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口译中常遇到的问题
翻译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对于国民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发展无疑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翻译已成为全世界最热门的产业之一.尤其随着中国大陆加入WTO后国际国内市场交流与融合步伐的加快,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笔者虽然不是专职翻译人员,但由于翻译市场人才的缺乏,曾经数次应邀参加各种翻译工作,包括笔译及口译.再此笔者主要想针对口语翻译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探讨,并试图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口译(Interpretation)分为交传(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和 同传(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两种.所谓交传, 是译员在讲话人讲完一句、一个意群、 一段甚至整篇后译出目标语言的翻译方式.同传则是译员要在讲话人开声后两三秒就开始翻译,两者几乎是同步的,因此它对译员的专业水平要求很高.和同传比较起来,交传时译员是和听者直接见面的,因而受到的关注比较多,心理压力也相对较大;同时,由于译员有一定的时间对源语言(句、意群、段或篇)的整体内容进行理解并在组织译文的过程中对结构作出必要的调整,通常大家预期的翻译质量也会比较高.它对措辞很少有时间进行推敲,甚至根本不容推敲.而且,在大多数的场合下又是不可能借助任何工具书的.译员要善于在短促的时间内准确地把握住两种语言的反复转换.在这种情况下,会注意那些问题呢? 一.口译中的语音问题 由于服务对象的不同,在承担口译任务时,我们常常会面对不同国别的大相径庭的语音,语调,甚至语速,这给翻译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除了美国,英国客人,我还先后遇到过新加坡,印度,非洲等国的客人.他们的语音,语调对于熟悉美国语音和英国语音的我们是一种挑战.比如,新加坡英语,它是一种集马来话,客家话,闽南话,广东话等方言于英语一身的奇特语种,无论从语音,还是从语调,或者从句式结构上,甚至从上下文语意上,都很奇特:它的语调忐忑不平,带了浓厚的东南亚方言的味道;同时又常常强调最后一个音节,例如,一次客人谈到椰子,他说的coconut,变成了一字一顿的如汉语拼音的(ko-ko-na),还有一次说道property,他发成类似汉语拼音(po-po-ti),让人一头雾水.另外,新加坡英语中有些音不发,或者说,被改为它音,比如说,three中的thr两音被变为tree中的tr 之音,如three 发成tree的音,thirty中的th 音被变为dirty中的d音,把P的音发成B 的音.而印度人则更"变本加厉"了.尽管自独立以来,英语一直被定为印度的官方语言,各种媒体铺天盖地充斥的都是英语,但印度人那一口印式英语总是让人云里雾里,非常难懂.我曾经为一个印度人担任翻译一个关于污水处理的演讲,其难懂的英语语音真恨不能揣他两下子. 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是迅速熟悉其语音,语调并习惯其语速.我们必须事先收听一下该国的广播,熟悉一下该国人所讲的英语,包括讲话人的语气、语调、语速、常用词汇等,时间充裕的话,可以录下来,反复听,直到非常熟悉为止,这样"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二.口译中的数字问题 1.一般数字的翻译 口译中经常遇到数字,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往往会出错,笔者刚开始做口译时就有过这样尴尬的经历,站在台上想了半天才译出来.我们都知道,汉语和英语数字表达的方式不同.汉语是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hh,也就是以"十"的倍数来表示;而英语则是在数字超过千以后,以"千"(thousand)的倍数来表达的.如"一万"是"十千",即ten shousand;"十万"是"百千",即hundred thousand,直至"百万",million.百万以上的数字则用"百万"的倍数表达;如"千万"是"十百万",即ten million;"亿"是"百百万",即hundred million,直至"十亿",billion. 掌握以上情况后就知道,凡遇到"万"和"十万"时都要变成"十千","百千".当然,如记录时能把上述数字立即写成10,000和100,000,翻译起来就容易了.如记录时写成3万,30万,那就要在口译时迅速地转换成"三十千","三百千"后再翻译.因此如何记下数字也是一个问题. 