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DiDicat兄弟的提问
看到猫猫的那个问题不幸被删除,而闪电又极其关注,所以重新发一遍: 二战以后的日本受山姆大叔的影响十分严重,本猫想请教一下,在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之前这段时间里,那个西方国家对日本的影响更大呢?请从政治、文化(建筑风格)、军事三个方面说明一下。 虽是给闪电的提问,但是其他人也可以发表看法哟!采纳谁可说不定。 那个题的分涨到50分了。我就先给个50分!
应该说,日本明治维新总体的思想是学习西方,西方各国对日本都有影响。而英国和德国对日本影响最大。 如果一定要分影响程度的话,应该是英国影响日本更大些,但最后形成的近代日本却是更像德国。这并不完全是日本的主观愿望,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政治方面 日本的明治维新从1868年10月开始,此时普法战争尚未爆发。日本能够效仿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只有英国。因此,无论是《五条誓文》还是《政体书》,其对外开放,对内实行议会制民主的核心思想都是效仿英国的。 1871年1月,德意志帝国建立,日本很快就发现自己与德国有更多的相似之处。日本并未像英国那样经历过资产阶级革命,政治上存在着更多的封建保守势力,倒幕战争中建立起来的维新派集团急于实现近代工业化,以便与西方相抗衡,因此提出了“和魂洋才”的思想。 到19世纪末,日本基本实现了近代化,但国家仍然带有强烈的封建色彩,政治上的军事中央集权加上经济上的国有资本主义,使得私人资本家和民主政治发展不起来,也就形成了和德国相似的二元君主制,直到二战结束。 2.文化方面 明治政府的文部省聘请了欧美国家的教师到日本任教,并给予优厚的待遇。从1868年到1911年,约有170位外国教师在日本大学水平的学校里任教,其中142位是在前半期聘请来的。人文科学领域的外国教师以英国人为多,自然科学领域的外国教师以德国人为多。东京大学刚建立时,所聘请外国教师的薪金约占其全年预算的三分之一。后来随着日本本国师资力量的加强,外国教师逐渐开始减少。 非要说建筑的话,日本的近代建筑受英国的影响比较大,但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建筑风格上,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与教育逐渐西化之后,建筑物也采用了西洋的形式.西式建筑是从官厅,银行等公共场所开始的,具有时代性新机能的建筑物.明治初期的西洋建筑大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由政府聘请外国建筑师设计的政府机构公共建筑,或是外国商人及传教士在横滨,长崎,神户等地所建的西式宅建筑.另一种是日本建筑工匠学习西洋建筑后,把和洋融合在一起的和洋折衷式建筑. 【泉布观】,1870年—洋式建筑最早在德川幕府时期出现在日本.明治初年受到外国人设计兴建的建筑影响,再加上政府的推动,促使日本木匠师傅开始兴建洋式住宅,称为「拟洋风建筑」.不过因为日本传统建筑都是木造的,因此日本师傅所建的洋风建筑,也以木造的为主,真正的石造,砖造洋风建筑则要等外国建筑师到日本以后才兴建.明治十年以后,由外国建筑师建造的楼房大都属於官署,银行,法院等,具有现代机能的公共场所建筑物. 最初来日本的是英国建筑师华特师〈T.J.Watevs〉.他於明治元年〈1868年〉受到日本政府的邀请赴日,设计了一系列的公共建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建於大阪的「造币寮」.〈寮是宿舍的意思,1871〉.是一间砖造二楼建筑,四周有柱廊.正门前方特别突出,做为停车用,二楼有突出的石柱阳台,可眺望风景.这是一幢属於英国维多利亚式的建筑. 【淡水英国领事馆】—高雄西子湾山上英国领事馆以及淡水英国领事馆,都属於这种风格的建筑. 除了Watevs之外,陆续受聘来日的建筑师,还有法国人,义大利人,德国人等.他们除了为政府从事建筑设计之外,也在大学从事教学,培养日本人第一代西洋建筑设计师. 这些外国专家之中,以英国人康德〈Josiab Conder,1852—1920〉的贡献最大,他任教於东京大学建筑学系,教导学生正式的建筑学,培养许多日本建筑家,因此被称为日本近代建筑之父. 辰野金吾〈1854—1919〉是康德所培养出来最活跃的学生之一,也是他的后继者.他大学毕业后留学英国,回国后就任东京帝国大学的教授.他於1896年所设计的「东京日本银行本店」的第一座西洋建筑,也是明治时期西洋建筑的杰作,是日本人独立设计. 【东京日本银行本店】—这是一间地下一层,地上三层,以红砖堆砌,平面呈长方形,中间是庭院,正中是半圆形屋顶,是一座模仿文艺复兴样式的建筑,外观稳重,威严,成为日本各地兴建政府机构及银行建筑的典范. 明治24年〈1891〉,日本发生浓展大地震,对砖瓦屋的耐震产生怀疑,而转而用铁骨以及混凝土.由於新建材的使用,建筑形式也随之因应,於是产生了新的「折衷主义风格」.所谓「折衷主义」是指华丽的古典样式与简洁的现代样式做一折衷应用的新形式,古典风格的对称形式,与简化的装饰元素,及水平简洁的现代感,共存於这一时期的建筑中.