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为什么没有修行和禅定只要信耶稣就能永生,这未免也太简单了吧
只要信就能永生,这未免也太简单了吧
首先说说修行 参禅打坐,念经拜佛只是修行的形式。如果大家只是流于这个形式,不注重心态的锻炼,那是不会有进步的。修行其实就是,生活本身就是修行,二者不能割裂开来。修行是一种透过观照的工夫,去防非止恶,开发一切善法,达成圆融的、究竟的精神世界的方式。 再说说禅定 禅定(梵文:समाधि samādhi),佛教术语,是汉传佛教利用梵汉合体而创造出的名词,止观可以被视为是禅定的同义词。修行禅定的行为,则称为修禅、禅修。 禅定是由梵语禅那(Dhyāna)的简称“禅”,与三昧(Samatha)的汉译“定”复合而成,用来指称进入禅那三昧的修习方法。在印度佛教传统中,禅那与三昧各有其定义,不会被混淆。但是汉传佛教较为重视两者的融通,很少会特别去分别两者,因而创造出这个独特的名词。 在梵语中有七个名词皆被汉译为“定”,他们之间有细微的不同,但传统汉传佛教世界较不重视。这七个名词分别为三摩地(samadhia)、三摩钵底(Samapati)、三摩?涠?Sanmanita)、驮那演那(Dhyāna,又译为禅那)、奢摩他〈Samatha〉、现法安乐〈Dadharma-sukhavihra〉、质多医迦阿羯罗多〈Citta-eka-agrat〉等。 印度佛教认为,只要心不散乱,都可以称为三昧。在一切三昧境界中,佛教特别重视智慧与定力同等重要的色界四禅,又称禅那。 三昧(samadhi),或称三摩地,意为等持,只要心不散乱,专注于所缘境,皆可称为三摩地[1]。 三摩钵底(Samapati),意为等至,指心至平和之境,范围较三摩地为广,包含一切有心定、无心定、甚至片刻的定心。三摩半那(samapduua)则指已入定中[2]。 三摩?涠?Sanmanita),意为等引,指摄心至于安定平和之境[3]。 禅那(Dhyāna),与三昧(samadhia,又译为定)基本上可视为同义词。两者的分别在于,禅那的范围窄而定的范围宽。禅那专指色界以上的四禅境界,而欲界诸定因智慧狭小,不能称为禅[4]。因为佛陀与其弟子多以四禅力证入涅盘,所以四禅又称根本定〈dhyana-maula〉。 奢摩他(samatha,又译为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意思是止、寂静、能灭等。止息一切杂念、止息诸根恶不善法,所以能够熄灭一切散乱烦恼。 质多医迦阿羯罗多〈citta-eka-agrat〉,意为善心一境性。[5,6] 以四禅为基础,远离妄想,身心寂灭,安住在现前的法乐之中,就是现法安乐〈dadharma-sukhavihra〉,或称现法乐住(drsta-dharma-sukha-vihara)。 禅的意义就是在定中产生无上的智慧,以无上的智慧来印证,证明一切事物的真如实相的智慧,这叫作禅定。 《六祖坛经·坐禅品第五》: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六祖坛经讲话·坐禅品》:“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内定,就是禅定一如。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著,就是定。参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对上根利智者而言,禅定并无一定之形式。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十字街头好参禅。”“如来于二六时中常起观照。”只要念念觉照,当下“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时时刻刻保任,修无修修,行无行行,修一切善而不执著所修之善,断一切恶且故不为一切恶所缚,当下这念心便是归于中道。 《心经》:“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行深”,就是禅定、深定。观自在菩萨在禅定中发现,当五蕴皆空-也就是“无我”的时候,一切的烦恼与痛苦就解脱了,观自在菩萨就是在定中得到这个清净的大智慧而证得大自在成就。 禅定与禅宗禅定并不等于禅宗,因为禅宗虽然也鼓励参禅、禅定,但是更重视智慧的开悟。佛教将禅定分成世间定与出世间定二者。世间定,亦即四禅八定,这是任何外道凡夫甚至畜生道众生都可能达到的境界,进入四禅八定的众生,可能会得到一些神奇的能力,也就是神通,也可以暂时止息欲界的痛苦。但是一旦离开定境,很快又会被世间烦恼所侵袭。 因此佛教并不专注于禅定的修练,而是将禅定当成追求解脱的方式之一,目的在于追求解脱一切烦恼的出世间定-亦即灭尽定。一般来说,禅定不一定能悟道解脱,但要悟道解脱却离不开禅定。 基督教徒的生活本是就是实践上帝的话语:比如 (雅各书 1:22-25) 22 可是,你们要实践神圣的话语,不要单单听了就算,想出虚谎的道理来自欺。23 因为听见神圣话语却不实践的,就像一个人对着镜子观看自己天生的面貌,24 看过就走开,马上忘了自己是哪一种人。25 可是,人如果仔细察看那自由的完美律法,并且恒心遵守,不是随听随忘,而是付诸实行,就会因为实践出来而得福。 那么基督徒如何洁净自己的思想呢? 圣经不鼓励自己悟,鼓励向至高致智的创造主寻求指引,因为 (耶利米书 17:9, 10) 9 “人心比什么都诡诈,不顾一切,谁能看透呢?10 我耶和华是探察内心、察验肺腑的,…… (马太福音 15:18-20) 18 可是,从口里发出的是从心里出来,这些事才玷污人。19 比方说,从心里出来的,有恶念、凶杀、通奸、淫乱、偷窃、假证、亵渎。20 这些事才玷污人;不洗手吃饭,倒不玷污人。” 圣经中有很多内容: (提摩太后书 3:16, 17) 16 圣经全都是上帝用圣灵启示的,对于教导、责备、纠正、按正义施行管教,尽都有益,17 叫敬神的人可以完全胜任,装备齐全,做各样的善工。 (希伯来书 4:12, 13) 12 上帝的话语是活的,是有力量的,比任何两刃的剑更锋利,连外表和内心、关节和骨髓都能刺穿分开,甚至心里的意念和打算都能辨明。13 在上帝眼前,没有受造物不是显明的。在他眼中,万物都是赤露敞开的,我们必须向他交账。 (腓立比书 4:8, 9) 8 最后,弟兄们,任何真实的事,任何该受重视的事,任何正义的事,任何纯洁的事,任何可喜爱的事,任何可称道的事,无论是什么美德,无论是什么值得赞美的,这些事你们都要继续思念。9 你们在我身上所学到的、所领受的、所听见的、所看见的,这些事你们都要实行出来。这样,赐平安的上帝就必与你们同在。 (雅各书 3:17, 18) 17 可是从上头来的智慧,首先是贞洁的,其次是促进和睦、通情达理、乐意服从的,充满慈悲,也充满良善的果实,不厚此薄彼,不虚伪装假。18 正义的果实要在和睦的情况下才能撒种,而且是促进和睦的人才能享有的。 (哥林多前书 13:4-8) 4 爱是长久忍耐、和蔼仁慈的。爱不嫉妒,不吹嘘,不自大,5 不罔顾规矩,不求自己的利益,不轻易动怒,不计较别人所加的伤害,6 不因不义而欢喜,只因真理而高兴。7 爱能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希望,凡事忍耐。 8 爱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