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墨三维动画的出路要做好中国水墨三维动画市场,要过三关,一是
要做好中国水墨三维动画市场,要过三关,一是人才关,二是技术关,三是市场关.目前,中国从事动画的人已经不少,人才不是问题,而技术也构不成障碍,但是,这个市场关该如何过呢?众所周知,中国水墨画自古以来就是给文人墨客欣赏的,也只有文人墨客才有欣赏水墨画的水平,而现今,要使一个产品一个市场有活力,不能没有旺盛的需求,在今天每个人都追求感观刺激的年代,我们谁还愿意去看需要用心灵去感受的水墨三维动画呢?中国的水墨三维动画,除了用在影视,广告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出路呢?或是能否成为影视,广告很重要的表现形式呢?中国的
以下是我的一些看法,可供你参考. 长期以来中国水墨动画似乎成了中国动画片的代名词,因为提起水墨动画的同时,很多人除了想到水墨动画本身以外,还会联想到剪纸、木偶、折纸、泥偶等其他形式的动画。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指的是非常纯粹的水墨动画片,是打破各国动画所采用的 “单线平涂”以线条结构为主的单一模式创造的动画片,是从中国山水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动画片。 1.缘起 1960年1月,陈毅副总理参观中国美术电影展览会后提出:“你们能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更好。”这个建议完全符合艺术家们早有的宏愿:打破各国动画所采用的 “单线平涂”以线条结构为主的单一模式,要把中国的水墨画搬上银幕。在特伟厂长艺术指导下,他们从齐老作品的笔法入手,研究其笔触结构和着色浓淡虚实的关系,反复试验,解决了墨韵技巧的效果,集体创作出首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这朵艺苑奇葩是在民族化道路上的重大贡献,更是对世界动画界做出非凡创举。 我们先来看一下水墨动画片和一般动画片的不同之处。水墨动画片的制作过程繁琐又耗时间,但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动画作业都在宣纸上完成。我们虽然在屏幕上看到活动的水墨的效果,但是只有在静止的背景画面中才能找到真正的水墨笔触,只有背景画面才是如假包换的中国水墨画。原画师和动画人员在影片的整个绘制过?H中,始终都是用铅笔在动画纸上作业,一切工作如同画一般的动画片,原画师一样要设计主要动作,动画人员一样要精细地加好中间画,不能有半点差错;如果真的要在宣纸上用水墨画出那么多连续动作,世上没有一位画家能把连续画面上的人物或者动物的水分控制得始终如一。 2.发展 早在《小蝌蚪找妈妈》之前,先拍了一部可以放10分钟的《水墨动画片段》,包括《鱼虾》、《青蛙》、《小鸡》三个小片段,试验成功后才拍摄有剧情的《小蝌蚪找妈妈》。 1960年的首部完整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在中国动画民族化道路上的重大贡献,更是对世界动画界做出非凡创举。由于制作工序复杂,动画创作者追求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创作的水墨动画片并不多。 1963年第二部水墨动画《牧笛》是个抒发牧童寻找水牛感人致深的故事。艺术家继承我国传统 “写意抒情”的美学思想,在电影结构和动画语言上作了创新实践。这部精品更适宜成人观赏,它在国际上影响深远并荣获金奖。 文革结束后,又拍了一部水墨动画片《鹿铃》(1982)。 1988年出品的《山水情》,又是一部精品,同年即在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和莫斯科电影节获奖。 后来多种动画形式结合使用,出现了水墨风格的剪纸片《鹬蚌相争》。“拉毛”工艺使《鹬蚌相争》中渔夫穿的蓑衣和鹬的羽毛直接产生水墨晕染效果,拍摄过程比较简单,不会像拍水墨动画片那样反反复覆繁琐无比。 此后,水墨动画似乎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3.精品 《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内容是一群可爱的小蝌蚪出世了,但是,“谁是我们的妈妈呢?”于是,一场有趣而感人的寻亲之旅开始了。在把大眼睛的金鱼、白肚皮的螃蟹、四条腿的乌龟甚至大鲇鱼都误认为妈妈后,小蝌蚪们终于找到了它们的亲妈妈——青蛙。 