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地神鸟“九凤”九凤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在一坐山上名“北极柜”
九凤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在一坐山上名“北极柜”也有说“北极天柜”的。此山应在湖北汉水流域附近! 那么现在来看最相似于“北极天柜”的是那座山? 另外开始“九凤”本为神一直受楚地崇拜!可为何到后来渐渐演变为一种怪鸟,恶鸟!一个好好的神鸟怎么就变成妖了?
九凤本是吉祥神鸟,但后世文献中的九头鸟,则妖气十足,主要表现是:   其一,滴血降灾,摄人魂气。唐人刘恂《岭表录异》云:"鬼车,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外尤多。爱入人家摄人魂气。或云九首,曾为犬啮其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 其二,点血儿衣,取人小儿。《天中记》说:"姑获鸟能收人魂气,今人一云乳母鸟。言产妇死化作之。能取人之子以为已子。胸前有两乳,有小子之家则血点其衣以为志,今时人小儿衣不欲露者,为此也。" 基三,形象丑陋,性情凶暴。宋人周密《齐东野语》中说它:"身圆如箕,十?环簇,其头有九,其一独无,而鲜血点滴,如世所传每?各生两翅,当飞时,十八翼霍霍竟进,不相为用,至有争拗折伤者"。(?,即脖子)。 此外,据说它还喜欢人们剪下的指甲,以便从中得知人们的祸福。谁有灾祸,它就落在谁家屋上鸣叫(《岭表录异》卷中)。传说宋代景定年间,皇帝得了病。有一天,忽然青天大白日地看见九头鸟站在门前捣衣石上,哀鸣啾啾。当天晚上,皇帝果然病死了。此外,据说它还喜欢人们剪下的指甲,以便从中得知人们的祸福。谁有灾祸,它就落在谁家屋上鸣叫(《岭表录异》卷中)。传说宋代景定年间,皇帝得了病。有一天,忽然青天大白日地看见九头鸟站在门前捣衣石上,哀鸣啾啾。当天晚上,皇帝果然病死了。九头鸟即是大灾星,人们对它的态度自然就不友好了。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当时楚地风俗:"正月夜多鬼鸟度,家家槌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以禳之。"周密《齐东野语》中也说:"故闻之者,必吠犬灭灯,以速其过泽国。" 三、千年毁誉之争 受人崇拜的九凤为何消失,取而代之以九头鸟怪呢?它为什么会由神变妖,由何时何地变为妖怪的呢?这是中国史上一个令人困惑的谜 好在古代文献上还是留有一些线索,为我们解开这个谜提供了方便。我们来看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的一首《古风》:   昔时周公居东周,厌闻此鸟憎若仇。 夜呼庭氏率其属,弯弧俾逐出九州。 自从狗啮一首落,断头至今清血流。 迩来相距三千秋,昼藏夜出如鸺鶹。 每逢阴黑天外过,乍见火光辄惊堕。 有时余血下点污,所遭之家家必破。  民间文学主要在口头流传,这个故事何时何地由何人记录在文献上,很大程度出自偶然。例如盘古开天辟地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的《三五历记》,伏羲女娲兄妹婚最早于唐代才产生。同理,梅尧臣的这首诗,很可能是记载的一个古老传说。尤为重要的是:这个传说的内容,与历史史实甚为弥合。 据史书记载,周武王死后,其子年幼,由弟周公旦摄政,七年后,周公还政于长大成人的侄儿,是为周成王。当时有人进谗言,说周公早想篡位。年轻的国王加害于周公,吓得周公逃往楚国去了。后来周成王从周公的一份祭天祷祠上,发现周公对自己一向忠心耿耿,后悔自己的鲁莽,于是杀了进谗言者,把周公又从楚国接回。 必不给周公以"政治避难",会将他引渡回去。2、由于周公曾避难于楚,对楚人的九凤神必然熟悉。 历史上,周、楚的确是死对头。周昭王率军亲征,竟死于汉水之中,成为异乡之鬼。周人对楚人之恨可想而知。我们知道:一个民族的神,在它的敌对民族那里必然会被说成妖。象埃及大神沙特(sat),在希伯来人《圣经》中就变成了撒旦(satan)。我国东夷部族之神蚩尤,在华夏族那里便成了能飞沙走石的妖怪,周人将楚人的九凤图腾说成妖怪,并编出天狗断其一首的故事,也符合这条比较神话学的基本规律,至于是周公本人确有此事,还是民间传说附会于周公身上,那倒是无关紧要的。  天狗咬断九头鸟一首的情节,更露出周人编故事的马脚。古代南方对"九"尤有神秘感,认为"九"为极数,故"九凤"本来就是九头。而北方则不同,南方是"九阳",前面已说过;北方神话中却是"十阳",象羲和生十日,羿射九日留一日的故事,都很著名。他们把楚人的九凤,说成十头而被天狗咬去一头,显然是按他们的传统习惯,在编故事时把崇"十"的心理自然融汇进去了。 长期僻居关中的秦国,最后终于扫灭了包括楚国在内的六雄,统一了全中国。