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海军实力怎么样,台湾的海军实力怎么样
台湾的实力怎么样
近年来,台湾当局在军队建设方面加强了力度,但侧重点还是海军与空军,陆军则居于次要地位。台湾海军的具体构想是,以海军制海为主,空军、陆军协同制海为辅的策略,夺取制海权。集中驱逐舰、导弹护卫舰、潜艇、反潜机,在空军战斗机和岸对舰导弹等的配合下,对对方实施海上封锁作战的舰艇进行多方位的立体攻击;以水面舰艇或潜艇引导反潜机协同作战,力求控制台湾岛周围50海里的海域。   台湾海军实力与战略   台湾海军规模虽不大,每年却耗费岛民数十亿美元的巨额军费。台湾海军目前总兵力大约68000人,其中海军陆战队3万人;总吨位20万吨左右,水面战舰36艘,潜艇4艘,两栖战舰23艘,海上作战飞机31架,武装直升机21架。   由于台湾四面环海,台湾军备发展的重心逐渐向海军倾斜。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深具“台独”野心的李登辉,为了借力量实现其“台独”目的,开始在台军中推行“十年兵力调整计划”,同时也加紧了第二代武器的换装。该计划从1993年~2003年分3个阶段进行兵力改造。1998年3月,台军又开始实施“精实案”。李登辉把海军的建设放在“精实案”的首要位置。在“精实案”之前,台当局对海军的建设一直非常重视。早在1967年6月30日,台湾当局颁布的(海军作战纲要)论述台海军战略时指出:“为控制作战所需之海洋区域,……制海权建立后,须随时采取反击对方企图,重获制海权的必要行动。”   由此可以看出,台湾海军对制海权的获得与维持相当重视。从近年台湾海军希望能采购到大型驱逐舰和先进潜艇,均可见一斑。此外,台海军总部于1991年6月20日颁布的(海军作战纲要释要)也明确指出:“海军基本任务在制海。平时从事兵力整建,提升战备;战时遂行海上作战,以争取并确保制海权的获得与维护。”   饶有意味的是,台《海军作战纲要》在1991年再版时,将台海军分为优势与劣势两种,他们的作战任务与指导原则各不相同。优势海军的作战原则主要是:主动出击,海上封锁,两栖作战,支援友军;劣势海军则严密监视与侦察,与空军配合,海上袭击,反封锁作战,反登陆作战及非正规战法等。   对海军作如此分类,是极少见的,而且从其优、劣势海军的作战指导原则来看,体现了台当局对海军作战能力的怀疑。   可以想见,台湾海军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与境况,从而,由此所体现出来的海军战略思想,亦是一条不很理想的无奈之路。而无论如何,随着目前的实力消长,陈水扁所指称的“决战境外”,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能力不足的缺憾   台湾海军在1991年出台的《海军作战纲要》中提出的海军战略要旨,既强调分散,也强调集中。前文所说之“劣势”海军是在战略上分散方式的体现,优势兵力则象征海军力量的集中。分散的劣势海军在战术上扮演着牵制对方兵力的角色,集中的优势兵力则主动出击,力争打赢一场海战。但是,这种理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战场上所指的分散与集中,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但台湾海军在建设思想上强调分散与集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落入了公式化的作战方略。   在1991年的《海军作战纲要》中,对集中作了特别强调:“集中应包括目标集中与兵力集中,乃指挥官信念与决心之坚定,即使舰队依作战计划分置或疏散,也应适时向指定海域或港口集中。……集结前并采取侦察与监视、防空、反潜、反水雷等措施,严防对方乘台军兵力分散之际实施奇袭,以确保台军战力之完整。”   无论是现阶段,还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台湾海军的规模都相当有限,因此,1967年和1991的《海军作战纲要》都提到了分散与集中的相互转化,即在兵力集中时的攻击中带有防御,分散时的防御中带有攻击。但是,战场千变万化,要掌握最有利的转化时机与地点才是最困难的事情。这是一个临场实践的战略决策与把握问题,决非合乎情理的战略理论所能决定的。   目前,台湾海军编组分为“行政编组”和“战术编组”两种。行政编组是按舰艇的类型给予编组,以便于训练、补给和保养等;战术编组是为实施作战任务的混合编组,主要是将各型舰艇与部队按任务需要适当配合组成,并且根据作战性质与需要分为一个或多个战术部队。从台湾海军的编组方式可以看出,行政编组无法承担前线作战任务,也不能为战术编组提供相关的后勤支援。   就台湾的地理位置而言,台湾海军认为最佳的方式,是以战术编组常驻外岛,并经常巡逻附近海域,以保证制海权的维持。台当局目前自认为军力不错,能够承担该项任务。但令人置疑的是,凭几十艘性能差劲且老旧的舰艇是否能够经常驻防或巡逻外岛海域?而台当局所指称的“决战境外”亦不过是吹吹牛皮、自我壮胆而已。   