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杭州老井的历史资料及周边环境谁能告诉我杭州老井的历史资
谁能告诉我杭州老井的资料,及周边环境,谢谢各位了!
杭州龙井 "采取龙井,还烹龙井水。一杯入口宿酲解,耳畔飒飒来松风。"这是明人屠隆的《龙井茶》中的诗句,他赞诵龙井茶,更夸龙井水。 龙井,本名龙泓泉,又名龙湫,是个圆形泉池,位于杭州西湖西南,南高峰与天马山之间的龙泓涧上游的风篁岭上。 龙井泉池环以精工镌雕的云状石栏,泉池后壁是古朴叠石,泉水从叠石下石隙中涓涓涌出,汇集于龙井泉池后,又经过泉池下方通道流入低处的两个相连的长方形水池中,接着注入玉泓池,最后跌宕下泻形成风篁岭下"十里泉声咽断崖"的淙淙溪流。 据明代田汝成撰《西湖游览志》记载,龙井泉发现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238-251)。西晋学者葛洪曾在此炼丹。明代,有人曾在井口发现一片投书简,刻有东吴赤乌年间向"水府龙神"祈雨的祷文。可见龙井泉闻名于世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民间相传龙井泉与江海相通,有龙居其中,故名龙井。苏东坡有吟龙井泉诗:"人言山佳水亦佳,下有万古蛟龙潭。"北宋词人秦观的《龙井记》写得更是生动、深沉,曰"惟此地蟠幽而居阳,内无靡丽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悍之胁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蓄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道者,则其为神物之托也,亦奚疑哉!"古书记载说龙井寺辨才法师也曾率徒求雨,"俄而有大鱼自泉跃出,观者异焉!……而其名由此益大闻"。 关于"井中有龙"的传说,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传说在很久以前的遥远年代,杭州一带并不像今日风光如画,而是一片荒土,而且年年大旱,百姓们年年上风篁岭祷神降雨,但老天还是不下雨。后来此事被一条秉性正直、喜好济贫的蛟龙知道,它便悄悄溜出龙宫,准备将钱塘江水送至风篁岭,可是水还没送到岭上,蛟龙就被老龙王派来的兵将们抓了回去,关进海底铁牢。蛟龙虽然身在铁牢之中,但它为老百姓解忧排难之决心不移。经过深思熟虑,终于想出了办法,于是它避开守牢的虾兵蟹将的眼目,用龙爪从牢底向杭州风篁岭方向挖掘起来。龙爪神速,不久一条细长的海底水道便逶迤挖通。于是,清澈的泉水就通过地下通道源源涌出洞口。从此,风篁岭上便有了这眼清冽甜亮、终年不涸的甘泉了,也使杭州一带变成了人间天堂。为纪念蛟龙送水之德,老百姓们特地在泉口四周砌一圆池,环石皆饰以云纹,并将此泉取名为龙井泉。 千古神话传说给龙井泉带来了美丽而神奇的色彩,于品饮之际作为谈资,也能助人茶兴。 龙井属于石灰岩区的岩溶泉。龙井四周为石灰岩层,而且均由西向东南方倾斜,龙井正好处于倾斜的东北端,有利于汇集顺岩层面顺流的地下水。另外,在龙井泉附近还有一条断层破裂带,也为龙井泉源源不断的地下水补给提供了良好通道。在地形上,龙井又是处于有利于汇合地表水的地方;再加上地表植被发育良好,山林茂密,有助于拦蓄地表水渗透到地下岩溶裂隙之中,最终都流向龙井,使之形成了终年不涸的龙井清泉。 龙井还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当人们用棍子搅动龙井泉水以后,水面上就会出现一条游丝般蠕动的由外向内渐渐缩小而终于消失的水纹,人们称为分水线,当地人称之为龙须。这种分水线在天雨时尤为明显。这是一种水流体动力现象。因龙井泉出口比水面低,当水从下出口流出时,出口附近水流因流速加快而压力变小,水被搅动后排泄加速更加明显,因而可看到分水线。另外,在龙井泉池的底部和边缘岩石上,常可见到一些豆状小颗粒叠成的不规则的小堆,那是岩溶泉中的碳酸钙与其他杂质掺合在一起的沉淀物,因在其沉淀过程中,泉水不断流动,致使沉淀物也不断转动,所以天长日久便构成豆状小颗粒。 "烹茗僧夸瓯泛雪,炼丹人化骨成仙。当时陆羽空收拾,却遗龙泓一片泉。"这是苏轼所作《龙井》诗中对龙井泉的赞美。诚如苏轼诗咏,龙井之所以蜚声四海,首先是龙井泉水清冽甘美,可与虎跑水媲美;二是龙井四周环以茶山茶园,盛产西湖龙井茶。