这对楚文化传统的传播当然不利,所以《山海经》后,九凤神的形象便完全消失了,而作为鸟妖的九头鸟形象,则在全国普遍流传开来。包括荆楚在内,对"鬼鸟"吠犬驱赶,已沿习成俗了。 然而,就象历史上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样,当九头鸟以妖怪形象风行全国时,一个美丽迷人的故事,却从楚地蜕变出来,并迅速流传开去。这就是从姑获鸟中变异出来的羽衣仙女故事。鲁迅《古小说钩沉》中辑有这个故事: “姑获鸟昼飞夜藏,盖鬼神类,衣毛为飞鸟,脱衣为女人。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钩星,一名隐飞。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今时小儿之衣不欲夜露者,为此物爱,以血点其衣为志,即取小儿也。故世人名为鬼鸟,荆州为多。昔豫章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人,不知是鸟,匍匐往,先得其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去就毛衣,衣之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以衣迎三女,三女儿得衣亦飞去,今谓之鬼车。” 这个故事显然脱胎于九头鸟怪传说,编故事者甚至知道姑获鸟即鬼鸟或鬼车。顺便说一句,按照传说,鬼车之得名,即来源九头鸟十八翼霍霍竟进所发出来的尤如人力车般的声音。但编故事者摒弃了"九头"的怪诞形象,以避免勾起人们对滴血降灾的鸟怪的记忆。他打破了一般人心目中"鬼鸟"或"鬼车"是不祥之物的心理定势,以"衣毛为飞鸟,脱衣为女人"的奇特幻想,并以凡人与仙女配婚,男耕女织的美好愿望,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以致它超越了时空限制而升华起来,成为中国民间故事中一个十分流行的母题。几乎历代笔记小说,从敦煌石室藏书中的《田章》,到《聊斋志异》中的"竹青",都有不少这个故事的变体。它还融入其它故事,如四大传说之一的《牛郎织女》,就借用了其中盗天衣成婚的情节。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中国羽衣仙女故事,是世界上极为流行的这类故事的东亚类型的故乡。据西方权威性的民间故事工具书AT分类法记载:这类故事遍及全世界五十多个国家与民族,已发现的异文达1200多篇,称得上是世界最流行的故事。日本学者君岛久子教授在她的《东洋的女仙们》一文中,说这个故事是由中国传到日本去的,其历史记载比日本早几百年之久。 世界上最早记载羽衣仙女故事的,是晋人干宝的《搜神记》、郭璞的《玄中记》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而这些记载中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楚地--湖北阳新与江西豫章。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的民族集团,中华文化是从远古以来各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积淀而成的文化,是由许多部分融铸组合的一个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同样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风貌、心理气质等有着巨大而持久地影响。换句话说,我们不仅要看到中华文化的共性,而且还应该注意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个性。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民俗往往是各地文化特色的一个标识。 九头鸟传说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它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活动着的文化交流史。它即是南北文化融合与中华民族集体创造的结晶,又体现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分子的楚文化的独特风格。它由神变妖,由妖变仙女的戏剧性变化,体现了楚文化在民间传承中顽强的心理定势。通过对九头鸟形象中文化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随着它走进楚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