它获得的奖项不计其数:瑞士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 法国第四届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儿童片奖, 法国第十七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南斯拉夫第三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 等。 《牧笛》的内容为:一个牧童,一次早出放牧,歇在一棵大树上朦胧地进入梦乡。梦中他似乎醒了,却找不到自己 的水牛。于是沿着山路寻入深谷旷野 ,一路上询问顽童、樵夫和渔翁,在 他们指引下,他来到一个风景迷人的幽境。牧童看见自己的水牛正匍伏在潭 边欣赏着美景。他要水牛跟他回去, 水牛却留连忘返,甚至与小主人反目 。牧童又气又急,忽然想起了短笛,吹奏他那动人的乐曲,水牛听到这熟悉的音乐,循声而 去,慢慢依偎在牧童身边。梦醒了,时已黄昏, 他牵着牛,迎着夕阳归去。 本片于1979年获丹麦第三届欧登塞国际童话电影节金质奖。   《山水情》的故事很单纯,一位浪迹天涯的老琴师过渡口时晕倒,为船家少女救起,二人遂结师徒之谊。老琴师带她遨游于山水之间,少女终有所悟。临别,老琴师将琴赠于船家少女。少女的琴声一路伴随老琴师远去。 中国水墨动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因素都极具中国民族色彩。 分析 1. 淡化故事情节 叙事一直是电影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能是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每一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电影创作者都会把要表达的意义渗透在一个个叙事过程中,动画电影也不例外,它引领着观众迅速进入创作者设计好的思路。 而作为叙事的重要组成元素——故事情节,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 好的故事情节往往可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好莱坞电影有非常明显的故事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编剧总会在最恰当的时候创造抓住观众心的关键点,以此让观众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电影上。故事情节成了好莱坞电影的生命。 而中国水墨动画的故事情节相当简洁,编剧似乎在刻意淡化情节。我们不将它与欧美、日本动画片作比较,单单与当时同时代的中国其他类型美术电影相比,就可见一斑。 在中国美术电影发展史上,五、六十年代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呈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形式多样,美术片的艺术特点得到充分发挥。漫画、剪纸、木偶、折纸、水墨、皮影等多种民间艺术被搬上了荧幕。除了水墨动画片以外,其他题材动画片的代表作如《骄傲的将军》、《渔童》、《大闹天宫》、《神笔》等已经有相当明显、清晰的故事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已经相当完整,以《大闹天宫》为例: 孙悟空放天马、偷蟠桃,引发玉皇大帝的极度不满,于是号发天令,派天兵天将降伏妖猴,影片以孙悟空两上两下天宫为情节线索,好戏主要做在孙悟空反下天宫,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到花果山“围剿”,场面宏阔、气势夺人,前一仗,孙悟空与哪吒对阵,哪吒生出三头六臂,孙悟空拔下三根毫毛,变成三个孙悟空,把哪吒打得丢盔弃甲,狼狈而归。后一仗,孙悟空与二郎神杨戬决战,双方使出全身解数,最后以孙悟空的胜利告终。影片是从中国古典神话小说改编而来的,所以我们不用深究它是否忠于原著的故事内容,单从故事结构来看,可以将孙悟空触犯天规视为故事的起因,以天兵天将与孙悟空的对决视为故事的发展、高潮,以最后孙悟空的胜利为故事的结尾。 这样的故事结构非常符合好莱坞电影的审美原则,如稍加考虑市场因素,大可以拍摄成一部引人入胜的宏篇巨资,与迪斯尼、好莱坞动画片相媲美。 