上百万的数字最简单的表达方法是把百万以后的数字用point多少来表达,如396万可说成3.96 million;3亿9,650万是396.5 million;以此类推,10亿以上的数字"百亿"是"十十亿";129亿就是12.9 billion. 在用小数点时应注意:小数点以前的数字读法同基数词,即数字之间一般不用连接词,只在hundred和后面的十位数之间用and,如128,456读作one hundred and twenty-eight thousand four hundred and fifty-six.但小数点的数字要一个个分开来读,如3.126读作three point one two six. 2. 翻译时常会遇到一些较笼统的数字,如"几个","十几个","几十个"等等,这类表达法需要熟记: 几个 some; a few; several; a number of 十几个 more than; no more than twenty 几十个 dozens of 几十年 decades 好几百个 hundreds of 成千上万 thousands of 几十万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亿万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3. 汉语中有些对序数词提问的问题,译成英语时要改变提问法 1.)这是你第几次来福州?Is this your first visit to Fuzhou? 2.)这是你第几个孩子啊?Is this your oldest/youngest child/son/daughter 4.日期的表达法也是个易弄错的问题 英美两国日期的表达法也有所不同.例如1987年4月20日,英式的写法是20th April, 1987,读成the twentieth of April, nineteen eighty-seven;美式的表达是April 20, 1987,则读成April the twentieth, nineteen eighty-seven.同样,全部用数字表达日期时,英美也有差别.1998年5月6日按照英国式应写成6/5/98,而按照美国式应写成5/6/98;01.08.1998是英国式的1998年8月1日,按照美国的表达方式却是1998年1月8日,美国的1998年8月1日应写成08,01,1998.因此,全部使用数字来表示日期时,往往发生误解,在商务活动中必须谨慎使用. 表达百万以上的数字概念英美的差别甚大,如one billion英语指的是'万亿''兆',而美语则只'十亿';one trillion英语相当于million million million=1018,是百万兆,在美语里却相当于英国英语的one billion,是'万亿'、'兆'. 在数字口头表达方面,两国也存在着差别.$175(175美元)英语读成a(one) hundred and seventy five dollars,美语读成one hundred seventy five dollars,常省略and;表达连续同样数字的号码时,英语习惯用double或triple,美语一般不这样用,如电话号码320112,英语读成three two zero, double one two,美语则读成three two zero one one two, 999 234英语读成nine double nine (triple nine) two three four,美语则读成nine nine nine two three four,不过美国人也把连续三个相同的号码读成three 加上这个数字的复数形式,如999读成three nines. 4.另外,还要注意汉语中有些成语及习语的数字翻译 沧海一粟a drop in the ocean 千均一发 hang by a hair 一箭之遥within a stones throw 一箭双雕 ki11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乱七八糟 at sixes and sevens 一五一十 in detail 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三.翻译中简约原则的应用 口译与笔译不同,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篇幅加以详述或注解,必须养成快速精炼大意的习惯. 1.可以用一个单词或词组的形式有效处理汉语中的一些长句.如:"老、弱、病、残",就用"the infirm"一词便可通吃四项,基本不影响上下意思的连贯.又如:"多、快、好、省地...":"cost-effectively"、"in a cost-effective manner"或"do more with less",视上下文需要,择其一足矣. 同样,有许多中文习语也很简洁,如果照字面翻,口译时间就不够用.因此也需尽量以一个形容词或词组表示.如"无法无天",口译时就可用"unruly"或"lawless"一词带过.大部分习语口译时都可依此类推. 2.非限定性修饰语和修辞性同位语可以跳过 下面的例(1)就属于这种情况.其中"in this context"只是行文中的一种过门儿,有它无它并不影响交流.既然"debate"也是一种"exchange",多说一个少说一个并不影响理解.