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世间禅?什么是出世间禅?四禅八定还属于世间禅吗?用什么方法?
世间禅与出世间禅 世间禅与出世间禅有何差别?答:世间禅是色界禅与无色界禅这八种定;出世间禅是与道智及果智相应的禅那。当你辨识色界初禅的名法为无常或苦或无我时,如果证悟涅盘、透视涅盘,那么你的道智是初禅的道智,这是出世间禅。为什么呢?作为观禅对象的世间色界初禅中有五个禅支,而在出世间初禅中也有五个禅支,即:寻、伺、喜、乐与一境性。所以此道果是初禅的道果。其余诸禅的道果也是同样的情况。   修成四禅八定之后是否可能造成来世投生于无想天(无想有情天)?答62:这依照你自己的意愿而定。如果想要投生到无想天,从第四禅出定之后你必须修行一种特殊的方法,称为「离名行」,意即厌离名法的修行方法。修行此法的人从第四禅出定后就不断作意「名法是可厌的,名法是可厌的」。为什么他们会那么想呢?因为他们观察到无论他人如何对待尸体,尸体都不会感到苦或乐。人之所以会有痛苦或快乐都是由于名法的缘故;如果没有名法,就不会感受到苦乐。他们想要脱离名法,因而修习「离名行」。修行成功之后,如果临死时这个业现起,来世他们就会投生到无想天。如果你只是修行四禅八定,没有修习这种的「离名行」,你就不可能投生到无想天,因此不需要害怕。在佛陀的教法中,如果你成就四禅八定,你就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而选择来世要投生到那一界。这样的知识是外道所没有的。举净饭王的国师阿私陀隐士为例,他成就四禅八定,于是他认为来世他必定会投生在非想非非想天,因为他的观念是只有最高的禅那能够产生果报,没有其它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当他见到我们的菩萨悉达多太子时就伤心流泪的缘故。他想到自己不久将死,死后投生非想非非想天,也就见不到悉达多太子成佛,因此感到很伤心。   修行禅定有五种利益:一、现世的安乐住处、现法乐住:在今世享受禅那的快乐。这特别指纯观行阿罗汉而言。比丘的责任是学习教理,修行观禅以证悟四道四果。纯观行阿罗汉已经完成这些任务,不再有工作可做。他们修行禅定只是为了获得禅乐,而没有其它作用。这是禅定的第一种利益。二、观禅的利益:禅那能支持禅修者得到观禅的结果。由于禅定,禅修者能清楚地照见究竟名色及它们的因缘,以及它们两者的无常、苦、无我本质。当禅修者彻底地修行观禅,尤其是达到行舍智或道智果智时,通常禅那名法也稳定了。禅那法使观智清晰、分明、强而有力;而强有力的观智能灭除障碍止禅的,保护禅那,不使退落。再说,当禅修者长时间修行观禅之后,会感觉疲劳。疲劳发生时,他应长时间安住于某一禅那中,如此疲劳将会消失。当他的心恢复活力之后,可以再回来修行观禅。这是禅定的第二种利益。三、神通的利益:若人想要拥有世间的神通,如: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能在空中飞行、在水上行走等等,他可以通过十四种方式来开展十遍禅与八定来达到目的。这是禅定的第三种利益。四、增上生的利益:若有人想投生到梵天界,他必须修行禅那,如:十遍禅、安般念禅、慈心禅。然后,他必须将禅那维持到死亡的?x那,这样才能如愿投生。这是禅定的第四种利益。五、寂灭的利益:成就灭尽定的利益。只有具备八定的阿那含及阿罗汉才能进入灭尽定。灭尽定指的是:心、心所与心生色法的暂时停止。这里的「暂时」意指:最久天。这决定于他们进入灭尽定之前所下的决心与意愿。除了睡眠的时间以外,阿那含与阿罗汉整天、整夜、多天、多月、多年不停地见到名色及其因缘的生灭,或只见到坏灭。所以,有时他们不想再见到这些坏灭现象,但是般涅盘的时间还未到,因为他们的寿命尚未结束。于是,为了停止看见这些坏灭现象,他们进入灭尽定。为什么他们不停地见到这些坏灭的现象呢?他们已经灭除与禅支对立的五盖,因此有极深的定力。专注的心能如实地照见究竟法,所以他们一直见到坏灭的现象,即见到究竟名色法的本质。然而进入灭尽定时──譬如说天的时间──他们见不到坏灭的现象,因为所有能认知坏灭现象的心与心所都已停止。若想进入灭尽定,首先必须进入初禅。从初禅出定之后,必须辨识初禅名法为无常、苦或无我。然后以同样方法修行第二禅乃至识无边处禅。接着进入无所有处禅。从无所有处禅出定之后,他们必须发四个愿:一、入定某一段特定时间之后,将从灭尽定出来,例如:天;二、当佛陀要见他们时,将从灭尽定出来;三、当僧团要见他们时,将从灭尽定出来;四、他们的日常用品不会因任何状况而损坏,例如:火灾。之后,他们进入非想非非想处禅。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只有一或二个心识?x那之后,他们就进入灭尽定,依所预定的时间住在定中,例如:天。在定中他们见不到任何事物,因为所有的心与心所都已停止。