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儿子已十三岁了,现在还尿床,吃了不少的药,还不见好,怎么办啊?
我的儿子已十三岁了,还在尿床,到检查,除了有胡桃夹以外,其他都很正常,服用了一些中药后,放假的时候还好点,可一开学,又尿了,怎么办?
一般说来,宝宝在1岁或1岁半时,就能在夜间控制排尿了,尿床现象已大大减少。但有些孩子到了2岁甚至2岁半后,还只能在白天控制排尿,晚上仍常常尿床,这依然是一种正常现象。大多数孩子3岁后夜间不再遗尿。但是如果3岁以上还在尿床,次数达到一周两次以上,就不正常了。尿床在医学上称为夜遗症、遗尿症。尿床也是病?听起来挺新鲜的,其实[被屏蔽广告] [被屏蔽广告] 一点儿都不稀奇。   不过,妈妈们大可不必过于,引起尿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部分宝宝的尿床可经过家庭调理得到纠正。   专家解疑   专家:沈颖(北京儿童医院内科主任)   怎样对待尿床的宝宝?   引起尿床的原因很多,虽然有一些疾病可使宝宝患遗尿症,但对于大多数尿床的宝宝而言,只要父母注意看护,并去除生活中可能造成尿床的因素,比如睡前过于兴奋疲劳,饮水过多,或者父母没有及时对宝宝进行排尿训练等,宝宝尿床是可以得到纠正的。   怎样训练宝宝夜里不尿床?   4岁多的宝宝有时夜里还会尿床,大约有12%的孩子到6岁时还偶尔尿床,只要不是夜夜如此频繁,父母不必过虑。每当宝宝尿床的时候,千万不要责骂他,因为不是他故意这样做的,他心里已经很愧疚了。更不要对他施加压力,否则会使宝宝产生自卑感,影响心理健康。   要想避免宝宝夜里尿床,一是避免睡前让他喝过多饮料;二是睡觉前一定要提醒他先去厕所小便;三是排除宝宝心理压力;四是摸清宝宝尿床规律。   有的时候什么都注意到了,宝宝还是总尿床,怎么办?   这时父母可以用心观察一段时间,夜里宝宝何时容易尿床,掌握规律,每天夜里就在这个时间范围里叫醒宝宝让他小便,这对父母来说的确比较辛苦。也有不少父母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不过分在意,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身心的成熟,绝大多数宝宝尿床的毛病自会不治而愈。   3岁以后还尿床就是不正常的表现吗?   3岁以下的婴幼儿偶有尿床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家长不必过于焦虑,只需从孩子半岁后着重训练培养孩子定时排大小便的习惯,睡前、睡中定时排尿即可。如果儿童3岁以后仍持续尿床,多数情况为神经系统指挥发育缓慢的表现,少数儿童是疾病造成的,医学上称为遗尿症。而长期遗尿会对宝宝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多数尿床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孩子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不敢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夏令营、军训、旅游等,处事能力差。家长对孩子的责备和惩罚更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这必然会影响孩子身心发育及正常能力和潜质的发挥。   如果确定宝宝患了遗尿症,应该采取哪些治疗方法呢?   药物治疗:医生会根据孩子的情况定出治疗方案。抗菌素可以用来治疗感染引起的间歇性尿床;严重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去氨加压素或抗胆碱能药物。在极少数的情况下,用药物改变孩子的睡眠方式,使他在膀胱胀满的时候能及时醒来。   心理问题引起的尿床解决方法:应教给孩子放松的技术,如睡前给孩子按摩背部或让孩子听舒缓的音乐。   生理问题引起的尿床的解决方法:训练孩子膀胱的容量和控制能力。   专家锦囊   饮食法纠正宝宝尿床   平时宜常进食具有补肾缩尿之功食物,如羊肉、狗肉、虾、雀肉、龟肉、田鸡、狗肾、鸡肠、猪脊骨、茼蒿菜等;健脾补肾的药粥,如山药、芡实、莲子、薏米、金樱子等,亦可变换食用,且持之以恒。   