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辐射会对我们人体产生哪些不良影响呢?
辐射:谁在淡化潜在风险编者按 手机辐射对人体有没有害?其辐射标准该如何确定?辐射程度能在多大程度上左右手机的销量。对此,马拉松式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定论,都将冲击我国庞大的手机产业。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手机用户3.53711亿,2008年将达到5亿。自然,上述没有定论的话题,也与3.5亿手机用户息息相关。近期有传闻说,搁置了很久的《电磁辐射暴露限值和测量方法》(草案),将于年底前出台。为此,本报特地组织了系列报道,就这些与厂家、消费者休戚相关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如果不采取措施,将来的医院里,出现的疾病大部分都可能与辐射有关。”10月20日正午,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实验室。狄国庆站立着。他认真而严肃的表情里,隐含着担忧。 狄国庆,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从日本名古屋大学工学博士毕业的他,近些年开始关注起辐射这一话题,特别是使用手机所带来的辐射。 “我让我的学生不要用手机,我自己也不大用。如果生活中不得不用,我就建议他们戴上耳机。”狄说。与一些通信产业的专家不同,狄更担忧使用手机带来的风险,“因为从电磁波影响生物体细胞的活性来说,手机会超过其他辐射千万倍”。 辐射悄悄进入我们的身体 “使用手机打电话时,人的眼球就相当于一个接收天线,有多少吸收多少。” “微波辐射造成热效应,破坏了脑部细胞,相当于把脑部部分‘煮熟了’。” 精通电磁波辐射的狄教授,对手机等辐射源给他的生活带来的潜在影响,比别人有着更深的体会。“电磁波辐射,会产生热效应。当身体受到电磁波辐射时,首先的反应是出现发热症状,而发热则会破坏生物体的细胞和组织。”狄说。 据了解,生活在电子化环境里,这种电磁辐射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当我们用手机打电话时,音频信号经过手机转换为高频率的电话号,然后通过天线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去,这时在手机附近就会产生较为强烈的电磁辐射。即使我们本人没有打电话,也难以避免不受辐射影响。辐射悄悄地被我们的身体吸收。 “使用手机打电话时,人的眼球就相当于一个接收天线,有多少吸收多少。”狄国庆形容说。据他介绍,当我们把手机放到耳朵边打电话时,电磁波就开始对我们的面部进行着辐射。不可避免的是,一部分电磁波开始进入我们的大脑。而在我们头部,不同部位对电磁波有着不同的反应。眼球则更容易吸收电磁波,并且其散热功能差,则很容易引起白内障等疾病。 狄的说法,得到以色列研究人员的证实。以色列科技学院的研究人员选择了与人眼构造相似的雄性小牛做实验。两周后发现,暴露在微波辐射下的晶状体,聚焦能力会减弱,而停止暴露后,晶状体的损伤会逐渐复原。并且,还会造成晶状体组织内部形成泡沫,泡沫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今年8月份,该小组对外公布研究结果称,长期接触手机的微波辐射,会使眼部组织出现白内障等先兆,同时还干扰聚焦能力。 “微波辐射造成热效应,破坏了脑部细胞,相当于把脑部部分‘煮熟了’。”北京解放军304医院神经外科主任李安民教授说。据他介绍,国外由手机辐射引起的重症病例很多,国内目前发现的较少,主要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就算有类似患者,大部分医院也不会想到是手机的问题,“由手机辐射造成的脑瘤都是恶性的”。 为了避免手机辐射,李安民教授建议说,使用手机的人在手机拨号发射时不要急于靠近耳部,当与对话方接通后再靠近耳旁,以减少手机在上网发射瞬间所产生的高强度电磁波辐射;要尽可能减少手机的使用频率,在有座机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座式电话机;最好是使用带有屏蔽线的手机专用耳机;最好不要将手机放在胸前口袋里,或者挂在腰间。 据了解,手机的工作频率大多为900多MHz(兆赫),双频为1800多MHz。