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歼七进气口头锥比米格21小很多是因为进气量大的原因还是怕影
是因为进气量大的原因还是怕影响视野
对这位提问者的观察力和细心表示欣赏,也发表点意见。 其实你如果再细点心,就会发现,俄的MIG-21里也有小头椎的,而咱们的歼-7里也有头椎大的。由于这两种机型在中俄的装备量正好相反,所以给外人的印象就像你看到的了。下面说说这其中的原因。 我国歼-7的主打机型仿的是当时苏联MIG-21的首批量产型,即MIG-21F-13昼间型。这种机型的头椎里只有一个小型的测距雷达,这在当时的苏联,对于挂两枚K-13导弹的MIG-21来说还是够用的,因为弹、机都不是全天侯的嘛。当后来苏联要把K-13空空弹发展为全天侯型时,问题就来了,头椎里装不下新型搜索雷达,于是苏联就把MIG-21F-13改成了MIG-21P,由这个P型开始,后来大批量生产的MIG-21就都是带大激波锥的了。尽管又陆续改进了许多方面,但机头的形状基本没变过,一直到最终生产型MIG-21BIS。基于这个原因,小头锥的MIG-21F在苏联的生产量很小。在俄罗斯空军里已经看不到了,但在原华约的其它小国还能看到。 而我们的歼-7自打1967年获得生产许可证开始,一直到1984年歼-7III的出现,这段时间所生产的则全都是小激波锥的MIG-21F型的仿制品,量是非常大,所以我们看到的满天飞的歼-7几乎全是小头锥的就不足为奇了。 我国少量的采用大激波锥的歼-7,是1984年仿制成功的歼-7III。这也是我国歼-7全天侯型的第一种型号,其苏联的原型机为MIG-21MF。这架MIG-21MF是我国用一堆歼-6从埃及换来的,同时还换来一架MIG-23。但我们仿制的并不是很成功,尽管还增加了燃油量,航程反倒降低到了不足1000公里。到90年代中期就不生产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大头锥的歼-7III都是后来的改型,也叫歼-7III改、歼-7IIIA、歼-7IV或歼-7D。但数量并不是太多。所以不容易看到。 在歼-7III之后生产的就是双三角翼的歼-7E及其多种改型了,虽说这时的歼-7其性能等指标已经是完全中国化的了,但其基本外形仍然是最初的MIG-21F型。其型变过程是MIG-21F----歼-7原型--歼-7I----歼-7II----歼-7E,依然都是小头锥。所区别的就是歼-7E能挂PL-8了。(歼-7III是歼-7II和歼-7E之间的型号,我们略过了)。 因此你所问的:“是因为进气量大的原因还是怕影响视野 ”,应该有答案了,都不是,就是受原型号的影响,原型机它就是这个样的。 以上就是我国歼-7都是小头锥的根本原因。 下图就是苏联装备量很少的MIG-21最初量产型,MIG-21F-13。我国的歼-7(歼-7III除外)所仿的就是它这个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