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三千里外欲封候?有人说大清没有鸿章,晚清的历史就写不下去,
有人说大清没有鸿章,晚清的就写不下去,我认为他是英雄!!
全看他的一生,应该是功过参半. 他所处的时代和当时中国的情况决定了他的认识.也是他犯下了错误的根源.中国近代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先进的社会制度对封建制度的冲击! 毕竟他是中国工业的开篇只人,是中国当时的最好的外交家.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是他政敌梁启超先生对他的评价.!我觉得我们的认识应该没有梁先生更深刻吧? 1楼那位可能对历史不太清楚.请看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各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三月十六日,李鸿章伤稍愈,双方第四次谈判,日方对中国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让步,日方和谈代表伊藤博文谓,李鸿章面前“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事后日方继以增兵再战进行恫吓。李鸿章等连发电报请示,光绪皇帝同意签约,命令“即遵前旨与之定约”。二十三日,马关条约签字。 关于你说的那个什么关口的,我找不到资料,但是但是李鸿章在当时粤任职.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十二日,为收拾八国联军之役的残局,清廷再度授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连续电催其北上。李鸿章乘轮船至沪后,以身体不适为由迁延观望,部下及亲属也都劝其以马关为前车之鉴,不要再北上,以免又成为替罪羊。直至七月三十日,北方局面实在无法收拾,慈禧在逃亡途中电催李鸿章北上。一个月后,李鸿章抵京收拾残局,向八国联军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