这是禅定的第五种利益。诚然,八定能帮助辨识名色及其因缘,但是八定本身也是名法。因此,若禅修者已辨识包括八定在内的名色及其因缘之无常、苦、无我,达到行舍智,他可以将辨识的范围限定于八定其中之一的禅那法,这是「双修」止禅与观禅,犹如用两头牛来拉一辆车。这是证悟道果与涅盘的另一种助缘。   何谓有分心?西方的学者将有分心翻译为下意识心,事实上它不是下意识心。根据《阿毗达摩》,我们称它有分「识」,因此它仍然是意识,并非下意识。许多禅修者落入有分时说他们一无所知,因为有分识不认知现在的对象,而认知前世临死时的对象。那对象可能是业、或业相、或趣相。通常唯有修行到缘起时,禅修者才能了解这种情况。根据《阿毗达摩》,简单地说有两种心:一种是心路过程心,另一种是离心路过程心。总共有六门心路过程。当你看见颜色、听到声音、嗅到气味、尝到滋味、触到物体及思考或修行时,就会各别产生眼门、耳门、鼻门、舌门、身门及意门心路过程的作用。离心路过程心则有三种,即:结生心、有分心(即有分识)与死亡心。一期生命当中最初的一个有分心称为结生心,最后一个有分心称为死亡心。有分心又翻译为生命相续流。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生命的主要成份。在结生心与死亡心之间,当无任何心路过程生起时,有分心都会生起,以便心流不会中断,而保存了生命。在进入灭尽定之前必须先立定四项决心。如果禅修者忘了那么他是否会死在灭尽定当中?在进入灭尽定之前,这些圣者们会经常思惟自己的寿命,这是他们的本性。若无正念,他们什么也不能做。假设他们的寿命将在天内结束,那么他们会下定决心在天之内(寿命结束之前)从灭尽定出来,不会在灭尽定当中死亡。灭尽定是所有名法与心生色法的停止;而死亡心是最后一个有分心,是执行死亡的心。灭尽定和死亡心不能同时发生。「有分」如何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与出世间界作用?有分在前三种界的作用是相同的。也就是,它们生起以便使一期生命当中的心识?x那没有间断,这是因为产生这期生命的业还没有竭尽的缘故。有分的对象可以是业、业相或趣相(投生相)。例如:一个人有分的对象可能是差提优佛塔,另一人的业相可能是大金塔。在色界与无色界通常只有业与业相,没有趣相。当我们说「出世间界」时,这里的「界」只是一种隐喻,事实上,它并不是一个地方。「出世间界」是指:四道、四果与涅盘。四种道心与四种果心不是有分。在涅盘中没有名色,因此也没有「有分」。色界果报禅那─例如安般念禅那──其有分的对象是安般似相。至于识无边处无色界的有分,其对象乃是空无边处禅心。这些是业相;在此二界中没有趣相。  问:有人说,修行安般念时他们的灵魂跑到身体外面去了。是否真的有此情况?或者他们修入了歧途?答:专注的心通常能够产生禅相。当禅修者的定力深、强、有力之时,依照他内心所生起不同的想,就会有不同的禅相出现。例如:若想要禅相变长,禅相就会变长;想要它变短,它就会变短;想要它变圆,它就会变圆;想要它变红,它就会变红。如此,修行安般念时各种不同的想都可能发生。他感觉好像自己跑到身体外面去,那只是心生的错觉,但此错觉不是由灵魂所生。这不成问题,不必理会它,只需继续专注于气息。专注的心非常奇妙。假如你对安般似相有够强的专注力,当你想将似相送到缅甸的大金塔时,你会看见一道非常明亮耀眼的光芒射向大金塔而去。同样地,如果你想使自己身上的骨骼离开身体,当你的定力很强时,你会见到骨骼离开你的身体;这只是心变现出来的影像而已,不是真实发生的情况。对究竟名色法尚未具有充分观智的人会以为这是灵魂;事实上这不是灵魂,它只是心生出来的现象而已。唯有能够透视内外的究竟名色法时,才能解决灵魂的问题:无论内在或外在,都找不到所谓的灵魂。因此你必须破除名色法的密集,以透视究竟名色法。「当我们破除密集之时,无我的领悟就会生起。因为有密集的概念,才生起灵魂的概念。」要破除色法的密集,首先你必须辨识色聚(微细的粒子)。然后必须辨识每粒色聚里所存在至少八种的究竟色。若不破除色法的密集,则灵魂的概念不会消失。同样地,若不破除名法的密集,灵魂的概念也不会消失。例如:当你的心胡思乱想时,你会认为那个胡思乱想的心是你的灵魂。尚未证得观智、道智与果智的人,或尚未破除名法密集的人会认为心是他们的灵魂;然而,如果能破除名法的密集,他们将见到心与心所的快速生灭。由于对无常的领悟,无我的领悟将会生起。在《弥醯经》中,佛陀说:「对于无常观智强而有力的人而言,无我的观智也将清楚地显现。」当你证得「离行作心」时,认为有灵魂存在的邪见就会完全被灭除。行法指的是名色法及它们的因缘;离行指的是没有行法的涅盘。涅盘没有行法,但是要透视涅盘(离行)确实需要心识的作用。此心即是道心及果心,亦称为离行作心。而根除邪见的作用是由须陀洹道心来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