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战争简介有关法西斯战争的文章咋写??????哥哥姐姐~~~
有关法西斯的文章咋写??????哥哥姐姐~~~``帮帮忙
第三帝国的恶性膨胀与垮台 德意志第三帝国仅存在12年,为时甚短,但曾喧嚣一时。1933年1月希特勒出任总理。7月他宣布“纳粹主义革命”已经完成,魏玛共和国结束与建立“第三帝国”。1939年7月,希特勒以元首的身份宣布改称“大德意志帝国”。德意志帝国的势力范围包括德国本土,被它直接吞并的国家与地区,占领的国家与地区以及若干仆从国。它夺取了欧洲中心地区,它所控制和侵犯的地域在东方推进至高加索与接近莫斯科,南方越过地中海染指北非,西方到达大西洋和比利牛斯山,北方直至巴伦支海。它的战线东西长2000多公里,南北超过3000公里 德意志第三帝国是一种对欧洲的巨大的局部的控制。它与奥地利帝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性质有别,但就欧洲的分与和而论,它们颇有相似之处。纳粹独裁制度的建立和作用,超强的军力和民众盲从等原因决定了德意志帝国的产生与膨胀。 纳粹独裁制度的建立无疑是一个首要因素。希特勒及其“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纳粹党)为了取得政权曾大肆宣传和以广大许诺迷惑群众,它在1932年7月和11月的两次国会选举中获得了37.4%和33.1%的选票。1933年1月,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总理,他的同党戈林等分别担任部长职务。希特勒一旦掌权,便加紧建立纳粹独裁制度。1934年8月1日,政府颁布《德国元首法令》将总统总理的职务合二为一。次日兴登堡逝世,希特勒依法成为国家元首,凡行政司法官以及军人必须对元首宣誓效忠。希特勒与纳粹党处心积虑,步步为营,终于获得全部国家权力。 希特勒于1933年2月1日发布政府公告,将总统宣布解散国会与举行新选举的告知全国。 3月5日,纳粹党在选举中获得43.9%的选票,它与民族人民党结盟使在国会内拥有多数,从而左右法律的通过。23日国会通过“授权法”,将立法权给予政府,为期4年,国会与魏玛宪法名存实亡。该项法律的有效期后来于1937年和1941年两次得到延长。1934年初,取消了反应各邦意见的参议院。4月有关公务员的法令规定公务员必须完全拥护纳粹制度,非纳粹党员与非雅利安人将遭到解雇。纳粹党从1933年初到1934年除致力于解决中央和各邦的矛盾。先改组后取消了各邦议会,规定中央派驻专员任各邦行政长官,宣布各邦主权属于中央,并且逐渐将邦政府与当地纳粹党组织混为一体。 在此期间,政府对于社会生活作出严厉规定,以求保证纳粹党的绝对统治,纳粹政府以“保护德国人民和国家”以及“消除阶级对抗”为理由,取消了人民言论、集会和结社的自由权,规定纳粹党为唯一合法的政党,陆续解散了其他非纳粹的政党,严禁成立新的政党,解散了一切非纳粹的工会组织。 1933年12月的一项法令宣布纳粹党“与国家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它是德意志国家和人民的惟一的政治意志的代表。 希特勒曾充分发挥国家暴力机关的作用,1921年成立的“冲锋队”(S·A)是对付政治敌人的主要手段,它于1943年6月遭到改组。1926年组建“党卫队”(S·S)成为主要的警力。1933年戈林组建了“秘密警察”(Gestapo)。这是政治警察,专门用来镇压共产党,抵抗运动和犹太人。1933年纳粹利用国会大厦纵火案,广泛打击共产党人。德国原有的司法制度终于遭到破坏,未经审讯立即关入集中营逐渐成为司法惯例。 文化专制的目的在于摧毁“非德意志的”文化与进行纳粹主义思想灌输,纳粹学生们曾在柏林大学门前焚毁了近2万册“非德意志的作品”,即进步的与科学技术的书籍。随后各城市如法炮制。当时,凡新婚夫妇皆收到一份礼物——《我的奋斗》。希特勒的反动制度被吹捧为“纳粹革命”。希特勒早在1924年出版了《我的奋斗》一书,宣扬关于民族和国家的反动思想。他认为民族社会主义的任务在于保护民族,民族分好坏,仅仅雅利安种族拥有优势,其中日尔曼人尤其是德意志人品质最佳,应该保持雅利安种族的纯洁性。他主张在欧洲建立一个以日尔曼人为核心的国家,并去征服、消灭、主宰其他“劣等民族”。根据纳粹的理论,“德国国家思想的支柱”是纳粹主义,希特勒为国家元首和领袖,他绝对正确与拥有最高权威,德国是一个“领袖国家”。 纳粹分子们在德国建立了一个高度效能的专制制度,此种制度为对外侵略扩张准备了条件。 德国超常的军事力量作用十分突出。希特勒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军事和经济措施,以便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利用它来达到侵略、吞并与掠夺的目的。