目前国际上采用SAR(Specificn Absorption Rate)衡量生物体每单位公斤容许吸收的辐射量。SAR是最直接的测试值,其值越低,辐射被吸收的量越少。国际非电离性辐射保护委员会(ICNIRP)规定的SAR值标准为2W(瓦),这一标准已被大多数欧洲国家采用,美国是1.6W。我国目前的标准仍在讨论中。 从神经衰弱到恶性脑瘤? 经过反复诊断,李和他的同事们认定这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脑胶质细胞瘤,与患者长期高频率使用手机有关。这是国内报道的首例怀疑与手机辐射有关的恶性肿瘤 除去重症患者,手机电磁辐射会引起神经衰弱、心悸胸闷、头晕目眩、精神不振等病症 作为神经外科专家,李安民教授就曾亲眼目睹了一名病人从患脑瘤到病逝的全过程。2000年年底,李所在的科室收治了一名左侧大脑半球大范围的脑胶质细胞瘤患者。该患者曾被国内几家大医院误诊为脑梗塞。经过反复诊断,李和他的同事们认定这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脑胶质细胞瘤,与患者长期高频率使用手机有关。 据李介绍,得出这一结论有三个理由:肿瘤的形状,临床上常见的胶质瘤增殖中心为团块状,且向周围正常脑组织呈蟹爪样浸润生长,而此患者的肿瘤呈弥漫性散落样生长,周围边界不清;此患者的肿瘤发生于颞顶枕交界区,这个位置生长脑瘤在临床上极为罕见;患者使用手机长达8年之久,且习惯于用左手接听手机,瘤区在头部左侧,正好是手机天线的辐射区。 确诊后,李和他的同事们为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但遗憾的是,该患者终因癌细胞扩散而未能挽救生命。当年,这一案例被媒体报道后,曾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这是国内报道的首例怀疑与手机辐射有关的恶性肿瘤。 这并非孤证。记者从一位业内人士那里获知,与304医院的病例相对照,此前也有相似病例,但是并未被媒体曝光。病例的症状与304医院的病例比较相似,而患者习惯用右手,因此脑瘤是长右侧太阳穴边。这名患者素来身体健康,但他每天使用7-8个小时手机,一年多便患脑瘤。 “除去重症患者,手机电磁辐射会引起神经衰弱、心悸胸闷、头晕目眩、精神不振等病症。这样的病例就数不胜数了。”李安民说。毕竟,手机辐射导致癌症,即使确诊,在国际上仍属少数。 某手机辐射网站负责人黄先生,就曾经深受辐射之害。他1999年前就有手机,用的时间很多,一个月要1000多元手机费。经常打得头疼,像感冒似的,半边面发紧,不舒服。晚上睡觉都睡不好。“每个人受手机辐射的程度都不同,人体对手机辐射分敏感和不敏感两种。敏感型的感觉就厉害,不敏感的就基本上感觉不到。”他说。 “对男性而言,不要把手机放到腰部,因为辐射会影响其生育能力。”狄国庆说。巧合的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专家张元珍教授的研究报告,证实了狄国庆的说法。 张元珍教授是中南医院妇产科主任,今年初,她在《武汉大学学报》上发表了她研究3年的成果《移动电话电磁辐射对睾丸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影响》。这是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移动电话电磁辐射对生殖健康的影响》的一部分。 张元珍和她的助手们在30只小白鼠身上进行了辐射实验,结果发现,移动电话的电磁辐射可以降低睾丸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活性,可能存在生殖毒性。她的证据是,“各组间的睾丸和附睾的脏器系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1400μW·cm-2辐射组的LDH-X活性显著下降(P<0.05),并出现精子超微结构的改变。” “由于血运供应的贫乏,睾丸是电磁辐射最敏感的器官之一,研究亦证实电磁辐射致热效应所产生的生殖系统损伤比较明显。”张元珍说。 “现在白血病很多,人们把责任归结到甲醛上来。我觉得这倒是可能与手机、基站发射的低频率声波有关系。”狄国庆说。 血液病权威专家,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张日教授就发现他所在的医院接收的血液病人越来越多,他认为病人增多与环境恶化有着密切关系,其中就包括辐射因素。