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美国有多少战列舰要求有名字的
要求有名字的
南达科他级(南达科他号,印第安那号,麻萨诸塞号,阿拉巴马号) 衣阿华级(衣阿华号,威斯康星号,新泽西号,密苏里号) 田纳西级(田纳西号,加利福尼亚号) 我就知道这些了. 给你点其它方面的资料 美国战列舰的发展沿革 1930年美、英、日、法、意在伦敦签订了关于限制和裁减海军军备的条约(又称第一次伦敦海军条约)。各国缔约国保证在1931~1936年期间不让新的战列舰下水。美国1929年型战列舰的设计工作因此而停止。可是,法国和意大利未同意的某些条款,并保留建造华盛顿条约规定的1930年型战列舰的权利。于是新一轮建造战列舰的竞争拉开了帷幕:1934年10月28日意大利开始建造“利托利奥”号与“维多利奥·维内托”号战列舰;1934年10月22日法国开工建造“里舍里厄”号战列舰;美国海军也早以开始设计1934年型战列舰。该舰计划采用口径达到508毫米主炮、标准排水量达60000吨、航速25节,经过修改后标准排水量增加到72000吨,航速30节。很明显,1934年型战列舰的各项性能的指标是针对1936年后的无条约时代而确定的。 1936年3月,美、英、法三国签订了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1937年被三国政府批准)。该条约规定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35000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356毫米。由于日本、意大利未签订该条约,加之对新战列舰的限制过严,1938年6月,美、英、法三国修改了对战列舰的限制条款:将标准排水量增加到45000吨,火炮口径增大到406毫米。即便如此,美国的1934年型战列舰仍然大大超出了条约限制,设计工作被终止。 为了适应新的条约规定,美国海军开始设计1937年型战列舰——著名的北卡罗莱纳级。该级舰最初设计采用12门50倍口径356毫米主炮(三座四联装炮塔)。同时考虑到日后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有可能被修改或废除,该级舰也可安装三座45倍口径406毫米三联装炮塔。这种钻条约空子的设计方法被“条约时代”的军舰广泛采用。另一个著名的例子是日本的最上级巡洋舰在条约失效后装15门155毫米主炮换装为10门203毫米主炮,一下了从轻巡洋舰变成重巡洋舰。北卡罗莱纳级的副炮采用当时新研制的、获得海军高度评价的38倍口径127毫米高平两用舰炮。该级舰的主机性能也有明显提高。蒸汽压力达到40.8千克/平方厘米,蒸汽温度高达450℃,还采用了新式的二级减速装置。为了适应在太平洋作战,还特别增加了续航力:15节航行时,航程可超过16000海里;25节航行时,航程接近6000海里。在防护性上,其侧舷装甲可抵御50倍口径356毫米主炮(穿甲弹重675千克)的攻击。同时考虑到水平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的威胁及在远距离炮战时敌方炮弹将呈大落角命中,该给舰特别强化了水平防御能力,甲板厚度达196毫米。在水下防御方面,可抵御装药量为315千克TNT炸药的鱼雷攻击(相当于1930年代初期的533毫米鱼雷)。由于除英国外,当时其他海军强国的新型战列舰的主炮口径大部分达到或超过了381毫米。于是北卡罗莱纳级战列舰开工后改为安装三座406毫米三联装炮塔。 1936年的欧洲,人们已经隐约听到战争的脚步。德国于7月1日开工建造“俾斯麦”号战列舰。1936年底华盛顿海军条约满期后,英国于1937年开工建造“英王乔治五世”号,美国于同年10月27日开工建造“北卡罗莱纳”号,日本于同年11月4日开始建造“大和”号,战列舰竞争达到了白热化。 由于北卡罗莱纳级战列舰的装甲仅能抵御356毫米炮弹的攻击,显得攻强守弱,令美国海军并不十分满意。在“北卡罗莱纳”号和“华盛顿”号开工后,美国海军转而研制1939年型战列舰——南达科他级。. 南达科他级的设计排水量与北卡罗莱纳级相同为35000吨。主炮、副炮、航速也屯北卡罗莱纳级相同。但是南达科他级需要能抵御406毫米穿甲弹的攻击,在吨位、火力、航速不变的情况下,提高防护力,对设计人员来讲确实是一道难题。为了达到要求,设计人员采用各种方法减轻不必要的重量以增加装甲重量。首先,将船体长度尽量可能的缩短:北卡罗莱纳级的水线长为217.6米,南达科他级缩短为203米。同时,南达科他级也采用了了与大和级相似的大型球鼻型舰艏,在减轻了排水量的同时,又有效的降低了阻力,还为布置声纳设备提供了空间。由于水线长度缩短,必然使得该级舰的高速性能下降。为了保持27节的航速,设计人员精心设计了船体线型,并将主机功率提高到130000马力,仅比北卡罗莱纳级提高一成多就达到了设计要求。同时,该级舰的动力舱室长度也从53.6米缩短到48.8米。为了能够防御406毫米炮弹,侧舷装甲厚度从北卡罗莱纳级的305毫米增提高到310毫米,装甲带的倾斜角从15°加大到19°。经过试验证明南达科他级侧舷装甲带的防护能力相当于432毫米厚的垂直钢板。同时该级舰将甲板装甲厚度增至208毫米,并且将副炮的位置提高,改善了射界。1939型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攻防能力平衡,被公认是“最优秀的条约型列舰”,共建成四艘。 实际上,美国海军对1937年型、1939年型战列舰的性能并不完全满意。主要原因是这两级战列舰吨位偏小,限制了火力与防护力。早在1937年未,美国海军就开始研制标准排水量为45000吨级的战列舰。当时还希望能以此吸引日本加入伦敦海军条约。 最初的设计方案很像南达科他级的放大版,标准排水量为45000吨,装有四406毫米三联装炮塔,航速27节,主机功率170000马力。