1934年兴登堡去世后,希特勒出任国防军总司令。1938年他自任国防部长,组建直属于他个人的国防军司令部,完全获得军事统帅权。1941年,他又掌握了陆军指挥权。德国恢复义务兵役制,以原国防军为骨干扩建为强大的正规军,此外还在1935年重建空军。陆军在1935年仅有30个师,到1938年时增至51个师。空军由1938年的368架飞机,猛增至1939年的8295架。1939年德国的空军在世界占第一位,陆军也以十分强大。 与此同时,德国逐步建立起一种“战争经济”。希特勒上台后不久便开始打击犹太人的工商资本,同时保护雅利安人的工商资本。1933年7月政府设立“德国经济总会”,它的任务在于领导全国经济,其成员由大工业家与纳粹分子组成。不久,公布“国家粮食产品状况法”,规定此后由国家控制食品的生产、运输与出售。当时政府在经济领域也贯彻领袖至上的原则,1934年的“民族劳动制度法”宣布企业主为该企业的领袖并拥有全权,规定凡拥有土地7.5—125公顷的所有者,死后由长子继承地产,因此农庄得到保护,富农阶层相对稳定,无继承权的子弟便投身行武,从事征战。 “德国经济总会”将国家经济分成工业、能源、银行保险和手工业等6个部门,将全国划分为18个经济省。德国经济开始转入战争轨道,控制物资出口,主要进口军需物品,钢铁、军火、燃料和化学合成等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当时德国军费猛增,1933年仅7亿,1938年为155亿,1939多大600亿马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经济尚未完全纳入战争轨道,但是经济实力已获较大增长。在战争的头两年,德国经济稳定,军火充足,军队仿佛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1942年2月,德国进入“总体战”经济,半年之内军火生产提高了近60%,其中弹药增加100%,坦克增产25%。 30年代以及40年代初,德国陆续采取一系列军事行动,其结果之一就是增强了经济力量与军事力量。莱茵区、奥地利、苏台德、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部分),南斯拉夫、希腊、苏联(部分)并入德国或受它控制,如此状况为德国提供了大量资源与军需。例如煤矿、铁矿、钢铁工业、纺织工业、粮食、石油和兵源。同时德国夺得莱茵区、捷克、梅麦尔、波兰,从而在战略上处于颇为有利的地位。根据1939年协定,苏联从德国得到贷款,因此必须向德国供应锰矿和石油等物资。瑞典被迫不断向德国供应铁矿砂,此外德国曾从苏联、东欧与法国等国强征数百万工人前往德国军事工业中劳动,1943年他们达到626万人。转入战争轨道的德国军事经济,受到了国家政策的优待,获得了国内与所控制地区的充足资源,拥有众多劳动力,从而能够为巨大的军队,广阔的军事活动提供坚实的物资保证,德国因此可能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与使用超强的军事力量。 民众的盲从是有利于德国纳粹存在和猖獗的一个不应忽视的因素。无庸讳言,历史早已证明人类群体在一定条件下,不论是主动或是受蒙蔽,都有可能犯下错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遭受凡尔赛和约的严厉惩罚,战后许多人由于狭隘立场便怀着浓厚的民族复仇情绪,他们的心态给纳粹主义的宣传准备了条件。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造成大量中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与小农破产。劳动民众中43.8%完全失业,22.6%半失业,如此社会灾难为纳粹主义的盛行添加了新的养料。与此同时,纳粹党蛊惑人心的宣传和普遍许下的诺言充分利用了上述社会困境与群体心态。 希特勒竭力攻击魏玛共和制:“共和国和历届政府毁了德国的一切。”他在演说中保证消除经济危机,人人有工作和面包,降低税收,发放低息贷款,反对通货膨胀,振兴农业,提高民众购买力,重建军队和民族复仇。“我给你们以新的信心和新的希望。”失业的工人和职员,破产的手工业者和中小企业主以及陷入困境的农民,因此逐渐受到纳粹党的迷惑,对希特勒产生政治迷信。 此外纳粹党曾努力建立与发展多种群众组织,如“青年团”,“教师协会”和“妇女协会”等,以便广泛笼络人心,从而强奸民意。1928年5月至1933年3月举行的5次国会选举,纳粹党所获选票的比例从2.6%猛增至43.9%。 德意志第三帝国曾经横行于欧洲,但它毕竟只是一种历史现象,无法逃脱产生、强盛、衰败与消亡的规律。它的极端性和残暴性加速了自己的垮台,国家实力消耗殆尽,民众心态转为厌恶,军队内部出现反抗,被侵略各国进行抵抗斗争以及盟国军队不断壮大这些因素汇合起来,终于埋葬了第三帝国。 长期而广泛进行的战争使德国的国家实力不断大量消耗。