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报应的一个疑问我这辈子被人打,是因为上辈子打了人,那么我这辈
我这辈子被人打,是因为上辈子打了人,那么我这辈子打了人,下辈子我打的人就会过来打我,那么我怎么知道我这辈子打的人是上辈子打过我的所以我来报复它(旧业),还是我上辈子没打过他这辈子造的新业,下辈子受报复呢?
您讲的这个现象叫做“因蔓不断”——就是因果的链条环环相扣(像藤蔓一样剪不断、理还乱)而不可开,只要仍在生死轮回中,无论怎样处事为人都无可避免造业受报,这就是释迦牟尼揭示的苦谛的一个体现,从而揭示集谛(苦因)、灭谛(苦灭之境界)、道谛(苦灭之途径和法则)。这也就回答了你的问题:佛法不仅仅是讲因果报应的现象,如果仅仅看到这种现象,而不知道如何来乃至修行,那么佛法将为你提供答案。 从根本上所有的恶果本质上都是往昔业因(往昔不但包括从无始以来的轮回世代,还包括直到受某果报前一时刻的所作所为)以及其他外缘和合所呈现。但因缘构成比较复杂,并非简单形式地一报还一报。过去你用某种形式伤害了他人、其他众生,这就造了业,这种业以何种形式来报偿、何时来报偿则和其他种种外缘有关。另外,所做业也分定业、不定业等差别轻重,业有身、语、意三类和善、恶、无记(中性)三种性质。对于业力,人所能做的不仅仅是一些世俗层面的行为(那些行为多半效果有限),更重要的是需要靠戒、定、慧的修行,提升人的内在心性。佛教不是唯物论,并不认为所谓的外在现象可以脱离觉知心识而独立存在——佛教中还从好几种从更深层面认知因果的理论,比如唯识学;简单说,因果现象不是只有一个维度,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运动。 从佛教伦理和价值观的角度看,当我们受苦报时,不应考虑过去和未来,应当先勇于承认一切苦果是来自过去恶行,由此而起忏悔心,断恶修善;对待他人受苦,应以菩萨心感同身受,看到的是当下他痛苦的灵魂,而不去计较他往昔的业行!同时,佛家并不是鼓励消极对待一切,而是提倡理智地采取措施来减轻苦报、积聚福德,并为自己和他人解脱轮回之苦而不断创造条件。如果佛家只看到这种因果的苦蔓而看到出离之法,那是毫无意义的,也就没有佛法的传世了。佛法正是一整套帮助人们应对因果规律来生活得更快乐,乃至帮助人们最终彻底解脱轮回之苦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人身难得今已得, 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