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一下,病毒性腮腺炎和化脓性腮腺炎的区别?如果得了化脓性腮腺?
我想问一下,病毒性腮腺炎和化脓性腮腺炎的区别?如果得了化脓性腮腺炎,是否必须要摘除腮腺,如果不摘除的话,对今后的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吗? 我在两年以前得了腮腺炎,当时医生误以为是牙齿发炎,没有做大的处理,现在左边耳下一直很痛,肿大,医生说是化脓性腮腺炎,要立刻动手术。我不知如何处理?请大家帮帮忙!万分感谢!!!
如何区别流行性腮腺炎与化脓性腮腺炎?   化脓性腮腺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仅限于一侧腮腺肿大。腺体表面皮肤红肿,周围边缘界限清楚,按触时有波动感,压痛明显,挤压腺体时腮腺管口有脓液流出。化脓性腮腺炎多发生在机体抵抗力减低的情况下。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病毒引起的一种流行性传染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有与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接触的病史。大多是两侧腮腺都肿大,腺体表面皮肤无红肿,无波动感,轻压痛,挤压腺体时腮腺管口无脓液流出。   六神丸可治腮腺炎        春秋季,儿童容易患腮腺炎。简便的治疗方法,可每日服六神丸3次,每次5~8粒,   同时每天用六神丸 10~20粒研碎,食醋调匀涂患处,2~3天即可见效。   流行性腮腺炎对胎儿有影响吗?       孕妇是流行性腮腺炎的易感人群。妊娠期发病率为0.8~10/10000人。孕妇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后对胎儿的发育是否有影响,目前尚无定论。有人认为流行性腮腺炎可引起流产、早产及胎儿先天性畸形,但有些研究表明这些与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无关。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俗称痄腮、痄耳风、大嘴巴病、猪头风等。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对2~15岁的儿童威胁严重,常在幼儿园和学校中流行。   腮腺炎可因说话、咳嗽、打喷嚏而通过唾液、飞沫传播,少数也可以通过被患者污染的物品(食物、食具和玩具)间接传播,起病急。潜伏期一般为16~18天,主要症状为一侧或双侧腮腺(耳前和耳下部)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展,充塞于下颌骨和乳突之间,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并有轻度触痛,局部皮肤肿胀发亮但不发红,表面可发热,但不会化脓,张嘴、吞咽和吃东西时疼痛,吃酸性食物时局部更疼。一般是一侧腮腺先肿,1~4天后另一侧相继肿胀,颌下腺、舌下腺、颈淋巴结可受累而肿大。严重的还可见到下颌部、颈部甚至胸部前肿胀,这是由于舌下腺、颌下腺也受累的缘故。患儿常有畏寒、发热、头痛、咽喉疼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严重者伴有发冷、恶心、呕吐、嗜睡、颈部发硬、昏迷或抽筋等。肿胀在3~4天可达高峰,再持续4~5天后逐渐消退,6~7天体温逐渐下降,经治疗,症状10天左右即可消失,并获得终身免疫。   腮腺炎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来发现应用潘生丁、病毒唑疗效显著。中药可用紫金锭醋调局部外敷。   