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德国以及罗、意军队共约50万人遭到击毙或俘虏。5月北非战役失败,轴心国战死与被俘约95万人。这一切表明德国已经丧失了军事主动权,这是纳粹帝国衰竭的标志。一系列统计数字显示出德国日益遭到严重的损失,在1940年8月至10月的英国空战中,德国损失了2375架飞机,英国仅损失800架,到1943年末德国轰炸机已所剩无几,德国至1945年初共损失飞机5万多架。大战末期德国对英国每投下1吨炸弹,盟军便对德国投下350吨炸弹,此时盟军飞机已可以在德国上空自由飞行与轰炸。从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至1945年3月,西欧战场上被俘的德军多达95万余名。德国由于战败和遭到轰炸,物力人力的损失已到极限,国力已无法充实。 连年的战争尤其“总体战争”使得民众的苦难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因此对纳粹党以及它所领导的战争改变了态度,甚至走上了反抗之徒。1943年初为了克服出现的危机,帝国政府实行“总体战争”,凡有作战能力的人员一律入伍,大量妇女在军事工业中劳动,明显削弱了生活用品的生产,减少了居民的食品定量。1944年组建“人民冲锋队”,它的任务为消灭“踏入德国土地的敌人”,但是其成员多是老者和少年。新闻封锁和秘密警察控制和逼迫民众服从,然而民众目睹现实和亲身经历苦难而逐渐不满,德国共产党以及许多人士开始反抗斗争,纳粹政权日益丧失民心。 希特勒的战争政策在德军中引起了人们的反抗。193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之前,分歧已经出现,陆军总参谋长贝克等反对进军捷克,因为担心引发世界大战。随后,陆军新总参谋长约德尔等曾准备举行政变。1943年,多次有人企图刺杀希特勒。1944年陆军元帅维茨勒本等人组织了较大的刺杀活动,但是遭到失败,事后近5000人被处死。 被侵略国家的抵抗运动是希特勒的欧洲政策所引起的后果之一。奥地利人曾经赞同本国并入德国,但是数年的归并令他们大失所望,日益产生反感。其他有关欧洲国家的民众从未停止过斗争,抵抗运动自发地或有组织地展开,欧洲在反法西斯的运动中显示出一种共性。奥地利、波兰、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军事活动,抗击德国统治者。法国、意大利、比利时、丹麦和苏联等国曾广泛开展地下活动,甚至游击战,苏联约120万人参加了游击队。各国抵抗斗争给了德国以沉重打击,此外还曾牵制德国和援助盟军的进击。 德国统治集团当时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军力和国力,同时过低地估计了同盟国的力量与合作的可能性。实际上,随着同盟国反法西斯斗争的加强,它们的力量逐渐展现出来。1940年6月,美国曾在3周内将大批军火运抵英国。其中步枪50万支,机枪8万挺,75毫米野战炮900门和子弹1亿3千万发。1943年夏季攻势前,苏联收到从美国运来的飞机4100架与机动车13800辆。当时,盟军的力量不断增长,这是他们在数次重大战役中获胜的保证之一。 1942年,850艘舰船运送11万盟军在北非登陆。同年末至次年初,110万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大举反攻。1943年7月3200艘舰船与5500架飞机护送盟军在西西里登陆。同年秋季,苏联飞机已超过6500架,苏军从德国人手中夺得空中优势。1944年诺曼底登陆盟军曾动用了下述兵力:4000多艘舰船、10000架飞机,盟军由登陆初时的13万人迅速增至100万人。1945年初,苏军150个师在波罗的海直喀尔巴阡山脉长达1200公里的地域发动进攻。4月苏军攻打柏林,参与的兵力为250万,坦克6300辆、火炮41000门,飞机8400架。 柏林陷落标志着德意志第三帝国垮台,它的存在导致了欧洲的深重苦难和严重分裂,加深了欧洲内部的裂痕,它与欧洲合作的政治设想风马牛不相及。 ——希特勒独霸欧洲的思想 德意两国的实力和它们在欧洲的影响皆不相同,法西斯主义与纳粹主义之间也存在着差别。墨索里尼曾抨击意大利19世纪的“自由制度”,因为它未能使国家富裕强盛。它将国家神化,鼓吹国家体现了民族的内在精神。他认为“国家包含一切,决不允许任何反对国家的言行,国家之外别无他物。” 希特勒曾竭力反对凡尔赛和约的“不公平”,魏玛共和国的“软弱”,他还反对共产主义和犹太人。他与墨索里尼不同,认为“Volk”(民族或国家)是“最高的现实”,他在神化民族(或国民)的同时却将国家等同于工具。纳粹主义“从法西斯主义中吸取了极权主义的神秘主义,又添加了种族主义”。 由于国家实力、地理位置以及历史传统的区别,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各自的侧重点与关注地区也不相同,墨索里尼主要企图在南欧扩张,希特勒则以中欧为基地向东、西与北欧甚至是东南欧伸手。 