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船队首次环球航行成功
麦哲伦﹙Magellan Ferdinand﹚是葡萄牙富有航海经验的探险家。在他青少年时代,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达伽马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道。麦哲伦在进行环球航行前,已经到过印度、非洲和东南亚。他了解到,香料群岛(印度尼西亚东部的马鲁古群岛)以东还是一片大海,他猜测,这片大海的东面一定是新发现的美洲。他坚信大地是圆形的,盼望做一件人类历史上破天荒的壮举——环绕地球航行。 麦哲伦出身贵族家庭,曾数度为葡萄牙作战,因受伤而终身跛脚。他两次上奏葡萄牙国王要求晋级和增加年金,均被拒绝。他又向国王申请组织船队去探险,也一样被拒。 1517年,麦哲伦投奔西班牙塞维利亚城的要塞司令。要塞司令欣赏他的才能和魄力,不仅把女儿嫁给他,还向西班牙国王举荐他。西班牙国王批准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计划,并与他签署协定。按照协定,麦哲伦担任探险队的首领,所率船队由国家提供,航海费用由国家负担。探险过程发现的土地,全部归国王所有,麦哲伦充任总督,新土地全部收入的二十分之一归麦哲伦所有。为了监督麦哲伦,国王还派了皇室成员作为船队的副手。 1519年9月20日,一支由5条海船、234人组成的远航队从西班牙塞维利亚城的外港出发了,这些水手来自9个国家。每条船都配备了火枪大炮,每个人都带着尖刀短剑,船上满载各种商品。船队9月26日到达特内里费岛,10月3日继续向巴西远航,曾在几内亚岸外停泊。11月29日航行到圣奥古斯丁角西南方27里格处(1里格约为5千米)。绕过卡布弗里乌之后,于12月13日到达里约热内卢湾,次年3月到达圣朱利安港。 此时圣朱利安港正值严冬,船队饥寒交迫,人心浮动。有3个船长借机发动叛乱,甚至想杀死麦哲伦。麦哲伦沉着地粉碎了叛乱。到1520年8月24日,天气暖和起来,船队南下继续探险。两个月后,船队驶进一条水流湍急的海峡。麦哲伦派出一艘船去探航,这艘船却逃回了西班牙。麦哲伦带领船队前行,经过1个月才走出这条海峡,他激动地掉下了眼泪。为了纪念麦哲伦这次探航,后人把这条海峡命名为‘麦哲伦海峡’。 10月28日,船队进入‘南面的海’,在一望无际的大海洋里航行了110天,竟然没有遇到狂风巨浪,一直平安无事,他们就把这个大海洋命名为‘太平洋’。在这段只见海水不见陆地的漫长日子里,船上的柏油被晒化了,饮水变臭,饼干变成粉块,蛆虫在其中蠕动。没有新鲜食物,船员们只好吃牛皮和舱中的老鼠。可怕的坏血病夺走了一些船员的生命。 1521年1月24日,麦哲伦终于看见陆地,那可能是土阿莫图群岛的普卡普卡。船队在西经158度处穿过赤道,于3月6日在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关岛首次登陆,获得99天以来第一次弄到的新鲜食品。3月9日再起航,向西南进发。后在今菲律宾群岛的马萨瓦登陆,为西班牙在太平洋找到第一个同盟者。在宿雾岛,麦哲伦还使地方统治者皈依天主教。麦哲伦想通过插手当地两个部族的战争来控制这块地方。但当他帮助一个部族进攻另一个部族时,受了重伤,最后在4月27日被土著杀死。他的助手埃里卡诺带领剩下的两条船逃离了这个群岛。 1522年9月6日,埃里卡诺带领幸存者回到西班牙,这时他们只剩‘维多利亚’号1艘船和18个人了。埃尔卡诺从太平洋绕好望角回到大西洋,证明地球是圆的。 麦哲伦是第一个从东向西跨太平洋航行的人。虽然他中途被杀,但这次的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圆体,不管是从西往东,还是从东往西,都可以环绕我们这个星球一周回到原地。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然而,新航絬的开辟,也带来了殖民侵略,从而使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郑和船队首次环球航行的可能性 马超群 二○○二年春,英国退休潜艇指挥官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公布其多年的研究成果。