下面让我们再来比较一下水墨动画中故事情节所占的分量。 如果说首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还有些许情节可言的话,至少观众关注的还是小蝌蚪的妈妈究竟是谁?它们能找到吗?我们依然为他们担心着,编剧还是没有忘记观众的存在,没有忽略故事存在的因素也包括感受者、接受者的反应。但是以后的创作就离叙事层面越来越远。 《山水情》与《牧笛》全篇没有一句对白,故事情节发展缓慢,观众更多地是在欣赏一幅幅优美的山水画,身临其境,感受美好的田园风光。在创作者的指引下,我们来到了一个风景迷人的幽境。那里峰峦雄奇,飞瀑从悬崖上 奔泻而下,直落在岩石上,铮铮作响 。事实上我们也成了画中人,成了创作者影象中的人物。 由于水墨动画的特殊性以及创作者的创作本意,故事情节似乎不再是影片的主旋律,故事情节被淡化了,侧重点转向了意境的创造。如果削弱了故事内容的分量,就势必要增加表现影片的其他元素,好在看似简单的水墨动画影片除了承担着电影的一般元素外,还隐藏着一些中国传统的表情达意内容,平衡了表面的矛盾。 2. 诗画意境 动画是美术的。一直以来,动画片还有个称呼是“美术片”。动画电影具有独特的绘画性,使它有别于一般的影视作品,每一个画面包括人物、人物表演、场景、道具等都要经过创作者手工绘制,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脑特技也参与到其中,但是因为人物的不真实性,绘画者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人物塑造和表现上。绘画者的绘画功底直接影响到影片的成败。 动画电影的每一个画面本身就含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我们在分析水墨动画的时候,有必要比较一下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的艺术特色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 西方视觉艺术强调实体,强调色彩,强调观众的视觉刺激。梦工厂与迪斯尼的很多经典大片,如《埃及王子》、《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怪物史瑞克》等都以写实的风格作画,人物逼真饱满,形象生动,影片中的人物犹如真人现身,完全可以根据故事内容,去现实生活中寻找。 这是西方美术电影一向的风格。 中国的绘画是线条及其运动艺术,是写意的艺术,特别是水墨画创作,它强调水墨与自然的融合,强调“神”、“意”、“气”的境界。“气韵”、“形神”、“写意”、“虚静”、“意笔”、“胸次”、“笔墨”,这些都形成了中国绘画的美学范畴。 从过去拍摄成的四部影片来看,中国的动画片艺术家们首先在取材上选择了最能发挥水墨画特色的题材,国画大师齐白石笔下的鱼虾、小鸡、青蛙…….李可染的牧牛、程十发的人物和小鹿…… 影片画面中线条的浓淡、轻重、虚实,绝不是随意之作,每一落笔、起伏都有很大的讲究,对人物的塑造,意境的创造都有很大的影响。 《山水情》的人物造型贵在传神,老琴师仙风道骨,眉宇间透露出深沉的忧患,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牧笛》中以中国绘画的传统色彩展示高山峻领和千尺飞瀑的宏大气象,充分起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法国《世界报》对于《小蝌蚪找妈妈》的评论:“中国水墨动画柔和的景色、细致的笔调,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 3.民族音乐张显威力 中国水墨动画的又一大特色就是民族音乐的充分运用。音乐往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好的配乐有时候要超过电影本身带来的效果。好莱坞卖座电影《泰坦尼克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水墨动画由于越来越追求意境的营造,到了创作的后期出现了整部影片没有一句对白的情况。音乐代替了所有的话语,成了声音造型的主体。 《小蝌蚪找妈妈》中,素雅幽静的河塘画面衬以古琴,乐声悠扬,共同勾画出优美抒情的水墨世界。如果对古琴稍加研究,便会发现道家对古琴美学思想影响深远。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乐器,因其特有的音质和品格,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追求的清、微、淡、远的审美意境和艺术精神。