一旦发现孩子得了腮腺炎,应立即隔离,其用品、玩具、文具等煮沸或曝晒消毒;居室要注意通风换气;病人要注意卧床休息;给予流质饮食,不给过硬、过酸、过甜的刺激性食物;要多喝水,以利于毒素排出;要注意口腔卫生,防止继发性感染;如体温过高,可给予适量退热药;如出现并发症可用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对症治疗。如发现睾丸肿大、有压痛,可用湿毛巾局部冷敷。 预防腮腺炎和并发症的发生,要注意在冬春季节加强孩子的营养、保暖及耐寒锻炼。注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也能起到预防作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对流行性腮腺炎没有预防效果,应加以留意。发病后可口服板兰根冲剂,并常用淡盐水漱口、冲鼻。腮腺炎流行期间,不要去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传染源。   人们往往只注意腮腺的肿胀是否消失,却常忽视其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由腮腺炎引起的高烧,有可能导致昏迷、惊厥、心律不齐、急性心肌炎以及脑炎、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肾小球肾炎、甲状腺炎、耳聋等。这是由于腮腺炎病毒侵犯有关器官所致。极个别的病人可以留下智力减退、听力障碍、运动神经麻痹1单侧永久性耳聋或死于脑炎。   腮腺炎病毒经血液循环侵袭生殖器官,可引起男性睾丸炎和女性卵巢炎,这两种病对今后生育功能都会带来有害的影响。   据统计,在12~18岁患腮腺炎的病人中,约有20%并发睾丸炎。一旦发作睾丸炎,可发高热、寒战、睾丸肿胀、发红、疼痛,并伴有剧烈触痛。除了睾丸肿大外,阴囊皮肤水肿,鞘膜腔积液,约有三分之一的病人发生睾丸萎缩,如果只罹患一侧睾丸,可引起少精症;若累及双侧睾丸,可造成无精症。最近有学者指出,流行性腮腺炎所至的男性不育并非睾丸丧失了生精的能力,而是产生的精子被自身抗体所杀灭,这种情况称为自身免疫性不育。   女孩并发卵巢炎时,有腹痛、腰痛等症状,也可能造成不孕症。有5~7%的成年女性腮腺炎患者并发卵巢炎,引起月经失调、提前闭经。许多不孕女子,经检查发现卵巢功能障碍、无法正常排卵者,其中也有些人曾患过流行性腮腺炎。   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男女若患了流行性腮腺炎后并发睾丸炎或卵巢炎,对于今后生育功能的影响格外大。所以青春期患上流行性腮腺炎后,更应注意防止睾丸炎或卵巢炎的发生。      "大嘴巴"的腮腺炎   唾液腺有3对,腮腺、舌下腺和颌下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腮腺。小儿得了腮腺炎后,面部就像打肿脸的胖子。因为腮腺位于两侧面颊近耳垂处,腮腺炎时肿大的腮腺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故腮腺炎在民间称为"大嘴巴"。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病人是传染源,飞沫的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腮腺炎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角痛,张口或咀嚼时局部感到疼痛。腮腺肿胀在发病1-3天最明显,以后逐渐消退,约2周肿胀完全退尽。在发病初期的3-5天,可有发热、乏力、不愿吃东西等全身症状。一旦发现腮腺炎,患儿应立即隔离,卧床休息。饮食宜软、易消化,避免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易剌激唾液腺分泌,导致局部疼痛加剧。要多饮开水,保持口腔清洁,也可用复方硼砂溶液漱口。肿胀部位可用中药外敷,取青黛15克,或中成药如意金黄散15克,用水调匀即可。外敷后可减少局部疼痛,帮助消肿。同时还可服板蓝根冲剂。一旦小儿得了腮腺炎,应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后才可入托或上学,以免传染给其他小儿。