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为什么不将动力传给负重轮经常看到坦克断了履带就不能前进,为什
经常看到断了履带就不能前进,为什么设计坦克的人不把动力传给着地的负重轮,而是给了不着地的主动轮?
轮履两用的“克里斯蒂”坦克 T3“克里斯蒂”中型坦克,是美国人J·克里斯蒂于30年代研制的坦克。它的最大特点在行动装置上。一条是它采用了克里斯蒂式行动装置,另一条它是一种轮履两用的战车。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克里斯蒂式行动装置到底好在哪里。最早出现的英国过顶履带式坦克尚没有悬挂装置,行驶速度极低。到了法国“雷诺”FT-17轻型坦克问世时,出现了弹性悬挂装置,使坦克的行驶速度有所提高。但是,由于“雷诺”FT-17坦克上采用的是小直径的负重轮,越野行驶时负重轮的动行程很小,使坦克行驶速度的提高受到很大限制,最大速度只有8千米/小时。 “克里斯蒂”式悬挂装置的特点是采用了4个大直径的负重轮,无托带轮,负重轮和车体之间由大型螺旋弹簧相连,最后一个负重轮处为水平螺旋弹簧,提高了负重轮的动行程。这一点从图1的示意图中可一目了然。图中可见,第2个负重轮上抬,弹簧已高度压缩,而第1、3、4负重轮的螺旋弹簧则处于伸张状态。由于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悬挂装置,使得T3“克里斯蒂”坦克的最大速度达到了44千米/小时,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高的车速了。 T3“克里斯蒂”坦克的第二个特点是可以靠负重轮行驶。这种轮履两用的坦克,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可说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原来J·克里斯蒂是个发明家,是一个爱动脑筋,“爱捣鼓”的人。他坚信“履带赛不过轮”,要想跑得快,还得靠轮子。于是他在“克里斯蒂”坦克上装上了链传动装置。在公路行驶时,要把履带卸掉,整齐地码放在设计好的页子板槽内,此时,靠链传动把动力由主动轮传至最后一个负重轮,推动坦克前进。这种坦克公路行驶的最大速度达到75千米/小时,这一速度即使到了今天也够得上世界水平。 “克里斯蒂”坦克的最大缺点是“可靠性太差”。毛病就出在这个链传动上。这也难怪,一辆自行车可以靠车链飞快地行驶,但到了上坡狠蹬脚蹬加力时也会“掉链子”,而“克里斯蒂”坦克是10吨重的“铁家伙”,单靠两根铁链来传递动力,自然不大牢靠。有意思的是,“克里斯蒂”坦克在美军中只装备了几辆,而“克里斯蒂”式行动装置却在原苏联和英国的坦克上大量采用,如原苏联的BT-7快速坦克和T-34中型坦克以及英国的“十字军”巡洋坦克等,很有点“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味道。 在30年代,美国还设计出一种既有履带、又有轮胎的装甲车辆,它就是T7战斗车,由M1战斗车改装而成。所谓战斗车,实际上就是轻型坦克,因为配属给美军的骑兵部队,当时称它为战斗车。T7战斗车的最大特点是每侧的3个车轮为充气轮胎,而先前的T3“克里斯蒂”坦克的负重轮则是实心的。去掉履带后,它就跟今天的轮式战车相差无几,其公路行驶时的机动性相当出色。然而,其越野机动性和车轮的寿命则比实心的负重轮差得多。所以,这种“好看不好用”的T7战斗车,仅停留在样车研制阶段。 详情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