“我记得我们一位在西昌工作的科学家,患上血液病去世。由于长期辐射,他的染色体断裂了,呈粉末状。我在美国做同位素研究时,就挂个监控用的牌子,一旦超标马上去检测。”张日说。 今年9月份,来自欧盟7个国家的12个研究小组花了3年时间完成的“电磁场对人类细胞的影响”是目前全球最大手机辐射调查研究。该研究发现,如果手机对每公斤人体组织的辐射量大于1.3W,就会破坏人体DNA。并且,电磁场会使人体产生一种有害的蛋白质,导致人体血液细胞的基因发生改变。目前,这一研究结果已经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他们表示,将在3—4年内发布权威的研究报告。 手机装了防辐配件? 尽管厂商一致声称手机是安全的,但并没有哪家厂家公开站出来否认手机与健康之间的关联性“现在说手机辐射不影响健康的专家,都是有厂家资助背景的。”李安民说 与手机辐射致病的研究相对应,关于手机安全的言论和研究亦层出不穷。2000年,澳大利亚科学家提出“热休克”癌症理论,这是第一个将手机辐射与癌症相联系的理论。第二年,美国癌症协会正式表态:被人体组织吸收的手机电波因为没有电离辐射,且能量很低,不可能导致癌症。并且,类似的研究报告也频频问世。 手机安全论也被众多手机厂商所认可。记者致电西门子、索爱、三星、波导等手机厂商,得到的答复如出一辙。 “西门子的手机都通过了严格的质量认证,不会对身体产生任何损害,可以放心选购。”西门子客服热线(4008885656)一位人士说,“我们每年卖出那么多手机,从来没有听说过因为使用西门子手机而患病的案例。” “索爱的手机既符合国家标准,也符合国际标准,虽然不清楚其他厂家的手机是否对人体有害,可以肯定的是,消费者可以放心使用索爱手机。”索爱客服热线(4008100000)说,“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证据显示使用手机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相比,三星客服(8008105858)稍微谨慎。其工作人员详细询问记者所使用的三星手机的型号后,查证片刻,告诉记者并没有该款手机的辐射参数,“手机肯定有辐射的,但是三星手机从天津总厂出厂时,都会接受严格检验,符合国家标准,可以放心使用。” 这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三星手机内部装有防辐射配件,但当记者问及配件的具体情况时,她表示并不清楚,并建议记者致电三星手机维修站。有趣的是,记者致电三星手机位于上海浦东大道的维修站时,该站工作人员表示未接到总部通告,不能给予具体解释。但据他所知,三星手机内部并没有防辐射装置。 “手机辐射肯定是有的,但是量很少,不会影响健康。波导手机都通过检测,才能拿到入网许可证,是安全的。”波导公关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据她介绍,块状手机天线比柱状手机天线的辐射更小,目前,波导手机的中高端产品基本都采用块状天线。不过,波导手机内没有安装防辐射装置,这种装置并不现实,肯定会影响手机的信号。“波导从来没有收到过有关手机辐射引起身体不适的投诉。” 尽管厂商一致声称手机是安全的,但并没有哪家厂家公开站出来否认手机与健康之间的关联性。并且,消费者对此也表现出了漠然的态度。记者乘坐上海地铁二号线,从石门一路到上海科技馆站约15分钟时间里,仅见到一名乘客使用耳机。同时,中国消费者协会新闻部也告诉记者,他们从来没有接到过手机辐射影响健康的投诉。 “现在说手机辐射不影响健康的专家,都是有厂家资助背景的。”李安民介绍说,目前我国对辐射的限制并不严,和英、法等做得比较好的国家相比,限定辐射量几乎是其5倍。英、法等国家为了预防手机辐射病,规定13岁以下儿童不得使用手机。目前我国对基站离开居民区的距离,也缺乏规定。 狄建议国家本着长远的安全考虑,尽可能少建基站,而采用替代产品电缆,“或者用电缆,只管很少一部分,会更安全,那对人体基本上就没什么影响了。可以在郊外做大塔,居民区采用装电缆的方式。这并不会增加什么成本,只要增加一个小发射天线和波动开关即可。比建造基站的成本小很多。” 与狄教授少建基站的建议相比,修订标准可能是个更容易实现的选择。记者从参与标准制定的国家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室泰尔实验室主任何桂立那里了解,搁置了很久《电磁辐射暴露限值和测量方法》(草案)已经写完,有可能今年年底会正式出台。