流行於1900到1930年代之间,属於这种建筑风格的有「东京中央停车场」〈1914〉,帝国剧场,大阪市公会堂等. 【东京海上大厦本馆图】,折衷式建筑—我们这裏看到的是大正初期的现代化建筑.其建筑结构及形式就是受到了耐震性的考量而演变来的,也受到国际性现代化建筑潮流的影响.共有七层,不使用传统的倾斜屋顶,而使用平台屋顶.外观简洁,注重水平,直线条的稳定,和谐.除了最上一层楼的拱形窗子,及屋顶上的装饰物还保留古典样式的风范之外,其余部份已是现代建筑的形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间兴起比「折衷样式」更为简洁的「现代建筑」.现代建筑主要是要反映新时代的精神,摆脱历史样式的束缚,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实用功能重於外观形式,并采用新的建筑材料〈钢骨或钢筋水泥〉.又被称为「国际样式」. 【Frank Wright】,东京帝国饭店—美国建筑师Frank Lloid Wright,1869—是一位现代主义建筑的领导人物.他於1920年代受日本聘请,到日本从事建筑设计.我们这裏看到的是他於1922年设计建筑的「东京帝国饭店」Inperial Hotel.这是一座三层楼建筑,其奇特的外观,以及建材给日本人带来很大的冲击.建材上它的表面使用装饰砖,内部隔开使用空心砖,中间却使用钢筋水泥及砖墙,壁面以突出的水平线强调凹凸感,有现代雕刻的视觉效果,与此相对的,屋顶使用东方式的造法,屋檐突出,如此使整栋建筑也带有东方韵味,能够跟日本的风土互相协调. 【东京歌舞伎座图】,和洋折衷式建筑—除了一昧引进西方材料,技法与风格的建筑物之外,具有日本风格的公共建筑也在大正,昭和年间兴起.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东京歌舞伎座」是一座和式折衷派的建筑,建筑师是冈田信一郎.建筑以钢骨,钢筋与水泥为材料.然而屋顶,正门玄关与柱梁斗拱等则采用传统的木造建筑风格,是东方形式,然而它又具有近代机能与设施,因此是一间非常具有特色的和洋折衷式建筑. 【东京国立博物馆】,1932—37,—建於1932年至1937年的东京国立博物馆也是一间和洋混合的折衷式建筑.采用钢骨,钢筋水泥建筑结构,外表简洁,但歇山式屋顶,前面入口的唐破风「悬山顶」及顶楼栏杆等外表造型,以及屋顶釉瓦的使用,则是东方样式. 3.军事方面 日本的军事,很典型的体现了日本人学就学最先进的思想。 明治2年10月2日颁布的[太政官布告]规定:关于新国军的军事制度,陆军方面采用法国式,海军方面采用英国式。 陆军的法国式军事制度一直持续到明治19年为止。然而,1871年的普法战争证明了:法国式军事制度比较适合于个人教育、小规模部队训练;在大部队训练方面,普鲁士风格更为优秀。因此,前往西欧考察的桂太郎(かつら.たろう=Katsura.Taro)少将返回日本后,提出将陆军训练方式改为普鲁士风格,并被采纳。 于是,陆军从德国聘请来普鲁士参谋少校梅克尔,请其协助日本进行军事制度以及教育训练方面的大规模改革。 改革主要内容为:军政、军令二元组织化,学校教育系统、组织和方法均采用普鲁士风格(例如学生装和水手服)。 陆军士官学校的教育也改为普鲁士士官候补生制度,着重培养士兵以及士官通过实习来提高作战能力。 行动纲领也改为:“军队的首要任务为战斗。因此凡事皆以战斗作为基准。”也就是确立了实战本位主义。 另外,对军人的发型也做出了硬性规定:军人必须短发。因此,陆军大将以下的大小官兵统统留着和当时的囚犯、僧侣一样的光头。 由此可以体现出日本陆军的实务型风格:粗野、不讲究通融、独善其行。 陆军向外国派遣的留学生大多在德国留学,因此亲德派在陆军中占据大多数。另一方面,对美英的认识相对来说显得薄弱。 日本海军则从英国聘请了以道格拉斯少校为代表的顾问团34人,负责指导日本海军模仿英国海军,进行制度、舰队编成、军舰部署、船体、兵器等方面的改革。 另外,海军的人才培养方法也模仿了英国式。在海军兵学校里,海军士官们被要求同时成为一名绅士。同时,海军重视英语教育,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仍然继续进行英语教学。在日俄战争后,海军强调3S精神,即“Smart(潇洒)、Steady(坚定)、Silent(沉默)”。 另外,虽说是考虑到了对外关系(例如访问外国或者外国军舰来访),舰长室的内部设施比起陆军的联队长室内装饰要豪华得多。 海军士官中有人留着三七分的长发,并涂抹润发油的。和陆军相比,海军的士官们在穿着打扮方面要讲究很多。对于这点,既有评价海军穿着潇洒得体的,也有批评海军腐败软弱的。 在国际视野方面,海军比陆军要宽广很多,同时亲美英派居多,对美英的认识了解也比陆军要深入的多。 “比起家境出身来,更加注重后天教育”[氏(うじ)より育ち]。日本陆海军在传统方面表现出的背驰,互相产生不和谐感,这些都成为日后陆海军对立的因素之一。 总结一下,日本的政治是学英国,并且不断和本国封建势力妥协的结果;日本的建筑是学英国,再加上本国要求和本国特色的结果;日本的陆军学的是德国,海军学的是英国,结果学了个四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