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一般有哪些症状表现?
一般有哪些症状表现?
 本身虽无症状,但可因所在部位与脏器不同而影响脏器的功能。   (1)单纯毛细血管瘤表现: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略高出皮肤,呈鲜红色或紫红色的斑块状样肿物,压迫后不褪色也不缩小。   (2)杨梅状血管瘤表现:突出皮肤表面,形同草莓样,好发于头颈部,通常不在出生时出现,而是在出生后数周内出现,数月内增大,生长迅速,甚至可达数厘米,多在1岁以内长至最大限度,以后可自行退化,数年内可完全或不完全消退。   (3)鲜红斑痣,又名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临床表现:一个或数个暗红色或青红色斑片,边缘不整,扁平,不突出皮肤,色鲜红或暗红成斑片,压迫后可褪色,一般是头颈部多见,出生时即存在,可随人体长大而增大;发生于枕部及额部或鼻梁部者,可自行消退,较大或广泛的病损常终身不间断存在。   (4)海绵状血管瘤表现: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发生,好发于头皮和面部,可累及口腔或咽部粘膜;外观呈紫红色,周边浅静脉增多,迂曲、怒張,扪之柔軟、具有弹性,挤压时可缩小,但很快又恢复原来体积,少数表面可合并鲜红斑痣,损伤或血管栓塞后,可出现溃疡感染和退化。  绝大部分的血管瘤在出生时就已存在,少部分在出生后新发,但多在一岁以内。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但好发于颜面部及四肢皮肤,不仅影响美观,还可因外伤、摩擦、搔抓流血,进而引起继发感染。因此家长们应警惕婴儿血管瘤的存在及其生长情况,尽早带患儿诊治,免除后患。   1、毛细血管型血管瘤   该型血管瘤多由发育异常的、扩张的毛细血管构成。好多于患儿颜面部及口腔粘膜。不高出皮肤的鲜红或紫红色瘤体较多见,外形不规则,呈葡萄酒斑状,但边界清晰;高出皮肤表面的瘤体较少见,瘤体高低不平,似杨梅状。压迫瘤体时可感有液体流出瘤体,表面颜色退去,解除压力后,血液再次充盈瘤体,恢复原有的大小及色泽。   2、海绵状血管瘤   该型血管瘤多由发育畸形的大量血窦组成。呈蓝紫色、柔軟的包块,可压缩;质地柔軟的瘤体内可摸到静脉石;穿刺可抽出凝固的全血;體位元移动试验阳性。   3、蔓状血管瘤   该型血管瘤多由血管壁显著扩张的动脉与静脉直接吻合而成。瘤体多隆起于皮肤表面,呈串珠状,表面温度较高;摸起来有搏动感,借助听诊器听诊可有吹风样杂音;压迫供血动脉后,搏动感和杂音减弱或消失。  因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产生的真性是血管瘤形成的一个重要病理基础。血管内皮增生形成的肿瘤均是良性肿瘤,不会浸润性生长及发生扩散转移。重生儿发生率为3 %左右,常在重生儿期出现,然后进入增生期,一般发现后需及时治疗。临床常见属血管肿瘤的血管瘤主要有以下两类:   草莓状血管瘤   草莓状血管瘤属毛细血管瘤的一种,多在出生后1个月~2个月出现,初发如针头至黄豆大,逐渐增大,进入增殖期,到1岁左右慢慢进入退化期,多数患儿5岁左右退化。皮损呈暗红或鲜红色隆起,质软,压之退色,无自觉症状。好发于面部,亦可见于颈、胸、背等部位。此瘤内毛细血管增生,内皮细胞也明显增生,包体较大,呈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胞质染淡伊红色,胞核呈不规则椭圆形。   混合型血管瘤   本型血管瘤是草莓状血管瘤与海绵状血管瘤同时存在的良性血管瘤。一般出生时已存在,初起时大多为皮肤表面大小不等的小红斑,与单纯的草莓状血管瘤并无异样,但随着表面血管瘤的发展,同时侵入真皮和皮下组织,皮下侵犯的范围可超过表面病损面积,形成隆起的包块,形态不规则,多见于面部及四肢。侵犯范围有时非常广,以至于眼睛、囗脣、鼻或耳等组织器官都被这种不断扩展的血管组织所覆盖,可引起呼吸、饮食、视觉和听觉等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