其争论的焦点仍是“手机辐射的峰值到底规定在2.0瓦特/千克,还是1.0瓦特/千克”。 手机无害论的部分研究报告(相关链接) 丹麦一项历时13年的全国性研究表明:打手机与脑瘤、白血病、癌症之间联系的假设不成立。据了解,这项结果对当地的数十万手机使用者进行了跟踪研究。 2003年10月17日,芬兰库奥皮奥大学公布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手机对人的身体无害,不会诱发癌症。研究人员先通过老鼠试验,发现手机辐射没有诱发肿瘤的迹象。 2004年9月,北欧五国的国家辐射保护局发表联合声明说,至今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能够证明手机损害人类健康,但尽量减少在辐射下的暴露是值得提倡的。 1、防磁贴是否能真正防止辐射呢? 不是很理想,更为严重一点说根本不起作用。因为辐射源是手机天线,而把所谓的防磁贴贴在听音器上面你说怎么会起作用呢?如果把防磁贴贴在天线上不就行了吗?绝对不行,因为这样会改变天线周围的磁场,使得天线的信号发生变化,使得通话不能正常进行。 2、手机什么时候的辐射值最大? 手机信号刚接通时,因为这时信号传输系统还不稳定,处在最大工作功能率。所以消费者在使用手机时,信号接通的瞬间最好把手机放在离头部远一点的地方。 3、CDMA与GSM系统的手机,其辐射有区别吗? 不同制式的手机的辐射量不同,GSM标准的手机的辐射标准为0.6?2瓦,而采用CDMA技术的手机其辐射标准要小得多,所以CDMA手机被称作绿色手机。 4、手机分别工作在900/1800赫兹的频率上辐射会有什么不同吗? 根据电磁波的特性,工作频率越高其穿透力越弱,所以手机工作在1800赫兹上时其辐射相对弱。 5、手机耳机是否可以兼作天线? 不可以,因为耳机的铜线材料不同于制作天线的材料,另外天线在制造过程中要符合一定的长度和性能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而如果用耳机作天线,其长度及方向会随时发生变化,所以这是不可行的。另外,手机的结构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射频信号部分,一部分是音频信号部分,两部分不能相通,否则就会造成干扰,使手机不能正常工作或者是无法工作。 6、辐射是否会沿着手机耳机线钻入人的耳朵? 不会的,因为辐射是由天线发出来的,与输出音频信号的耳机毫无关系,同时在耳机电线周围也不可能有共振产生,所以产生磁场的可能性也是不存在的。 7、有的手机把天线放在机身里面,这是否会加大辐射量呢? 不会的,因为天线的材料及尺寸没有改变,而且GSM标准规定的辐射量就是那么多,超出了就不符合规定不能生产了,也就是说手机的小型化也不会使得它的辐射量有任何的增加。 8、有的手机采用金属壳,有的采用塑料壳,辐射会有不同吗? 没有任何区别,即使是塑料壳在内部也会有一层金属涂层,用来与外界保持隔离,防止外界信号的干扰,同时也防止了高频信号的外泄。 9、国产手机的辐射会不会很大呢? 所有的手机生产都必须符合欧洲的FTA认证标准,这是一个对GSM手机进行规范的认证标准,所规定的辐射量对所有手机都一视同仁。 10、由基站供应商生产的手机的辐射一定会小于其他品牌的手机吗? 不一定,因为所有基站的GSM空中接口都是统一规范的,也就是说对任何手机来说都是平等的,只要信号满足同一要求和标准就都可以进行 关机后没有信号,也就不会产生辐射!!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手机释放的电磁辐射对脑细胞的影响比以往估计高出两成。据新华社报道,研究由西班牙马德里孔普卢滕塞大学应用物理学系进行﹐负责人塞巴斯蒂安教授指出﹐现有方法得出的数据﹐低估了辐射对人体组织的影响﹐因为一般用于量度电磁辐射SAR指数的模型是圆形﹐与真实的人类细胞不同。 这次实验证明﹐使用与实际形状跟人类细胞较相似的模型﹑如圆筒形和榄球形细胞模型时﹐电磁场的强度会较高。 研究人员分别透过圆筒形﹑榄球形和圆球形细胞模型﹐来测量手机造成的电磁场强度。结果显示﹐圆筒形和榄球形模型内的电磁场强度﹐高于圆球形模型一成半至两成。   塞巴斯蒂安说﹕"既然电磁场的强度较预期大﹐对健康的影响也会相应提高。我们估计﹐电磁辐射的遗害会不断累积﹐在十至十五年后﹐很可能出现更多因手机普及而导致的癌症个案" 从发射功率的角度看,各手机大体在一个水平上,一般GSM手机最大功率为2W,一般CDMA手机最大功率为1W。