由于腮腺炎容易在托幼机构中流行,因此若发现患儿,应加强晨检工作,对可疑患儿有接触的小朋友,应观察21天,同时预防性口服板蓝根冲剂。一般连续3-5天。有一点要注意,丙种球蛋白对腮腺炎无预防作用。 流行性腮腺炎(mumps, epidemic parotitis) …… 流行性腮腺炎相当于中医学所称的“痄腮”,俗称“蛤蟆瘟”,中医学认为,它是由风热时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疼痛为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季易于流行。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5-9岁小儿发病率最高。一般预后良好,少数儿童由于病情严重,可见昏迷、抽搐变证。青春期后,患本病虽不多见,但感染后,往往出现兼证,男性易并发睾丸肿痛,女性易并发少腹疼痛。 现代医学认为,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及疼痛,并有波及全身各种组织的倾向,大多有发热及轻度不适,常见并发症为不同程度的脑膜脑炎。 病原体: 腮腺炎病毒属粘病毒组,核糖核酸(RNA)型,存在于患者唾液、血、尿和脑脊液。在紫外线照射下迅速死亡,乙醇、甲醇液中2-5分钟即被杀死。 现代医学病理: 病毒通过飞沫传染进入口鼻粘膜,经病毒血症定位于腮腺、颌下腺、舌下腺、胰腺、性腺等腺体,有时侵入神经组织。受累组织有非化脓性炎症状为本病的病理特征,表现为腺体及周围组织充血,肿胀及水肿或有出血点等。 中医学病因病理: 中医学认为,本病是由感受风湿邪毒所致。邪毒从口鼻而入,侵犯少阳胆经,热毒蕴结经脉,郁结不散,气滞血瘀。因足少阳之脉起于内眦,上抵头角下耳后,绕耳而行,故见耳下腮部漫肿,坚硬作痛。因初起邪犯肺胃,故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肺卫失和症状及咽喉疼痛之胃热上冲见证,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之脉下绕阴器,热毒由少阳传及厥阴,则可见睾丸或卵巢肿痛。如温毒炽盛,窜入营分,陷于心包,犯胃侵脑,则可发生壮热、头痛、呕吐、痉厥、昏谵、肢强等(脑膜炎、脑炎)。近年来尚可有气阴耗伤心肾,引起心悸,胸闷,喘促等证(并发心肌炎)。但大多数病例病情轻,预后良好。归纳本病的基本病机依次为:风热上攻,阻遏少阳;胆热犯胃,气血奎滞;温毒炽盛,涉及心肝;气血亏损,痰瘀阻留;邪退正虚,气阴亏耗等。 诊断: 1.流行病学:当地有流行,并有与病人接触史,以冬春季为多见。 2.临床表现:以耳垂前下方为中心肿胀、发硬与压痛,且多为双侧,并不成脓。部分病例可并发睾丸炎、心肌炎、胰腺炎、脑膜炎等。 潜伏期:14-24日,以17-18日最为多见。 前驱期:1-2日,常有发热、倦怠、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呕吐,头痛、结合膜炎、咽炎等,偶可首先出现脑膜刺激征,多数患者可无前驱期,以耳下部肿、痛为最早症状。 腮肿期:腮肿一般多为两侧性,可先见于一侧,1~2日后另一侧亦肿大,肿胀的腮腺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2~3日达高峰,局部疼痛,张口或咀嚼时更明显,表面灼热,颊内腮腺管口可见红肿,颌下腺及舌下腺亦先后受累。腮腺肿胀4~5日后减退,全病程约1~2周。 3.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或稍减少,淋巴相对增加,并发睾丸炎、胰腺炎或脑膜脑炎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尿淀粉酶活力增高, 50%以上有脑脊液细胞轻度增高。如有特殊必要可进行血清学(中和抗体,补体结合、血凝抑制)检查、灭活病一皮肤试验以及病毒分离而确定诊断。 4.并发症 脑膜脑炎与睾丸炎较多见。 鉴别诊断: 1.