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米8/米171在我国有量产么米17/米171在我国有量产
17/米171在我国有量产么?直9的前身是海豚,我国列装之后,就得到了直九的编号,可是米17/米171似乎进入我军之后,我们依旧是米17米171的叫,一直没改过,这是为什么呢?
一款装备是否在军队中有自身编号看是否有必要。米-17/171在我军没有“直”字头序列号,这可能是我军一直以来的惯例——通常只有国内引进生产的东西才有这种序列号,例如直-8(SA.321)、直-9(SA.365N/N1)、歼-11(苏-27SK)等等,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就没有这种“国民待遇”。 军方的确考虑过引入米-17/171的生产线,但是有几个方面的阻力最终没有实现—— 第一方面来自俄罗斯。俄罗斯方面敌视中国的政治情绪始终很严重,尤其在苏联沿袭下来的政府高层、军队高层,中国和俄罗斯陆上接壤太长,如果爆发冲突或者出现潜在危机,俄罗斯授权中国的装备将成为直接威胁。所以俄罗斯自身有这种高层的力量在遏制着,米里设计公司也不能单独做到这一点。 第二方面来自中国工业。因为一直以来以军队需求为先、一切为军需产品让步的航空工业发展模式已经严重损害了国家的航空基础,所以引入米-17/171的项目在内部争议非常大。过去因为直-8项目的“政策性引入”导致我国牺牲了几乎研制成功的直-7大型运输直升机项目。而航空工业在直-8的后续发展上已经倾注了10多年心血和努力,强行引入米-17/171生产线势必导致军队“一边倒”采购价格低廉的米-17/171,间接宣布直-8的“死刑”,给国家的航空工业体系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中国直升机现代化步伐也会遭受又一场“人祸”。 第三方面是中国军队的。米-17/171开始引进的时候口碑还算不错,但这不是说它性能不错,而是价格低廉,以90年代我国的国防投入能在短期内大批量装备。从而解决了我军一直缺乏大型运输直升机的现状。 可是好景不长。米-17/171设计陈旧、人机功效差、发动机功率小、寿命短的缺憾很快就被暴露出来,而且它的出勤率并没有预想的那么高,相比西科斯基1986年卖给中方的S-70C2差距太大。 而这等于从市场源头上宣布了引入米-17/171生产线的方案不可行。从技术上分析,米-17/171属于世界范围内的第二代直升机产物,现在多数国家都以第三代直升机为主力(像“黑鹰”和直-9都是第三代产品),并且已经出现了第四代直升机(如H-92和NH-90)。在我国已经拥有直-8这种二代机生产线的前提下,再引入米-17/171肯定是“垃圾项目”。 所以,对米-17/171这种实用的“鸡肋”,我国只是掏钱买。四川有一家民营航空企业组装米-171,但那是装配厂,只负责买进原件组装,然后出售给民航通用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