需要注意的是"非限定性"和"修辞性"这些关键词,有些修饰和修辞,如外交表态,究竟用"tranquil"、"smooth"、"steady"还是"positive"来形容中美关系,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定性",很有讲究,不得含糊,必须逐字译出. 3.一些反复出现、与会者根据上下文完全明白怎么回事的东西可以省略. 例如:the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ICPD) held in Cairo, Egypt, 5-13 September 1994. 发言中第一次出现可浓缩成"94开罗人发会议",接着如反复出现,只需用"人发会议"或"开罗会议"即可.时间、全称均可省略.又如:(In this context,)// far from replacing (or duplicating) mechanisms(, forums or actions) that already exist// for international (debate,)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in the cultural field,// the Network on Cultural Policies// aims to (be an innovative formula that) complement(s) them (and acts in coordination with them).简约后的译文:"不是为了取代现有机制,在交流与合作方面,文化政策网只不过是提供一种补充(和协调)." 但是,并非任何场合都可以简约行事,须注意以下几点: 1.正式官方表态,字字千金,必须逐字逐句译全; 2.论述性长篇大论,可以相机简约; 3.语速越快,简约度应当越高.但如何在瞬间决定取舍?处理不当,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甚至还会出现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可能性.这种担心完全是合理的.所以,"retelling"、"paraphrasing"等练习对养成捕捉思路、浓缩大意的习惯非常重要,但"浓缩"、"省略"等简约技巧,能否用得恰到好处,尤其是用贴切的成语去浓缩长句的本领,是检验一位口译人员是否老练的试金石.没有五到十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口译应慎用此法.可以说,"简约"因老成而日趋必要,靠经验而逐步完善.(Reduction is necessitated by maturity, and perfected by experience.) 四.口译中不同场合的把握 由于口译人员经常在不同的场合翻译,所以翻译的方法也要随不同的情况有所变化: 正式谈判、新闻发布会和开幕式等都是严肃的活动,翻译应立场鲜明、沉稳准确、语速适中. 礼节性会见一般不涉及实质性问题,通常以寒暄和互通情况为主,翻译应很好地传递友好的信息,维护宾主双方共同营造的融洽气氛. 宴请除开头或结尾部分的祝酒外,多为随意的攀谈,翻译时可多用口语,使轻松的谈话成为美食的佐餐. 参观、游览时,翻译重在抓住要害,传递信息,视需要可作概括,语速稍快亦可. 电话翻译时由于缺少了一般翻译时的眼神交流(eye contact),听力理解的难度增高,因此应高度专注,以听为主,以记为辅,语速要适当放慢,确保对方准确无误地接收到所发信息. 五.总结 无论在任何场合,如正式谈判、礼节性会见、新闻发布会、参观、游览、宴请、开幕式或电话交谈中,要作好交传都离不开以下工作: 1 良好的语言功底. 这是翻译工作的"硬件"要求,翻译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不仅要有出众的外语水平,还要能够熟练运用中文.无论是笔译还是口译,都应该达到"信、达、雅"的要求,这就需要出色的外语和中文功底. 2.良好的表达能力. 流利的口语表达是从事翻译工作的必备素质,特别是针对口传工作人员,流畅清晰的口语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呢?1)大声朗读是一种不错的方法.2)有条件的,可采取两人一组的方式,一人充当讲话者,另一人担任翻译.一个人练习可采用视译的方法,看报读书时,将某些段落作成笔记,随后口译出来. 3.宽泛的知识面. 做翻译工作会接触到各个方面的知识,因此就要求翻译人员具有比较广博的知识面,以便更好、更快捷地开展工作,因而翻译人员还要不断地充电,学习和接受更新的知识,这样才能胜任一些新领域的翻译工作. 4. 心理素质的培养. 可以练习在小型会议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同人交流.若能通过在一些比较正式的比赛、演出中登台以增强信心,锻练胆量,则更是良策了. 5. 每次活动的认真准备. 对会谈要点、发布会口径、参观将会涉及的技术用语等都要尽可能充分地掌握,以便翻译时成竹在胸,游刃有余. 总之,只要认真准备,认真去做,就能百战不殆,把口译工作做得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