《老子》崇尚自然为美,推崇“淡兮其无味”的音乐风格,倡导自然、无为、体现道之精神的“大音希声”。《小蝌蚪找妈妈》中古琴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创作者整体的创作思路与精神寄托。 《牧笛》全片没有对白,借用富有田园风味的南方民乐曲调再创作,包含与世无争的田园精神. 这是中国辽阔的山河抚育了一代代伟大的艺术家,是长在艺术家骨子里的艺术精髓。笛声几次想起,贯穿全片: 一个牧童横跨在牛背上,吹着短笛… … 水牛独自到草地吃草去了,牧童坐在树上,吹起心爱的短笛,慢慢地在夏天的微风中沉入梦乡。 突然,凌空传来一阵奇妙的乐音,牛入神地循着乐声走去。 牧童寻牛来到陡峭的山上,他想牵走牛,但牛不原离开,它已被这瀑布的音乐迷住了。 牧童无可奈何地坐在石头上,一阵微风吹过,从竹林里飘来一曲笛声。 他跑到竹林里,砍倒一株紫竹,削成一支短笛,吹起一支迷人的歌曲。 《山水情》中船家少女的口笛有如天籁,既出情趣又出性格。最精彩的当然是琴声,幽雅空灵而又深沉幽渺,久久不绝于耳。琴艺的升华为影片创造出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心灵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境界. 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即“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崇仰创造万物的大自然,又重视人的内心体验,而音乐的产生正是源于人心对大自然的感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记》)古人认为“音乐达天地之和而与人之气相接”。 民族音乐中的不同变化元素与水墨动画中的其他组成元素相辅相成,互相交融、互相联系。 音乐流动的旋律美——中国的绘画,“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绘画思想,清晰的线条、造型,清淡的色调意境。 音乐节奏之美——中国诗词(中国山水画向来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声调音韵抑扬顿挫,在平仄交错中形成音乐的旋律之美,而诗词不同长短句组合,各种格律的运用又显示了。 音乐灵感的精神气质——中国的书法艺术中无论是龙飞凤舞的墨迹,还是书者瞬间的节奏运用的律动感。 水墨动画的发展趋势 无论从历史的角度看,或是从现实的层面来看,中国的水墨动画无疑是 一朵震惊世界影坛的奇葩。她是中国艺术家在"西洋卡通"的领域里追求 自己民族化道路上勇敢攀登 的一个高峰。 但是水墨动画更多地着墨于技艺和形式,其所表现的内容则退而成为次要的东西,这在水墨动画发展的后期可以清晰地看出——越来越只重视意境的营造,忽略了观众的感受行为,离普通观众的视线越来越远,而且这种带有极大手工操作性质的动画制作方式,制作周期长,工艺繁杂,只适合探索片和艺术片的制作,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面对八十年代后期境外动画铺天盖地的冲击,难有还手之力,这大概就是它处于“高处不胜寒”尴尬状态的主要原因。 但并不是排除坚持具有民族性的东西,经验和教训证明:愈有民族性,便愈有群众性,也就愈有国际性。 庆幸的是不断思考中国动画片未来的艺术家们终究还是没有忘记这极具民族特色的水墨动画电影。怎样将观众需求与水墨这一艺术形式相结合,怎样将民族精神融入世界艺术之林成为了主要思考问题。 艺术家们寻求着水墨动画新的出路。一部将数字三维技术与中国传统水墨相结合的新型动画片《龙神·神雕侠侣》新近推出,主要描绘了小龙女吹箫的场景,人物造型还不清晰,但场景画法很明显采用了不同于以往动画片作品的水墨技法。 《龙神·神雕侠侣》创出的全新概念———“水墨三维动画电影”,即尝试将中国传统国画技法与现代三维艺术相结合,形成独特风格。《龙神·神雕侠侣》融合中国独有的武侠神话、人文浪漫主义与民族精神及幻想历险等,试图再次验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不管怎样水墨动画就像一个奇妙的过客,在五十至八十年代成了一个神话,终究因为过于追求艺术境界与技艺的落后悄悄消失了它的辉煌,但留给观众与创作者深远思考,等待着创作者赋予她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