希特勒的政治代表作是《我的奋斗》(1924年)与《希特勒的第二本书》(成稿于1928年,原名《重新崛起之路》,1961年出版)。希特勒宣称:“法国用国家的概念在它的境外推行其大革命。国家社会主义要用人种的概念在国外发动革命,并重铸全世界。” 纳粹主义认为“历史是民族与种族生存斗争的过程。”种族(race)完全由民族(nation)来体现。“民族是种族的一切物质与精神价值的最高概括。”“一个人的力量或软弱仅仅存在于血液之中……凡是拒绝保持其种族纯洁性的人民,也就拒绝其灵魂的一致性。”雅利安种内的日尔曼人,首先是德意志人,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日尔曼血统”最为高贵,应保证“日尔曼种族”对于其他人的统治。“雅利安的德国人比其他种族优越,因此它有权征服和统治其他种族。”雅利安人终将占据上风,以便清除民主思想,使欧洲获得再生。当代法国学者如此评论:“纳粹主义实际上是由一个半疯子所制定的一种学说,它出自虚假的或错误解释的论据,并且它的表达不曾超出古代顽念的假理性主义。” 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是希特勒的目标,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指出:德国人口每年增加90万。“要为他们找到工作和面包,不外乎两条道路,就是开拓领土和采取殖民贸易政策。”“现在,领土政策惟一的希望只是局限于欧洲一地”。“德国惟一的希望,就是在欧洲本部能够获取新的土地。”他主张“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必须夺取大约相当于德国双倍的土地才能算是真正的德国。没有统治全欧洲的权力,德国就会消灭。德国就是欧洲……欧洲和它的殖民地应当归属我们。” 希特勒认为,为此“我们要求所有德国人在民族自主权的基础上联合成为一个大德意志。”这就是“北起挪威,南至意大利北部的,”“包括所有德意志人”的大德意志国家。“我要在中央放置一个不可溶解的大德意志钢轴心。” 这个国家还“包括奥地利、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以及西部波兰。一个万万不可毁灭,没有破绽,没有异族成分的大集团,应作为我们建立霸权的基点。然后再伸展到东方波兰,波罗的海沿岸、匈牙利、巴尔干、乌克兰、伏尔加河流域、格鲁吉亚,这些国家不应以同等地位与我们缔结同盟,它们将是没有军队,没有独立政治和经济地位的附庸国家。”“我们将向东方扩张地盘……乌克兰和克里木的土地那么肥沃,我们可以在那里种植我们所需要的一切作物……”“在西方我也要建立一个西部联邦,包括荷兰、弗兰德尔、法国北部。此外还有一个北部联邦,将由丹麦、挪威和瑞典组成。” “对于欧洲目前尚存的那些小国的混乱秩序,必须立即予以清除。我们斗争的目的应该是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只有德国人才能真正把欧洲组织起来。”对于周围国家,希特勒还曾如是说:“如果谈论在欧洲获取土地,那么主要应该牺牲俄国。新的德意志帝国因此应该重新沿着条顿骑士团早已开辟的道路前进。” “我终于决定了在最近的将来以军事行动粉碎捷克斯洛伐克。”“我们首要的目标必须是同时推翻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法国不仅现在是,而且永远是我们最可怕的敌人。”“德国只有在消灭法国之后,才有办法使我们的人民可以在另一块土地上尽量发展。” 希特勒拒绝将意大利列入“优等种族”之内,认为“他们永远不会训练成一个战斗的民族”,因此意大利的扩张只应以地中海周边为限。 此外,罗津贝格(Rosenberg)等人也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纳粹主义的侵略扩张甚至统治欧洲的思想。罗津贝格于1930年出版了著作《20世纪的神话》,他曾幻想吞并乌克兰,认为德国将因此能够“泅泳在财富里”。 沙赫特(Schacht)于1933年1月指出:“希特勒是惟一能使德国与西欧各强国和解的人物……希特勒将要创立一个泛欧洲!” 不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或希特勒的纳粹主义。皆将欧洲设想成为极权主义的囊中之物,本国的统治区域可以任意扩展,他国的固有领土应该肆意侵吞。他们一旦得逞,欧洲的大片土地将遭受极权主义的直接统治,欧洲的中小国家将所剩无几,欧洲列强也将岌岌可危。欧洲不仅继续分裂,它的大片地域,众多国家还将直接沦入法西斯主义与纳粹主义的严酷统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