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卡消费存在哪五大漏洞?
●疑点一:   卡被激活后,密码不能改?   今年1月,申女士在为儿子办理的中介处拿到了那张国际卡,但她发现卡的密码已经被自动设定为儿子的生日,申女士只是收到了一张小纸条,上边写到:此卡已经激活,初始密码为您的出生日期。   申女士对记者说:“我当时觉得这样不安全,马上打电话要求改密码,但是银行方面表示,卡已经被激活,改起来比较繁琐。”于是申女士没有修改密码,“如果卡被冒用,这可能就是疑点之一。”   ●疑点二:   实名制消费,存在例外?   工行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国际卡的背面有签名条,持卡人的签名是不允许涂抹和修改的。消费以后,持卡人签名时需要和签名条对照。”建行的国际卡也需要相同的手续。但是农行的同志介绍说:“由于万事达卡在国际上很多国家可以通用,在各个国家使用的具体实施也可能不同的。比如有时候为了刺激消费,有一些商家也可能不要求持卡人签名。”   ●疑点三:   境外消费时,无需密码?   此外,消费者如果在网上进行刷卡消费,只要有卡号就可以。农行国际卡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常境外消费不需要签名。境外消费是以个人信用作为担保的,很多时候商家为了鼓励消费往往不要密码,这一点和国内不同。所以境外消费存在一定的风险。”   ●疑点四:   复制信用卡,仅几十元?   据某律师事务所的工作人员透露:“复制信用卡其实很容易,只需知道卡号和密码,成本只有几十块钱。”   正因为如此,申女士始终怀疑有人复制了她儿子的卡,因为在他回国期间,申女士多次见过这张卡。所以现在无法解释为什么在此期间还有在英国的消费。并且在卡被注销了以后,仍然有人继续试图用此卡消费,但没有成功。   ●疑点五:   个人核实取款,银行不管?   一旦发现不明消费,要让客户本人提供所有证据,显然非常困难。申女士希望核实儿子在国内ATM机上取款的所有款项。但是工商行明确表示:“不受理个人储户查询录像资料。储户只能在报案之后,由公安部门出具相关资料。我们报到上级部门,统一调出录像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