化脓性腮腺炎:(中医称为发颐)多为一侧,红肿疼痛显著,成脓后有波动感,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增高,抗菌剂治疗有效。 2.颈部、耳前淋巴结炎:非以耳垂为中心,呈边缘清楚的硬结,压痛显著,其附近多有炎症(牙齿、咽峡、耳部疮疡等)。 3.继发性腮腺肿大:可见于糖尿病、营养不良、慢性肝病、药物性(碘剂、羟保泰松、异丙肾等),多对称,柔软,无疼痛。 4.其他:偶或尚须同过敏性腮腺炎、腮腺导管阻塞相鉴别,这些均有反复发作史,肿消皆速。尚有青春期男子有单纯腮肿者,但不伴其他症状。 现代医学疗法: 一般护理:卧床休息,并发睾丸炎时宜半卧位,以利消肿。保护口腔卫生,呼吸道隔离,避免酸性等刺激性饮食,并发胰腺炎者,禁饮食,输液以维持营养,酌给维生素B、C等。 药物治疗:早期重症可试用病毒唑、干扰素。并发睾丸炎时可用己烯雌酚1mg,3次/日,口服。并发胰腺炎可酌用解痉剂阿托品、654-2等。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温毒在表: 症状:恶寒发热,头痛腮胀,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方药: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2克,连翘9克,桔梗9克,牛蒡子9克,薄荷6克,板兰根15克,夏枯草9克,丹参15克,黄芩9克。 水煎服,1日1剂。 2.胆热犯胃,气血壅滞型: 症状:壮热烦渴,腮肿拒按,心烦恶心,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或洪数。 治则:清热解毒,疏肝利胆活血。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柴胡6克,升麻9克,连翘12克,薄荷6克,僵蚕9克,牛蒡子9克,板兰根15克,马勃9克,黄芩12克,桔梗9克,丹参15克。 水煎服,1日1剂。 3.余毒未清,腮肿尚存: 症状:热退腮肿渐消,或睾丸肿痛,舌红苔黄而干,脉数。 治则:清解余毒,软坚散结。 方药:消瘰丸加减。 夏枯草12克,玄参9克,全瓜蒌12克,浙贝母12克,牡蛎12克,板兰根15克,大青叶9克,王不留行12克。 水煎服,1日1剂。 4.气血亏损,痰瘀阻留: 症状:热退神呆,痰鸣涎垂,肢体活动不灵,舌淡红或紫暗,体胖苔润,脉细涩。 治则: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方药:菖蒲6克,郁金6克,丹参12克,茯苓9克,地龙6克,胆南星3克,葛根6克,黄芪12克,白术9克。 水煎服,1日1剂。 5.邪退正虚,气阴两虚: 症状:头晕心烦,纳呆困倦,舌红少津,苔薄黄而干,脉细数。 治则:益气养阴,健脾开胃。 方药:沙参6克,麦冬9克,茯苓9克,白术6克,太子参6克,炒麦芽9克,神曲6克,炒山楂6克,甘草3克。 水煎服,1日1剂。 随证加减: 腮肿硬结不散加海藻、昆布;热毒壅盛,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并发睾丸炎,加龙胆草、荔枝核、元胡、枳壳;并发脑膜脑炎,神昏惊厥加僵蚕、地龙、紫雪丹;呕吐加玉枢丹。 单方验方: 1.夏枯草30克,水煎代茶饮。 2.金银花、板兰根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4天。 3.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4天。 4.生石膏50克,黄芩、连翘、夏枯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4次。 以上4方用于痄腮轻症。 5.鸬鹚瘟方:柴胡6克,贯众6克,干葛3克,竹茹3克,半夏曲3克,黄连2.1克,枳壳2.1克,甘草1.2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痄腮颊腮红肿,呕恶发热,下午烦热,口苦,夜不能睡,脉洪大。 6.