而电磁辐射源距离人体的远近就成为决定SAR值大小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发射源距离人体每近1毫米,SAR值就会增大许多。因此各手机厂商都在努力做这方面的改进工作,力争使手机天线离人体越远越好。   手机信号刚接通时,因为这时信号传输系统还不稳定,处在最大工作功能率。所以消费者在使用手机时,信号接通的瞬间最好把手机放在离头部远一点的地方。不同制式的手机的辐射量不同,GSM标准的手机的辐射标准为0.6~2瓦,而采用CDMA技术的手机其辐射标准要小得多,所以CDMA手机被称作绿色手机。   据报道,中国有关部门将有可能放宽对手机辐射进行限制的标准。 目前制定中的中国手机辐射标准草案中,中国手机辐射的标准是1w,欧洲标准的SAR值是2w,美国标准是1.6w。根据国际上WHO认可的标准观点,人体能够承受的法定移动电话电磁能量为2W/千克。 下面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手机辐射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其实,手机辐射大小,主要取决于其天线、外观设计等因素,也就是说,是和手机本身的设计紧密相关的,不同的设计会导致不同手机的辐射大小有一定区别。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不管怎么设计,手机的辐射肯定在国际标准允许的范围之内,不会超过这个标准。 不过,所谓手机的天线和外观,是指对这两点的全面考虑。有的用户认为手机把天线放在机身里面,会加大辐射量,还有的用户以为塑料壳的手机比金属壳的辐射要大,这也是不正确的。   手机辐射量的大小只与天线的材料及尺寸有关,只要它们的尺寸没有改变,手机本身的形状比较小,不会使得它的辐射量有任何的增加。至于塑料壳的手机,内部也会涂一层金属涂层,其实与金属壳没有什么区别,都会对电磁波产生屏蔽。 当然,除了手机的天线和外观设计外,在实际使用中,手机辐射的大小还和手机与基站之间的距离、使用者周围的地理环境、基站的设置情况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讲,手机离基站越近,辐射就会越小,手机只要较小的功率就可以和基站取得联系。由于城市里建筑物比较多,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会对电磁波产生很大的影响,迫使手机加大功率来和基站取得联系,但如果基站建设的时候考虑得比较全面,网络覆盖情况比较好,那么手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辐射也会比较小。   概括来讲,手机辐射大小是由手机的天线和外形设计决定的,与采取什么制式无关,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网络覆盖的好坏,会对手机实际辐射的大小产生影响 了解了手机辐射的产生原因以及影响因素,那么,怎么样才能有效地降低手机辐射呢,经过询问有关专家,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法,来供大家参考。 1、尽量少用手机。看到这个方法,您肯定会发问,"怎么?这也算是一种方法?如果这样的话,还不如不用手机呢?"其实,这是所有方法中的最有效的一种措施。因为少用手机,人身体就会少受电磁辐射,不用手机就不会受到电磁辐射,在所有方法中也只有不用手机可以确保100%屏蔽电磁辐射的危害,而其他方法只不过是有效降低辐射的危害罢了。当然,笔者并不是建议大家都不要使用手机,而是建议大家不要长时间使用手机,或者有可能的话用电话来替代手机。      2、使用专用"贴纸"来防范辐射。现在美国的一家公司针对手机辐射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伤害,研究发明了一种可以防范电磁辐射的专用"贴纸"。该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声称,手机产生的电磁辐射可以对人身体中的脱氧核糖核酸产生影响,而贴纸是一种来自水晶石的有机复合物,专门用来抑制电磁波对脱氧核糖核酸的影响的。也就是说,用户在通话时一旦使用了贴纸,贴纸就可以发挥作用来抵消手机辐射对人体产生的危害,从而确保用户通话的安全。  3、手机不用时应尽量关闭电源。