饮食不宜过咸或过甜,忌食生冷,晚餐少进汤粥、饮料及高蛋白食物。   晚饭菜中少放盐,少喝水,少喝汤。 小孩子的排尿障碍包括有白天尿频症、尿失禁、小便疼痛、小便困难、夜间遗尿(尿床)等。在治疗这些症状时,所考虑的方向和成人有相当不同之处,特别在最近几年经由欧美多位学者的研究,对于夜间遗尿的原因、治疗原则有不少新的共识。下文将做详细介绍。 造成尿床的原因 尿床的成因,当然必须先将确实有器官上的疾病排除,如脊椎神经的病变、尿道阻塞的病变、肾脏或膀胱的病变等。其实大部分的孩子并非有器官病变,而是主要有以下3项原因: 1. 脑干觉醒中枢的因素: 孩子在熟睡时,无法感受到膀胱涨尿时神经的传导,而由脊椎的反射中枢不自主的排尿,导致尿床。 2. 膀胱功能性的因素: 经过许多尿动力学检查的结果发现,确实某些尿床孩子的功能性膀胱容积较小,或者出现逼尿肌不稳定收缩的现象,而且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可能在夜间睡着后才出现。 3. 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一般正常的孩子,在夜里自然而然他的抗利尿激素会比白天升高,但是尿床儿童的抗利尿激素在熟睡后却没有增加,所以造成夜间大量尿液产生,也就是夜间多尿症,因此容易尿床。 如何治疗小儿尿床 治疗尿床的共识,在国内最近经泌尿科医学会的安排,聚集各相关科系医生如小儿泌尿科、小儿肾脏科、精神科已经共同讨论出治疗的共识与准则,其中的重点如下: 1. 我们建议5岁以上的孩子,如果仍然有每周超过两次尿床的现象,而且家长有强烈的寻求医疗的意愿,就应该接受治疗。但是治疗应从膀胱训练、就寝前水分控制着手,药物治疗应该放在第二位。 2. 6岁以上的孩子如果仍然有每周超过两次尿床的现象,就更应该积极接受治疗以及检查。检查项目如:一般分析尿液、肾脏及膀胱超音波、详细问诊、理学检查。治疗以两个方向为主:一是药物治疗(以抗利尿激素——DDAVP优先考虑,另外一种药物抗忧郁——Imiprami则少用);二是夜尿警铃的条件反射训练。 3. 如果采取抗利尿激素(DDAVP)口服或鼻喷剂的治疗,其初期治愈率达75%以上,而且几乎没有副作用,如果使用得当的话,一般建议持续使用3个月,然后再慢慢将药量减低,而后渐渐停药。 4. DDAVP治疗效果不好的孩子,则应安排尿动力学检查,找出是否有膀胱的问题,决定是否给予抗副交感神经剂,或Imiprami合并DDAVP药物治疗。 5. 夜尿警铃的训练,必须选择强烈治疗动机的家长,及孩子给予充分的说明与解释,虽然治愈率较高,但是实际使用后,家长经常无法配合持续训练,所以临床上使用并不多。 宝宝的尿床是属于哪一种? 因为在临床上很多孩子表现的症状经常较为复杂,除了尿床外,可能还会合并有白天尿失禁、尿频症,在这里我们必须说明一下,专家对夜间遗尿(尿床)的分类标准: 原发性单一症状夜间遗尿: 白天没有尿失禁或其他小便的症状,而且未曾有不尿床的记录超过半年以上的尿床儿童。 次发性夜间遗尿: 超过半年以上不会曾有尿床记录的尿床孩子,可能有其他因素造成,所以必须做详细检查。 非单一症状夜间遗尿: 这类病患比较复杂,可以分为几类: a. 合并白天尿频症候群: 一般以小便次数超过8次视为尿频,绝大部分儿童做了检查结果都是正常,可能跟环境变化、膀胱功能协调障碍有关系。一般而言,这些患儿仅需要规律性排尿习惯的训练,严重者才需抗副交感神经剂给予。 b. 合并懒惰性膀胱症候群: 白天解尿次数过少,都是等到相当严重的尿急时才去上厕所,这样的患童经常出现尿急性尿失禁,治疗上需要规律性排尿习惯的训练,一般以每两个半小时提醒孩子去上厕所。 c. 合并白天尿失禁: 这类病儿可能有膀胱与括约肌失调情形,或者是属于隐藏性神经性膀胱症候群的患者。这些病儿在解尿时,骨盆底肌肉仍处于无法放松状态,或者是存在有轻微的后尿道瓣膜,需要给予切开,比较严重的病儿需要做完整的尿动力学检查,主要治疗以自行清洁间歇导尿为主,加上生理回馈训练。最近多位学者建议可以甲型交感神经阻断剂治疗。 细心评估、正确诊断 儿童时期的排尿障碍是一相当复杂症候群,虽然不是一个致命症候群,但是它却跟泌尿道感染、尿液回流息息相关,需要我们细心评估,加以正确诊断,给予正确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