他认为郑和的航船队在哥伦布(Columbus)西航以前72年便可能发现了美洲,并认为在麦哲伦(Magalhaes)环球航行以前一个世纪,“郑和率领装有珠宝、丝绸和瓷器的多桅巨船进行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孟席斯先生的见解只是一种推断,还需要进一步搜寻证据来证实。笔者认为以下几件史实可以支持孟席斯先生的推断。 明朝初期中国强大的国力奠定了远航基础 郑和船队远洋航行是朝廷下达的政治使命,有强大的中央政权及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永乐皇执政初期,国内社会基本稳定,风调雨顺,仓储充实。 明王朝有能力承担组建当时世界上最庞大远洋船队的开支。郑和每次出海,都有大海船60艘左右,加上中、小船舶共100余艘,有时共多达200余艘。每次出海的航行人员虽不尽相同,但均在两万人以上。第一次下西洋共有各类人员2.78万余人,第三次下西洋是2.7万余人,第七次远航是2.75万人。 十五世纪至十六世纪初,西班牙、葡萄牙等航海国家的经济实力远不及中国明朝强大。一四九二年哥伦布第一次西航时,仅有3艘帆船,即“圣玛利亚”号、“平塔”号和“尼那”号,船员总共88人。 哥伦布西航经费来源包括:1、西班牙国王伊萨白拉个人变卖赞助;2、向富商募捐;3、国库支出一部份;4.其余的由哥伦布自筹。此次航行哥伦布筹集的3艘船舶,两艘是西班牙政府在帕洛斯港(Palos)强行征用的。另一艘是帕洛斯港的一位大船主支持的,他能集合的探险员有自愿参加的,有招募来的,还有一些是从监狱里提出来的囚犯。 达.伽马(Vasco da Gama)和麦哲伦(Ferno de Maglhaes)的航船队规模与郑和船队相比,也有天壤之别。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横渡印度洋,有4艘帆船和160多名水手。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一五一九年启程时有5艘陈旧的兵船,船员265人,人数不及郑和舟师的1%。 郑和时代中国掌握世界一流造船技术 从航海船舶的建造水平来看,郑和的远洋航船是当时世界第一流的。其中的大船(宝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据明钞说集体《瀛涯胜览》卷首记载,下西洋的宝船共63艘,“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即宝船长约152米、宽61米;中型船长约136米、宽51米。这种庞大的宝船载重量大,估算应相当于当今1,500吨至2,500吨级的船舶。这无疑是当时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航船。 西班牙或葡萄牙当时的航船比郑和宝船小得多。哥伦布第一次西航时,“平塔”号及“尼那”号载重量各为50吨,每船可乘海员20人,最大的“圣玛利利亚”号载重量也只有100吨左右,仅为郑和宝船的十五分之一或二十五分之一,运载的船员约40人。达.伽马远航印度时,旗舰“圣.加布里埃尔”号载重量120吨,“贝里奥”号50吨,“圣.拉裴尔”号120吨,还有一只不知名的舰船最大,也只能载重200吨。 麦哲伦的航船队,旗舰“特里尼达”号载重110吨,“圣安东尼奥”号载120吨,“康塞普逊”号载重90吨,“维多利亚”号载重85吨,“圣地亚哥”号载重75吨,5艘船舶加在一起,总吨位480吨,相当于郑和一艘宝船的十五分之一。一五一九年九月二十日,5艘船舶运载着265名船员从西班牙的圣卢卡尔(Sanlucar)出发,开始环球航行。中途1艘沉没,1艘潜逃,余下3艘勉强航行到菲律宾。麦哲伦本人在与菲律宾土著居民交手中被杀。剩余的船员继续航行。最后只剩“维多利亚”号运载着18名水手返回西班牙。 中国在秦汉时期便能建造长约30米,宽6至8米,载重量约50-60吨的海舶。到唐代,沿海各主要港口——莱州、登州、扬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和广州,都有相当规模的造船工场。当时中国建造的海船,“大者二十丈,载六、七百人”,“福建建造的每艘船可容置数千石。” 这些船舶,船体结构比较科学,为减轻船体的左右摇摆,在船的两侧装上披水板(即“浮板”或“翼板”)。这种技术比西欧早七、八百年运用。为了加强海船的抗沉性,采用了密隔舱的方法,这种技术的运用也要比西欧早1,000多年。