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的“去行政化”面临哪些障碍因素?
的“去行政化”面临哪些障碍因素?
你好,  1.“官本位”意识的影响   我国传统中形成的“官本位”意识在高校影响深入。一些大学行政人员甚至是学术人员对行政权力“情有独钟”,高校内部行政机关服务意识薄弱;社会往往也根据行政级别、行政权力等因素去判断学术人员的价值;学术组织的主要负责人由各级领导兼任,一般教职人员没有话语权。形成了行政权力代替学术权力以及学术人员追求官职的氛围,甚至出现了一些人利用行政职务谋取学术职称,获取学历、学位或拉帮结派等权力寻租现象。   2.路径依赖   路径依赖是一个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该体系一旦在外部性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取代。正是由于这种路径依赖的存在,使得社会一旦选择某种制度,不管这种制度是否有效率,都很难从这种制度中摆脱出来。我国近代高校是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背景下由政府主导建立起来的,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严密的控制机制。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管理机制的惯性继续影响着高校教学管理模式。   (1)变革将会带来利益的重新分配。任何变革都将带来利益的重新分配,高等院校管理的改革也不例外。因为既得利益团体会积极或者消极阻碍变革的进行,这也是路径依赖产生的原因之一。政府相关部门拥有对高校进行管理的人事权、财政权以及决定权,甚至具体到专业和课程设置权。高校内部的行政部门牢牢把握行政权力,用行政权力来决定学术事务。在此情形下,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内部行政部门不愿放权。   (2)改革成本与改革收益关系的不确定性。高校“去行政化”改革要打破既有的管理机制与结构,耗费政府相关部门及高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行政化”改革能否达到预定目标还有待检验,高校管理的“去行政化”改革也可能引发高教系统的混乱,以及学术权力“越位”与“错位”等问题,因而这种改革收益具有不确定性。   3.高等院校的学术组织泛化为行政组织,或处于虚位   目前高校的学术组织或者泛化为行政组织,或者作为“虚位”组织。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各高校的学术委员会主席一般由校长兼任,学术组织大多由学校、院系以及行政部门负责人构成。在学术机构的运作中,他们兼有双重身份,权力交叉。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政府和非学术部门可以通过对学术组织人员施加影响来对学术事务实施干涉。   目前很多高校成立了教授委员会等学术机构,名义上其有学术权力,但实际上处于虚位状态。学校只是通过这些组织传达相关政策,或者把一些不重要的问题放到这些机构决策。但对于事关学校发展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仍由学校行政部门进行决策,没有行政职务的教职人员没有参与重大事务决策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