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类似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多少次?以及焚书坑儒对中国后世
以及焚坑儒对中国后世的影响?恳请高手赐教!谢谢!
段记载。     当然,对于李斯为什么要提出“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这条如此极度的惩罚政策,确实很难让人理解。而其余所有条款针对性都很强,主要目的是保证政府对的垄断,所谓以吏为师才是其根本目的。焚所有非官藏或博士所有书籍是其手段,主要作用是维护和加强了具有官方身份的博士拥有文化的垄断地位。这种做法其实是恢复到西周贵族才有资格学习文化,所有典籍藏于皇家的旧传统,是老子与孔子授徒平民以前的历史旧传统。这当然是开历史的倒车,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其中所蕴涵的意图和法国大革命之后以公务员身份委任小学校长的政策有惊人的相似。甚至,直到现在,全世界基本的教育模式也还是秦始皇这种以吏为师的变形。所以,我们只能说,虽然李斯制订了较为严酷的刑法,其理念核心也仅仅是对知识文化的垄断,而非压制,毁灭。所以说秦始皇的焚书运动本身并不会给传统文化带来什么灭绝性的损害,也就更谈不上是针对儒家的毁灭性打击。儒家本有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经秦火一炬,《乐经》从此失传。当然,我们知道,另外一部部分散失的书叫《尚书》。这据说被用作秦始皇焚书运动的恶果。     但我们可以看后世被誉为《尚书》传人的博士伏生的经历来推测这历史的真相。     关于伏生经历通常有两种说法。一种说:“秦统一后,朝廷设博士70员以备顾问,伏生即为其一。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奏请“焚书坑儒”的时候,伏生因为是博士,得以幸免。但秦朝末年发生了战乱,伏生把自己那部心爱的《尚书》藏在夹壁墙内,出外流亡避难。西汉统一后,伏生回到家乡,找到那部被他藏起的书,结果丢失了数十篇,只剩下29篇。于是,伏生便以这29篇在齐鲁一带讲授,伏生弟子根据伏生对《尚书》的解释,编成《尚书大传》。汉文帝闻名,派太常掌故晁错向他学习《尚书》,当时伏生已90余岁,口齿不清,令其女娥代言,口传二十八篇,因用汉时通行文字隶书抄录,后世称《今文尚书》。”     另一种说法则是:“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伏生冒着生命危险,暗将述录唐尧、虞舜、夏、商、周史典的《尚书》藏在墙壁之夹层内,由此逃避焚烧之难。秦亡汉立,儒家学派逐渐复兴,惠帝四年(前191年),除“挟书律”。伏生掘开墙壁发现尚有29篇保存完好,这便是成为中国古代史宝贵资料的《尚书》。伏生壁藏《尚书》并将其传播的事迹传到朝廷,汉文帝非常重视,欲召他进朝,但此时伏生已年愈九十,不能出行。于是文帝派时任太常掌故之职的晃错到章丘伏生家中,当面授受。伏生因年迈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说话,他的话只有其女羲娥才能听懂,只好先由伏生言于其女羲娥,再由羲娥转述给晃错。终于将伏生所藏《尚书》整理记录下来,补叙出所失篇章,才使《尚书》得以完整流传。”     其实综合两种看法,他们的差异主要在两点:1何时藏书,是焚书之时,还是秦末战乱。2何时取书,是秦亡还是汉惠帝除“挟书律”。以伏生作为秦博士的地位,他当然不需要在焚书的时候就藏书,而且,在当时藏书,犯的就是可以族的大罪。更何况之后发生的所谓“坑儒”事件中,所谓“御史审讯在咸阳的全部方士与儒生。诸生转相牵连告发,结果查出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于咸阳。那么伏生又是如何得以逃脱这场运动,而不受牵连的呢。     其实综观伏生的经历,他并未参与什么重大政治事件,也不积极与社会活动,因而只是一名单纯的有官方称号的学术研究者,这在秦时代并不违法,因而确实也不需要藏书,因而藏书以避战乱说,更具有可能。至于汉惠帝除“挟书律”之后才得以取书也可能是对的。因为汉承旧制,因而伏生作为秦的博士,在汉已经失去了官方身份,因而反而不敢轻易的去开启自己的藏书了,以至于不得不等到十九年后才敢去发掘自己的书籍。     所以,以秦国三年短期行为与汉初战乱及长达十多年的禁书相比,秦始皇的焚书运动本身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伤害并不大。     事实上,先秦诸子百家,在同样经历秦始皇的焚书运动之后,各家各派都没有太大的损失,在以后的历史的流传中,倒出现各篇章的流散,失落。特别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使得各派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惟独儒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高调宣称由于焚书运动而失去了《乐经》和《尚书》的部分篇章。事实上,这些篇章的流失主要是由于战争和讲解教授时的选择问题。而不能完全归结于秦始皇进行了焚书运动。     当然,焚书运动与“挟书律”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是同战国时代所养成的学术传播自由相反的,是一种基于皇家垄断的文化教育结构体系。     秦始皇有一个最大的性格缺点,就是喜欢收集好东西,焚书运动,其实也是出于其对书籍收集收藏的自信。当然,这种事情不仅仅秦始皇一人做过。明代永乐年间,也有人集全国之古籍,编成永乐大典,然后藏在深宫,以致最后国破家亡时,文化散失。当然,明代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而秦则短,所以,世人只会讥笑始皇帝焚书,却没看到,其实始皇帝仅仅是贪心,想皇家垄断文化。     这里就讲到两种思维方式,所谓财散于民和财集于库。孔子之所以为人称道,因为是孔子推行私学从而奠定了百家争鸣的基础。既使诸子百家各家各派吵闹不休,对于孔子,大体还是保持尊重的。     当然,关于将历史偶然事件的由方士卢生逃亡引起的那起刑事案件,所谓“御史审讯在咸阳的全部方士与儒生。诸生转相牵连告发,结果查出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于咸阳。同时还谪迁了一批人至北方边地。”的坑儒事件与焚书并称作为秦始皇灭绝文化的证据似乎又更为牵强。当然,这事件所证实的是秦法严苛,就连太子扶苏也要进谏劝说:“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这里说的是重法。确实论秦之所以亡,还是在于其过于重法,否则陈涉何以为叛。陈涉不叛,使刘季、项籍之徒虽万千人,秦又何以必亡。     倒是我们看见被誉为“汉家儒宗” 的叔孙通因其无耻的见解得到秦二世的赏赐,还被拜为正式的博士。后投奔项梁,刘邦,被任命为博士,并封为稷嗣君,后曾支持制订汉朝的宫廷礼仪,先后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相比之下,专心学术的伏生一直到汉文帝时代,才重新被朝庭看重,但这已经导致了尚书的散失。所以说,尚书的散失,并不是秦始皇的问题,而是儒家内部自己不学无术者得高位的结果。 网上找的,没听过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