龙井茶因具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而著称于世。元代诗人虞集晚年寓居杭州。他游龙井,品尝了用龙井泉烹煮的雨前茶,诗兴大起,赋诗曰:"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晴昼。澄公爱客至,取水挹幽窦。但见瓢中清,翠影落群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大有甘之若饴之慨。明代孙一元在《饮龙井》诗中,要流露了陶醉之情,诗曰:"眼底闲云乱不开,偶随糜鹿入云来。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 在宋代以前,有老龙井、龙井寺、龙井之分。老龙井在风篁岭南面的落晖坞。现在人们所见的龙井,旧名龙泓。龙井寺原建于老龙井处,相传为五代后汉乾祐年间(948-950)一位叫凌霄的杭州人所建。北宋年间,龙井寺名垂天下,当时大法师辨才告老退居于龙井寺,以汲龙井泉煮茶待客为乐事,一时许多名流学士竞相前来龙井寺,如苏轼、苏辙、秦观、黄庭坚、赵阅道、杨无为等都曾来此赋诗吟咏。 "路上风篁上翠微,老龙蟠井四周围。"龙井泉四周围风光秀美佳绝。未到龙井,先有涤心亭相迎,有楹联曰"萦云细路杳无尽;落石飞泉静有声"。继有一片云石,江湖一勺亭、神运石,还有龙井泉旁专供人们享用龙井茶的秀萃堂。明人田艺蘅著《煮泉小品》记道:今武林诸泉,惟龙泓入品,而茶亦 惟龙泓山为最。又其上为老龙泓,寒 碧倍之,其产茶,为南北山绝品。…… 求其茶泉双绝,两浙罕伍。 清乾隆皇帝6次南巡,都到了杭州。其中公元1762年和1765年两次亲临龙井,品尝了用龙井水冲烹的龙井茶,作《坐龙井上烹茶偶成》:"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他在《再游龙井》一诗中则写道:"清跸重听龙井泉,明将归辔启华旃。问山得路宜晴后,汲水烹茶正雨前。" 用龙井泉水冲泡龙井茶,乾隆的感受是:"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漫乎齿颊之间。"认为这"无味之味,乃是至味"。乾隆之论,深得名泉名茶之精蕴,同时由于他的品评也使龙井泉与龙井茶并称,并名扬天下。 龙井附近有"湖山第一佳"五个大字,也是当年乾隆所书。他曾亲临狮峰茶园采茶品茗,把龙井茶列为贡品,并把狮峰18棵茶树封为御茶,至今仍郁郁葱葱。狮峰茶园旁有御茶室,与龙井毗邻处则是新建的中国茶叶博物馆。 龙井在杭州西湖西南,位于南高峰与天马山之间的龙泓涧上游分水岭附近。这里山色清秀,泉水淙淙,林木茂密,环境幽静,是西湖外围一处闻名遐迩的风景游览地。 龙井一带大片出露的石灰岩层都是向着龙井倾斜,这样的地质条件,给地下水顺层面裂隙源源不断地向龙井汇集创造了有利的因素。在地貌上,龙井恰好处于龙泓涧和九溪的分水岭垭口下方,又是地表水汇集的地方。龙井西面是高耸的棋盘山,集水面积比较大,而且地表植物繁茂,有利于拦蓄大气降水向地下渗透。这些下渗的地表水进入纵横交错的石灰岩岩溶裂隙中,最终便沿着层面裂隙流下龙井,涌出地表。由于龙井泉水的补给来源相当丰富,形成永不枯竭的清泉。 此处由于龙井泉水来源丰富,而且有一定的水头压力,具有一定流速流入龙井,井池边形成一个负压区,原井池中的水在满溢出前,先要向负压区汇聚,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负压区上方的水面前就微微高起,与负压区之间形成一个分界,这就是奇特的龙井“分水线”,似把泉水“分”成两半,雨后由于泉水补给量大,这现象更加明显。 龙井除泉、景外,更以盛产品质优良、驰名天下的“龙井茶”而名扬中外,游人慕名来游龙井,不少是想品尝一下龙井花的清香茶味的。龙井茶叶色绿,形扁,光滑,整齐,以“色泽翠绿,香气浓郁,味甘爽口,形如雀舌”这所谓“四绝”著称于世。每当阳春3月,春暖花开,“狮峰”、“龙井”上下,层层茶林一片新绿。满坡茶园里三五成群的采茶姑娘,腰系茶篮,口唱采茶调,笑语盈盈地采摘新茶,给龙井山村带来一源生机勃勃的景象。龙井村周围盛产龙井茶叶,其中尤以狮峰龙井为上品,特别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