青黛汤:青黛1.5克,生甘草6克,金银花15克,瓜蒌1/2个,加酒50毫升,水煎温服,每日1剂。适用于两腮肿硬,发颐。 外治法: 1.仙人掌(鲜)适量,除去针刺后剖开,以切面(或捣泥),外敷患处,1日更换2-3次。 2.天花粉、绿豆各等份,研为细末,用冷开水加蜂蜜少许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日3-4次。 3.万年青根、鲜蒲公英、鲜马齿苋、鲜鞭蓉叶、鲜鱼腥草、鲜大青叶、鲜地龙糊(可任选1种),捣烂外敷患处,每日数次。 4.吴茱萸9克,虎杖5克,地丁6克,胆南星3克,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次取6-15克,加醋适量调成糊状,外敷双侧涌泉穴。适用于痄腮腮肿咽痛。 5.紫金锭或如意金黄散适量,以清茶加蜂蜜少许调匀后,外敷患处。适用于腮红肿硬痛。 6.蟾蜍1只,清水洗净,去头及耳后腺,将皮剥下煎成膏药状,表皮向外直接贴敷患处。若自行脱落后,可浸水后重贴,待肿消为止。 7.石田螺醋磨、白胡椒粉外敷。 8.白绛丹膏外敷。 9.季得胜蛇药外敷。 10.米醋调冰片、醋调青黛等外敷。 针灸疗法: 1. 风热上扰证: 取穴:翳风TE17、颊车ST6、合谷LI4、外关TE5、风池GB20。 配穴:咽红肿痛者,配少商LU11、商阳LI1。 毫针刺,诸穴均用泻法。 2. 邪毒炽盛证: 取穴:大椎GV14、曲池LI11、中渚TE3、足临泣GB41、颊车ST6、翳风TE17。 配穴:头痛甚者配风池GB20、头维ST8、腮腺肿甚者配少商LU11。 毫针刺,诸穴均用泻法。 3. 热郁肝经证: 取穴:太冲LR3、曲泉LR8、大敦LR1、归来ST29。 配穴:高热者配大椎GV14、曲池LI11。 毫针刺,诸穴均用泻法。 4. 邪陷心包证: 取穴:劳宫PC8、行间LR2、人中GV26、百会GV20、十宣EX-DU11。 配穴:项背强直者配阳陵泉GB34、大杼BL11。 毫针刺,诸穴均用泻法。 耳穴疗法: 取穴:腮腺、颊、神门、交感、内分泌。 配穴:睾丸疼痛配睾丸穴。 毫针直刺或斜刺,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间歇行针,每日1-2次,3次为1疗程。也可用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每日揉按3次,每次3分钟,每周换2次,3次为1疗程。 刺络疗法: 取穴:耳尖穴、少商、关冲、少泽,每次选2-3穴,用小号三棱针快速点刺,局部用手挤压,放血3-5滴。 电针疗法: 取穴:取腮腺炎刺激点(肿大腮腺之上缘处)、少商(双侧)。 针腮腺炎刺激点时由肿大之肋腺上缘呈45度角刺入,深约1-1.5寸,通电10-15分钟,起针后点刺双侧少商出血,每侧3-5滴,每日1次。 皮肤针疗法: 取穴:合谷LI4、颊车ST6、翳风TE17、列缺LU7、外关TE5、二间LI2。 配穴:发热配曲池LI11、大椎GV14。 叩刺,中等刺激。 穴位激光照射: 取腮腺肿胀局部。颊车(患侧)、翳风、合谷、发烧配大椎、曲池。 用3兆瓦氦-氖激光源光束或经光纤传输光照射腮腺肿胀中心,再照射穴位。每日1穴,每穴(或局部)3-5分钟,3次分1疗程。 灯火灸疗法: 取穴:角孙穴TE20。 剪去病侧角孙穴处的头发,取灯心草点燃,迅速触点穴位,闻及声响后,立即将火移开。若腮肿不消,则次日可再次施灸。 拔罐疗法: 患者取坐位,用三棱针点刺一下大椎和曲池穴,后取口径1.5厘米的玻璃罐,用闪火法拔点刺穴位5分钟;然后再拔双侧颊车穴和外关穴5分钟,每天1次。适用于痄腮之热毒蕴结证型。 推拿疗法: 手法:按摩清天河水、退六腑、清胃经、揉小天心、揉牙关、揉耳后高骨。 初起有表证时,重用清天河水解表泄热;邪毒内陷心肝,可掐老龙、十宣、揉二扇门清热开窍,息风止痉。 注意: 1. 忌吃海带、鱼虾、香椿等发物; 2. 初期慎用升提与辛温之品,如升麻、羌活、细辛、荆芥、防风等; 3. 应用解毒药的同时,佐以行气活血、散结消肿之品。 预防: 隔离患者至肿胀完全消失,保护易感人群,尽可能避免同腮腺炎患者的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