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上厕所叫“解手”
《巴蜀研究通讯》2003年第一期刊载了陈世松兄一篇很有趣的文章《“解手”的传说与明清“湖广填四川”》,我读了之后感到很高兴。一则是由于这类从表面看来好似不雅的题目也能公开研究,这表明了我们四川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在学术无禁区原则之下研究领域的扩大与深入;二则是表明了将民俗、民间文学材料引入史学研究的天地十分广阔,大有作为,值得提倡。 正是出于上述目的,我在这里将关于“解手”的一点小考证写出来,作为对世松兄文章的一点补正,倘能引出更好的文章来,也不失为一桩幸事。 早在四十多年前我在史林学步时,尝试作的第一个题目就是张献忠问题,当时也曾从民间文学中找材料。在拙著《张献忠传论》一书的第六章第二节《关于研究张献忠的史料问题》中,就曾经选择介绍过当时已经发表的六则材料。当时我已经接触到了关于“解手”的一些材料,但是考虑到有点不雅,故从未公开使用。改革开放以后,我把自己业余治学的重点转到了古代生活史方面,见到与“解手”有关的资料也就随手抄了下来,这些资料放在手边已经尘封多年,但是对于讨论世松兄提出的问题也还有一些作用,因为有可靠的史料证明:“解手”一词并不是出于张献忠入蜀时期,也与“湖广填四川”无关,而是起源较早,由来也渐。 “解手”一词,起源很早,绝非是起源于明代,如《宋书·庾登之传》附《庾炳之传》:“幼绪语人,吾虽得一县,负三十万钱,庾冲远乃当送至新林,见缚束,犹未得解手。”这里的“解手”乃是解决、解脱之义。又韩愈的《祭河南张员外文》:“两都相望,于别何有,解手背面,遂十一年。”这里的“解手”乃是分手、离别之义,都不是我们在本文中所要讨论的解便之义。 我在可靠的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用于解便之义的“解手”,一是《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叙了些寒温,魏生起身去解手”;二是戚继光的《练兵实纪》卷六《练营阵》第八:“防解手。凡行途有解手官军下道之时,该管队内即以一人在旁守之,俟毕,追赶入原伍,迟三里不至者,贯耳示众。”这两处的“解手”的含义很明白,绝无歧义,也不用多作解释。《京本通俗小说》的刻印者是著名的缪荃荪,他在跋文中说此书“的是影元人写本”。对于缪氏之说,对于《京本通俗小说》的成书年代与作者,学术界认为有不少疑点,但通行看法认为“基本上是宋元作品”(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又以《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的篇名见于《醒世恒言》,冯梦龙在篇名之下特地注明“宋本作《错斩崔宁》”,将此篇确定为宋人小说。《练兵实纪》成书于明嘉庆年间浙江的军营之中。从上面引述的几条材料中可见,将“解手”用作解便之义已经使用在话本之中、军营之内,应当是流行已经相当普遍的常用词汇,其时间无论如何也是在明代以前。所以,我才会认为:用于解便之义的“解手”一词并不是出于张献忠入蜀时期,也与“湖广填四川”无关,而是起源较早,由来也渐。 为什么会把解便称之为“解手”?为什么又会把“解手”称之为“解大手”和“解小手”? “解手”之“解”,乃是解脱、去掉、排除的意思,有如古代汉语中常见有“解秽”、“解忧”、“解酲”、“解闷”、“解烦”、“解愠”、“解纷”、“解怒”、“解怨”一般。这一点,无须多作讨论。“手”,则是“溲”字之俗写。 “溲”,是我国古代很早就使用的词汇,最早见于《国语·晋语四》:“少溲于豕牢”,韦昭注:“豕牢,厕也。”这里的“少溲”,就是今天所说的“小手”。《庄子·则阳》:“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痈,内热溲膏是也。”陆德明《经典释文》解释说:“溲膏,谓虚劳人尿上生肥白沫也”。在《史记·扁鹊苍公列传》中谈到各种疾病时,有“令人不得前后溲”,“难于大小溲”,“不得小溲”、“一饮得前溲,再饮大溲,三饮而疾愈”等多处记载,司马贞《索隐》解释说:“前溲谓小便,后溲谓大便”。《吴越春秋》卷七《勾践入臣外传》在记述越王勾践在吴国忍辱负重的生活时说:“(吴王)召而见之。适遇吴王之便,太宰奉溲恶以出,逢户中,越王因拜,请尝大王之溲以决吉凶,即以手取其便与恶而尝之。……臣窃尝大王之粪,其恶味且楚酸,……”在这里,溲与便、粪是同义语。元代学者徐天佑在为《吴越春秋》作的注释说:“溲,即便也。恶,大溲也。” 很明显,“解手”和“大手”、“小手”之“手”,乃是古代“溲”字的同音异写,是一种简写与俗写。汉字词汇中的这种简写与俗写,是汉语史演变中的普遍现象。正因为是一种俗写,所以我们在历代文献中很难见到较多的语言材料。不过,我相信是应当存在的,只怪我自己对于古代俗文化资料接触太少,故而所获甚微。 所以说“解手”和“大手”、“小手”之“手”,乃是古代“溲”字的同音异写,还有一个理由,是古代本来是有“大手”、“小手”这种称谓的。除了对于手脚的形容之外,“大手”是喻称文坛高手,有如今天还在使用的“大手笔”;“小手”是喻称吝啬者,有如今天的“小气鬼”。 其实,直到现代,一些对于古代文化有功底的作家,仍然知道“解手”的本来写法应当是“解溲”。例如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就不写作“解手”而是写作“解溲”,他在《会明》中就是这样写的:“半夜醒来出帐篷解溲”。 顺便说一下,古代又把“大溲”、“小溲”称为“大便”、“小便”,这在《汉书·张安世传》、《北齐书·安德王延宗传》中就有记载。这里的“便”就是方便的意思。直到今天,我们还在说“方便”。应当说,“大便”、“小便”之称,也是一种后起的对于“大溲”、“小溲”的代称。关于“大便”、“小便”的本义,明代学者平步青在《霞外捃屑》卷十《不便、大便、小便》条有考,因与本文主旨无涉,此不赘。 (袁庭栋 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