朗问题上使用定性分析,那么也许早就发生战争了。 日本是一个“较真”的民族,像广岛、长崎遭受原子弹攻击,精确统计每一个遇难者。 处理与日本关系时,要增强“定量分析”工作。只有这样,在历史问题的较量上,中国的观点才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丧失说服力。 其次,要善用软与硬。像过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或者中国驻南联盟使馆遇袭,强硬一些是当然的。 对日本,不能出于民族情绪起哄。让人感触最深的是互联网上的一个调查,知道战犯的人颇多,但了解抗日英雄的人却不多,这种情绪化的反日情绪像浮萍。 日本或许真的“欺软怕硬”,但怕的是真的硬。所以,中国必须先让自己真正强大起来,这才是树立民族自尊的最佳途径。 曾有一个日本研究者开玩笑似的说,日本曾经抱过中国的大腿,后来抱了美国的大腿,等中国将来变强了,说不定还会来抱中国的大腿。 甲午战争前,中国国力比日本强,自信心也很强。1887年前后,曾有报纸发表社论,题目中有“批浮夸风”字样,针对的就是当时的这种国民情绪。 历史的教训,尤值得警惕。 最后,对日外交要突现现实利益。中国的所有目标都在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服务。 阻止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是中国对日外交工作的重点之一,但并不是全部,日本在很多方面还事关中国的国家利益,有些甚至是核心利益。 除了经贸关系外,最典型的就是台湾问题了,必须让日本置身事外。在这些领域动用外交资源,才能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谁都不能否认,日本是与中国利益攸关的国家之一,对于这样的国家当然要特别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