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台湾的语言,还是不清楚台湾人所说的国语,给人的感觉就的"普通
台湾人所说的,给人的感觉就的"普通话"只的腔调有点不一样..但是发音都和我们的普通话差不多.. 那么我想问一问,大陆是在1956年开始推广普通话,而且给的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那么台湾人说的"国语"为什么和我们的普通话这么接近呢..他们是不是也沿用了大陆的普通话标准..要是沿用了,是在什么时候呢?那个时候老蒋还在世吗?
我们在台湾唯一使用的是"注音符号",台湾的里没有大陆所用的汉语拼音,所以如果没有特别学过的台湾人就可能完全不懂。(我个人在大陆居住多年,学会拼音输入法也比较熟练了) 所谓注音符号如下: 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ㄧㄨㄩ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 注音?調有五種: 第一?,(?平,不?苏{); 第二?,(?平,??椤皑@”); 第三?,(上?,??椤啊Α保? 第四?,(去?,??椤皑A”); 第五?,(輕?,??椤啊ぁ保?*附注:没事,我提供你一个能马上了解并在10分种搞定台湾注音的办法: 1,大陆普通话与中華民?ㄍ濉肮铩钡牟钜?各种情况表明,作为“国语”的一种变体的台湾“国语”,已经是一个可以肯定的事实。它有一个有代表性的社会使用面,被称作"台湾新生代"、"台湾知识分子"。也有同标准同语对立的整体牲,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尽管具体描写起来不容易把握,最能直接感觉到的,是台湾“国语”的语音特征。 A、 语音特征 因受方言的影响发音不规范 1、 无翘舌音声母,一般都念平舌音声母Z、C、S。 2、 鼻音声母N和边音声母L分不大清,一般多念成L声母。 3、 把齿唇音声母F发成喉声母H,"农夫"读成了"NONG HU"。 4、 如韵母把不圆唇元音发成圆唇元音。"知道"读"ZU DAO","吃饭"读"CU HAN"。 5、 极少儿化韵。 6、 少轻声。 7、 声调比较短促(受某些方音的入声影响)。 8、 个别字音与普通话不同(有些受古汉语影响)。如连词"和"念"HAN",学说"我HAN你" 然而,台湾“国语”语音特点固然是很突出的方面,但决定系统对立的因素,主要还是词汇和语法这两方面。这是因为国语的语音规范比较明确,历来的"识字"教育又有"正音"的传统,说话人在语音上的规范意识比较强。而在词汇和语法上,规范模糊,人们的规范意识也比较弱,异变发展在这方面要快一些。 B、 词汇特征 在语言变化过程中,词汇是最活跃的部分。两岸由于政治制度,语言环境、社会文化都相差很大,加上长期隔绝不相往为,词汇上表现出很明显的"词语差"。比较两岸词汇现象,显示出台湾“国语”特色的大致有6种情况。 1、 可感觉到不是大陆普通话词语,但理解上不形成任何障碍。 如"速食面、录影带、计程车、脚踏车、冷气机、易开罐、人造皮、服务生、存款薄、影评人、店员、邮差等。 2、 字面义似乎很清楚,实际不然,往往引起误解。 如:张老师(泛指心理学老师或可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人)、街口(义为BLACK)、机车(摩托车)、公车(公共汽车、非公家车)、本科(学校的主要学科,对选科而言),先进(在"各位先进"一语中指在座的听众)。 3、 借助于上下文或词素、词义组合上都难理解的。 如:清汤(指女子直而齐耳的短发,有"清汤挂面"一语)。E型女性(一切都追求Excellent的女性);K书(用功读书)。天妇罗(一种外头裹有淀粉一类东西的油炸食品)。寡占(垄断),出缺(主管人有事有病不在职),组织人(忠于职守但缺乏主见和创造性的职员)等等。 这部分还可包括一些国语口语中常用来讲闽南话和客家话的方言调。如:查博人(男人),查某人(女人),才调(本领),三八(神经质、不正经),伴手(礼物),也有借用日语、英语的词。如便当、看护妇,派对,秀等等。 4、 台湾和大陆都有、都用的词语,但使用习惯和频率不同。 如:a、民众、杯葛、国乐、幼稚园;b、提升、检讨、爱人、高姿态、高工、贩卖、成长、品质。这两组词,在两岸出版的词书里都可以找到。区别在于:第一组在普通话中都有了代替词,现在基本不用了;第二组在台湾“国语”和大陆普通话中都是常用词,但词义、使用范围和习惯都有所不同。如:"提升"在台湾“国语”里可以有"知识水平的提升"、"国民素质的提升"等说法,相当于普通话的"提高"。再如"检讨"台湾指总结经验之义。"爱人"台湾指情人。还有"高姿态"指姿态甚高,颇难与人合作。"高工"台湾多指高级工业学校的简称,不指职称。"贩卖"在台湾“国语”中甚至流行"贩卖……生活"这样的用法。有些只是属于中性词,没有贬义色彩。 5、 保留古汉语词较多。 6、 吸收大陆普通话、闽南话、上海话、广东话的一些词。 词语变化同社会变化紧密联系,随着两岸交流的扩大,词语也相互渗透。如"泡妞、套牢、老公、爱心、作秀、观光、动作、知名度、连锁店、单身贵族"等已在大陆流行开来。"策划"原是贬义的,现在普通话中也有了中性色彩的用法。而台湾国语也吸收了一批普通话词语。如:抓、摘、反思、水平、对口(台湾“国语”地区只用于"对口相声")等等。"紧张"一词,除共有义项,普通话还用于货物、商品的供应不足,这个义项台湾“国语”原来没有,现在也见于口语和书面语了。 2,关于拼音,台湾原先一直使用注音符号,2000前后改用通用拼音 注音符号:旧称为“注音字母”,为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共计39个字母,排列以“ㄍㄎ”开头;1920年改订字母顺序,增加一个字母“ㄜ”共计达40个。注音初期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标准,故有“万v、兀Ng、广Gn”三个字母,后以北京音为标准,“万、兀、广”只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个(声母21个,韵母16个)。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正式的称呼是国语注音符号第一式。相对于汉语拼音来说,注音符号有时简称注音。 中国1950年代以后,汉语拼音被广泛推广,一般人使用拼音拼读汉字,但是在常用语言工具书中标注汉字读音仍旧拼音和注音同时使用。目前在台湾,小学生在学会汉字书写之前,必须先进行十周左右的注音符号教学,以做为认识汉字字音的工具;在生活实用上,注音符号是标注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汉字输入法。注音符号在台湾推行相当成功,小学生皆被要求熟练使用。 故在台湾闽南语、客家语的教学上,教育部另外增添新符号以能拼读这些“乡土语言”,称之为“台湾方言音符号”,目前这些新符号已收录至Unicode编码中的“Bopomofo Extended”区。在2000年前后,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一套通用拼音规则。尝试以之为台湾国语字音拉丁化译音的标准方案,并取代注音符号第二式(MPS II),目前除了台北市以外,已经逐渐落实在地名拼写上。 详细资料 通用拼音 通用拼音是目前中华民国(台湾)官方所建议使用的中文拉丁化拼音法。由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余伯泉在1998年发表,之后通用拼音经过数次修正,于2000年由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宣布使用,并取代原定使用的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并有意取代过去习用的威妥玛拼音,中华民国政府自2002年起全面推行以通用拼音为主的统一译音政策,但并未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