这个毫无创意的方案很快被否决。 1938年初,海军又提出了一个十分夸张的高速战列巡洋舰方案:该级舰装有17门406毫米主炮,其航速将达到创记录的35.5节。为了获得高航速,其水线长超过300米,标准排水量达50000吨。可是其装甲仅能抵御203毫米重巡洋舰主炮的攻击。由于船体过长,船台施工将很困难。该方案又被否决。 1938年2月,海军重新检讨高速战列舰概念。当时的结论是:如果要建造火力、防护、速度俱佳的全能型战列舰标准排水量将大幅超过45000吨,有可能接近60000吨。此时各海军强国的新建战列舰的航速已明显提升:如德国“俾斯麦”级航速也达到30节,英国的“英王乔治五世“级也达到29节,基本上达到了战列巡洋舰的水平。这时美国海军已获得了日本正在建造大和级战列舰的情报,大和级的460毫米主炮令美国海军十分震惊。同年4月,美国海军得出一个全新的战列舰设计方案:标准排水量45495吨,装有三座457毫米三联装炮塔,航速27.5节。这种MK1式457毫米火炮于1920年末完成首门样炮,身管长为48倍口径。穿甲弹重量1315千克,初速823米/秒。三联装炮塔的设计重量高达3000吨(大和级460毫米三联装炮塔重量为2265吨)。与大和级相比,该级舰的火力、航速与之相当。但是其排水量比大和级轻近20000吨,防护性与大和级相差甚远,因而未得到海军肯定。 经过反复的方案论证,美国海军终于在1938年5月确定了标准排水量45000吨的新型高速战列舰的设计方案:保持南达科他级的火力、防护力,航速从27节提高到33节。依阿华级战列舰从此浮出“纸”面。 为了应对日本大和级的挑战,在确定依阿华级的主要技术指标后,美国海军于1939年夏开始设计蒙大拿级战列舰——美国海军最后的战列舰方案。其主要设计思想是:重武装、重装甲、航速适中(27节),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依阿华级在放大型。 设计人员最初希望将蒙大拿级的标准排水量限制在45000吨。但是,美国海军决定不再限制排水量,对于舰体宽度不得超过33米的限制(为了通过“巴拿马”运河)也被取消。到1940年夏,美国海军决定建造五艘蒙大拿级战列舰,实际上直到1941年3月才最终确定了技术性能。此时,蒙大拿级已经被设计成标准排水量60500吨,满载排水量70500吨,舰长281.9米的超级巨舰。大和级的设计标准排水量为62315吨,满载排水量为68200吨,舰长263米。蒙大拿级如果建成将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战列舰。 蒙大拿级的设计重点是强大的火力。出于射速、火力密度、后勤等方面的考虑,该舰采用四座50倍口径406毫米三联装炮塔。很多读者会有这样的疑问:大和级装有460毫米主炮,蒙大拿级的火力处于劣势。实际上并非如此,由于美国的火炮制造技术比较先进,虽然蒙大拿级主炮口径比大和级小了2英寸(约51毫米),但是两者的穿甲威力差距并不大。美国406毫米主炮穿甲弹重1225千克,可在27432米距离上击穿381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在18288米时穿甲威力为521米。但是蒙大拿级在火力密集上占有优势——每分钟主炮发射穿甲弹重量约达29.4吨,而大和级仅为19.71吨。况且“蒙大拿”有四座主炮塔,而大和级只有三座,在射击的灵活性上蒙大拿级也占上风。 蒙大拿级的副炮采用新研制的54倍口径127毫米双联装高平两用舰炮。该炮的炮弹重量、初速、射程、射高双依阿华级的38倍口径127毫米双联装炮都大提高。但是由于蒙大拿级建造工作终止,这种双联装舰炮也停止研制,改为研制54倍口径127毫米单装舰炮,并于1945年秋开始装备三艘中途岛母舰。 蒙大拿级的防护能力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强的。此前的南达科他级和依阿华级能够抵御45倍口径406毫米主炮发射的重量为1.016吨的穿甲弹。因而舷侧装甲带在水浅处的厚度为409毫米,比依阿华级厚100毫米,倾斜角为19°。水线下的舷侧装甲带厚度为上端183毫米,下端25毫米。在水平防御方面,该级舰的第一甲板和第二甲板装甲厚度大幅增加,使甲板总厚度达到263毫米,而大和级仅为200毫米。为了进一步提高动力舱室的防护性,蒙大拿级的八座锅炉与涡轮机都采用了独立的隔壁舱室,抗浸水能力大幅提高。同时,为了减轻动力装置的重量,蒙大拿级的主机功率为172000马力,比依阿华减少了40000马力,航速也降为28节。但是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蒙大拿级的建造计划于1943年被美国海军放弃。 总的看来,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能力,在战列舰建造竞赛中抢得了上风。在二战中,美国共有三级战列舰(北卡罗莱纳级、南达科他级和依阿华级)总计10艘建成服役。同期的英国海军只建成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五艘(“前卫”号战舰于1946年服役),日本则只建成大和级战列舰两艘,该级第三艘“信浓”号被改建这航空母舰,第四艘“111”号舰未能建成。从整体上看,美国末代战列舰的研制采用了“小步快跑”式的渐进发展的模式。依阿华级战列舰是其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由于蒙大拿级建造计划终止,依阿华级才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强的战列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