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尾蛇导弹
响尾蛇”是美国福特航宇公司和雷锡恩公司从1949年开始研制的一种近距空空导弹,于1953年试飞,自1956年起开始装备部队。该弹编号为AIM-9,其基本型号是AIM-9B,相继有改进型号AIM一9C、9D、9G、9H、9E、9J、9N、9P、9L、9M等投产面世,总共生产10万多枚,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响尾蛇”空空导弹系列。此系列空空导弹主要装备美国空军和海军,用于截击或空战;还向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荷兰、西班牙、瑞典、挪威、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销售。“响尾蛇”系列的各型号空空导弹,先后装备于F-86、100、104、105、 F-111, F-4、5、8、14、15、16、18,“幻影” F-1、III,Saab35、37,“狂风”等战斗机;A-4、6、7、10,“美洲虎”、“鹞”、“海鹞”等攻击机。这些飞机有的还参加了世界各地的多次实战行动,使用了多种型号的“晌尾蛇”导弹。 结构与性能 AIM-9“响尾蛇”导弹是世界上第一种红外寻的空空导弹。该弹采用鸭式气动布局,舱面与弹翼前后呈X-X形配置;全弹由制导控制舱、引信与战斗部、动力装置、弹翼和舵面所组成。各型号的“响尾蛇”导弹,它们的气动布局和结构组成均无改变,主要是结构尺寸稍有变化以及元器件性能的改进。除C型为雷达寻的外,其他型号的AIM-9导弹都是红外寻的制导。 制导控制舱 内装导引头,主要包括位标器、电子组件和伺服组件三部分。红外位标器是由陀螺光学装置、电磁线圈、致冷器等组成,用于探测目标位置信息;电子组件由电子元件、连接件和固态电路组成,用其将目标信息转换成跟踪和制导指令信号;伺服组件主要包括燃气发生器、气缸、活塞、摇臂、电磁线圈等,用其把制导电信号转换成控制舵的操纵力矩。 引信 由目标探测器--红外或激光近炸引信、触发引信、安全和解除保险装置等组成,可在导弹接近或命中目标时适时引爆战斗部。 战斗部 AIM-9导弹各型号均采用普通装药的破片杀伤战斗部,用来摧毁目标。 动力装置 各型 AIM-9导弹皆选用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为导弹提供前进的推力。 弹翼 4个梯形弹翼呈X型配置在弹身尾部。每个弹翼的后部外侧都装有一个防滚陀螺舵,其作用是对导弹的滚动进行阻尼,以保持导弹稳定。 舵面 4个三角形成双三角形等平面形状的控制舵,呈X型配置于制导控制舱后部,可产生控制力,使导弹按控制指令飞向目标。 “响尾蛇”空空导弹系列至今已研制出10多个型号,性能不断提高,已发展到第三代。这次美国击落自家直升机使用的“响尾蛇”导弹,就是典型的第三代空空导弹一AIM-gL/M。该型导弹的战术使用特点是具有近距格斗能力;能全方向、全高度、全天候作战。其主要技术特点是采用红外寻的制导,导引头用了氩致冷的锑化铟探澜器,从而提高了探测距离和灵敏度;采用固态电子组件,从而提高了可靠性并因减轻重量、增加了燃料致使射程加大;选用了激光引信,从而提高了炸点精确度。 现在,仅以AlM-9L/M为例,简单介绍“响尾蛇”导弹的尺寸、重量和性能特征:全弹长2.87米,弹径0.127米,翼展0.635米;全弹发射重量为87千克,战斗部重9.7千克;装一台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可使导弹最大速度达到2.5倍音速,最大射程7公里,最小射程500-900米,使用高度15公里以上,最大过载26-35g. 作战使用过程 “响尾蛇”AIM-9L/M导弹挂在F-15C战斗机翼下巡航飞行,由驾驶员通过机载火控雷达和攻击计算机操纵导弹的发射与攻击。其作战使用过程可分为载飞、发射、攻击三个阶段。 载飞阶段 由载机电源通过发射装置给导弹供电;起动座舱中的致冷开关,在最佳温度范围内给红外探测器连续致冷。进入空战状态时,驾驶员起动导弹发射电路。当识别、显示出目标时,位标器电锁打开,开始跟踪目标;连续跟踪目标后,准备发射导弹。 发射阶段 按预定发射程序进行。发射时,先起动弹上的热电池组,给引信中的目标探测器供电,使其开始工作;使伺服组件开始工作;最后把热电池组的电压加到火箭发动机点火器上点火并接通引信电路。 攻击阶段 当导弹飞离载机达到安全距离时,引倍解除保险;在制导系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