此类船舶体大、坚固、平稳安全,故当时的外国客商喜欢乘中国建造的船。到明朝初期,中国的造船业仍然常盛不衰,南京龙江关的造船场长350丈、阔138丈,郑和的航海宝船,多半建造于此。当时中国造船业发达,所以郑和每次出使,都有百艘船舶组成万人舟师远渡重洋。 郑和航队掌握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 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到明朝初期,航海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巧妙利用风力之助在大海航行 郑和舟师的水手们熟知南中国海和印度洋的地理条件,能够巧妙利用风力之助在海洋航行。郑和随员费信记载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启程时的情况:“永乐七年乙丑,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等统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海舶四十八号,往诸蕃国开读赏赐。是岁秋九月自太仓刘家港开船,十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停泊。十二月于福建五虎门开洋,张十二帆,顺风十昼夜到占城。”文中所谓“张十二帆”,即郑和宝船是多帆海舶,航行中能充分利用风力。“秋九月”启航,正是东北季候风吹起的季节,可以顺风航行,所以郑和每次下西洋都是在秋冬季启程。郑和每次出使返航回国的时间都选择在西南季候风盛行的夏季。头5次航行回国的日期,均在六、七、八、九月间,最后一次也是七月上旬回到江苏太仓刘家港。满刺加位于马来半岛上,乃太平洋与印度洋之交通要冲。郑和每次出海远航,均以此作为中转站。下西洋船队先到满刺加停泊,再分赴各国访问。回国时,“去各国船只回到此处取齐,打整番货,装载船内,等候南风正顺,于五月中旬开洋回还。”这里所谓“等候南风正顺”,是指等候夏季的西南季候风,以便顺风启航回国。 罗盘针和天文学知识的运用 郑和船队除充分利用风力外,还能娴熟地运用罗盘针和天文地理知识,准确测定方位和航向。在上古时期,人们航海主要靠观察日月星辰来确定航向。到宋朝时,中国发明指南针,并首先将罗盘运用于航海。宋代水手航海时,“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到明代,郑和舟师远航更将罗盘针技术推上一个新台阶并运用自如。据《西洋番国志》记载:郑和船队航行在大海上,“绵邈弥茫,水天连接,四望回然,绝无纤翳蔽。惟观日月升坠,以办西东,星斗高低,度量远近。皆斫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这是郑和船队熟练使用罗盘针航海的左证。 明末茅元仪编辑的《武备志》卷二百四十收录《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即《郑和航海图》,末尾还附有“过洋牵星图”2页。《郑和航海图》分别注明各国方位,航道的远近、航向、停泊处以及何处有礁或浅滩等,并附文字说明。如“满刺加开船,用辰巽针,五更,船平射箭山;用辰巽针,三更,船平昆宋屿;用丹巽针,取吉利。”文中所说的“辰巽针”、“丹巽针”,即罗盘上的度数,指船舶的航向;“三更”、“五更”指有多少时间的航程。 在夜晚航行中,除使用罗盘外,还需观天象,按星位来定航向。《郑和航海图》后附有几幅“过洋牵星图”,如从锡兰山回航苏门答剌的“过洋牵星图”上绘有一艘三帆大船,其东西南北四面均绘明星位:“华盖星八指”、“北辰星一指”、“灯笼骨正十四指……”。此处所说“指”,乃指在此船上观测这一天体的高度,借以确定航船在大海中的具体位置(纬度),精确地计算出航程,使航船按正确航向朝预定目的地前进。这是郑和船队多次远航成功的原因之一。 从上述各种情况看,郑和下西洋时,中国国势强盛,航海经费充足,数以百计的大小舰船鳞次栉比;万人舟师,人多势众,水手们娴熟地掌握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根据郑和远航所具备的条件看,他发现美洲和首次完成环球航行的可能性确实存在。 希望你能用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