常驻是集中,巡逻是分散。台湾各种作战舰只基本上只能维持在60-90艘之间,且目前服役的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旧舰只,不但性能差劲,而且面临着大退役问题。在未来几年,以预期每年服役的舰只数远低于退役舰只数:如此一来,台湾海军将无法保持经常性的驻防或巡逻外岛附近海域,从而逐渐地放弃制海权。台当局2000年的东、南沙撤军体现了台海军制海能力开始下滑与萎缩的困局。   花巨资精心打造海军   台湾当局利用海湾战争后西方大国放宽武器出口管制之机,大量投入资金,通过采购、租赁、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及自行研制等多种途径,加快武器装备步伐。尤其是在购买和租赁上更是不惜重金,试图用大量的美元来组建一支现代化的海军部队。近几年,台湾军方已斥资数百亿美元从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大量购买各型舰艇、飞机等武器装备。目前,台军正在为取得美国对其售卖潜艇的承诺而大费周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台当局全力加强海军建设的高峰期。台湾海军先后由美国购入10架S-70CMl、12架SH-2F、24架S-27型反潜直升机,4艘SMO远洋扫雷舰,3艘远洋拖船,150枚MK46小型鱼雷,54枚“鱼叉”反舰导弹,另租借9-12艘“诺克斯”级护卫舰和2艘“新港”级船坞登陆舰。与此同时,台军还从法国购入了6艘“拉法叶”级导弹护卫舰,到1998年已全部交付使用;向意大利采购1艘远洋探测舰,并计划再引进1艘海洋测量船;向德国采购4艘MWV-50级扫雷舰;向荷兰购买2艘潜艇;从以色列购入52枚近距远距箔条火箭、52个自动对抗实施系统等舰载电子战设备,台湾海军的这些装备,表面上看还都很不错,但最严重的问题是东拼西凑,而且技术能否过硬值得怀疑。   1999年4月以来,急于扩充军力的台湾海军大肆向各国寻求购入潜艇和大型作战舰船的可能性。1999年上半年,台湾同德国、荷兰、日本等进行了接触,计划购入6艘常规潜艇,同时就引进4艘“宙斯盾”驱逐舰事宜与美国进行了磋商。但是,这些努力都无果而终。   尽管如此,台当局寻求购买潜艇与驱逐舰的举动并未停止。在2001年4月份的“美台军事合作会”上,美国同意向台湾出售4艘“基德”级导弹驱逐舰,8艘常规潜艇,P-3C反潜巡逻机、MK--48鱼雷等先进的海军装备及其他武器。   东拼西凑麻烦多   台湾“自行研制”的大型主力战舰“成功”级是美国海军“佩里”级导弹护卫舰的翻版,由美国提供有关技术,台湾造船公司高雄造船厂负责建造;“锦江”级大型导弹巡逻艇的原型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厂家设计,首舰由美国制造,从第2艘起由台湾“中船公司”建造,其技术数据由美国提供,舰炮、雷达等装备由意大利等国提供。   台湾当局一直高度重视从外国“拿来”高科技军事装备,不择手段地采购外国先进的武器。但各种麻烦如同影子一般跟着就来了。早在1994年9月17日,离传统的中秋节只有3天,台湾海军进行了一次不寻常的对空实弹射击演习,台湾海军最先进的“成功”号导弹护卫舰使用美制的密集阵防空火力击落了一架拖靶机,致使4人死亡。使台湾海军度过了一个没有欢笑的中秋节。   1995年10月。台湾海军222号运输舰在执行任务途中因操作失误搁浅于台岛岸边,因舰体断裂舱内大量进水,造成舰上大批炮弹报废。   1997年4月10日,台湾海军在海上进行编队训练期间,因两舰舰长操作失误,发生“莱阳”号舰首直撞“汾阳”号的重大事故。   1998年8月3日,台湾海军124舰队所属舰船在外海训练时,由美国引进的20世纪40年代建造的“基林”级驱逐舰“绥阳”号锅炉突然起火并发生爆炸,造成舰员7死5伤。   2001年上半年,台湾海军总部沮丧地宣布,最近发生的是台湾向法国采购的主力战舰“拉法叶”级导弹护卫舰的武器平台与部分美国武器系统难以配套,多项功能出现水土不服情况,包括反潜直升机S-7012与舰上辅降系统无法配合,风浪大时不易降落等。因为法国的辅助降落系统与美国的不同,美国的直升机前面有二轮,法国的只有一轮,造成直升机降落后,机腹挂钩与舰上甲板相连后,前轮无法固定,当遇上较大风浪时,直升机会左右摇摆。这使得台湾当局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但从其事故频发能看出:虽然台湾海军舰长均接受过高等教育,但由于实际操作经验不足,导致舰艇多次发生人为事故,已成为台湾海军重大事故的主要隐患;同时引进的各级舰艇均是外国淘汰产品,大部分舰艇已超龄服役,虽然经过现代化改装,但在“台独”意识的驱使下过度使用,导致舰体结构及动力装置加速老化;在20世纪90年代自制和引进的舰船中,因各国设施装备的东拼西凑,使其远远不能适应“守势防卫”的战略需求。   综观台湾海军现行实力,靠一支用美元拼凑起来的“多国装备”圆不了“台独”之梦,也不可能有“决战境外”的能力。 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