许多人常常会产生一个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手机只有在接听或者拨出的一刹那才会有电磁辐射,而处于待机状态时不会产生电磁辐射。其实手机只要接通电源,就会发出电磁辐射,只是手机在通信的时候发出的辐射量要大于待机时的辐射量。因此为了将电磁波对人体的伤害降至最低,我们在暂时不用手机时,应记得将手机电源关闭而不要将其设置在待用状态。      4、利用辣椒来抵消辐射的危害。大家知道辐射可能会使人的神经系统发生紊乱,免疫功能下降,严重的话可以致人发病。而据医学证明发现,辣椒是天然的可以杀菌、提高免疫能力的有效武器,人只要多吃辣椒就可以增强自身的身体免疫能力,从而增强了外界电磁辐射对身体的影响。根据最新的研究发现,红辣椒、黑胡椒、咖哩、姜黄素等等香辛料,还可以直接当作抗辐射的保护剂。一项最新研究报告指出,香辛料能够保护细胞的DNA不受辐射线的破坏;尤其是对于迦玛射线的伤害,香辛料的保护可说是最为彻底。     5、注意手机的摆放位置。由于手机只要处于待机状态就会产生辐射,而且辐射对人的各个器官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同的。医学专家建议我们,手机不用时最好放在包里,或是夹克衫的口袋里,但不要放在胸前的口袋中,也不要直接挂在胸前。 6、使用防微波辐射纤维的衣服。假想一下,假设我们身体周围包裹了一层能吸收电磁辐射的屏蔽层,那么手机发出的辐射就不会入侵到我们身体中了。根据这种假想,人们研制生产了一种由防微波辐射纤维制成的衣服,只要穿上这种特制的衣服就可以达到防范手机辐射的目的,该纤维能对电磁波具有反射作用。由这种纤维制成的防电磁波辐射的织物具有防微波辐射性能好、质轻、柔韧性好等优点,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微波防护面料,微波透射量仅为入射量的10万分子一。这种防护面料主要用作微波防护服和微波屏蔽材料等。 7、通话时应远离手机。许多手机用户在拨叫或者接听电话时,喜欢用耳朵紧贴手机或者天线,以求能更清晰地与对方交流,殊不知手机的电磁辐射强度是与距离成反比的,也就是说手机与人体的距离从1厘米拉近到0.5厘米,其影响力就提高了一倍。因此笔者建议大家,在手机接通或者拨出的那一刻,身体应该远离手机,即使在通话的过程中,也要与手机天线保持一定的距离。  8、可以使用免提耳机。为了避免辐射,用户在通话时应该远离手机,但如果距离手机太远,又会影响手机的通话质量。为了保证通话质量,并避免辐射,我们可以使用免提耳机来接听电话,这样可以帮助手机用户减少移动电话释放的90%以上的电磁辐射。 9、多吃绿茶可以防范辐射。由于长期受到手机辐射的用户,他们的收缩压、心率、血小板和白血球的免疫功能等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会引起神经衰弱、眼晶体混浊等症状。美国夏威夷大学曾有研究显示,多吃绿茶可能在预防辐射上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茶叶中含有较多的脂多糖,而脂多糖可以改善机体造血工能。人体注入脂多糖后,在短时间内即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饮茶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身体。茶叶具有抗辐射作用已被人们逐渐认识,并加以更充分地利用,由于现代生活中的电磁辐射污染一时还难以避免,通过饮茶方式,抵抗辐射污染,是目前最为简便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经常使用手机的用户不妨平时多吃点绿茶。     10、使用绿色手机。尽管众多独立科研机构的调查显示,至今尚未发现手机有害健康的证据,但手机电磁辐射问题已越来越被广大消费者所关注。由于不同制式的手机辐射量也不同,GSM标准的手机辐射标准较高,而CDMA手机的辐射功率较低,对人体危害小,因此选择CDMA手机也是有效降低手机对人体的有害辐射的方法之一。   现在由于消费者越来越多的重视手机辐射这一问题,所以更多的手机生产商在生产新产品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手机辐射就不会再困扰你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