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邮票四周会有齿?最早的邮票也是有齿的吗?
最早的也是有齿的吗?
这是为了便于撕开邮票。据说,过去邮票并没有齿孔,出售邮票时,得用剪刀一枚枚地剪开很不方便。后来,有个人要寄信,因没有剪刀,就用西装领带上的别针在邮票间刺了一行行的小孔,很快就把邮票撕开了。这个发现得到了英国邮政部门的奖赏。1854年,英国最先发行了有齿孔的邮票,以后,各国的邮票都有了齿孔。 邮票齿孔是邮票外观的重要特征。在整张邮票上的各枚邮票之间打出的孔洞称"孔";撕开后,单枚邮票边缘凹进的半圆形部分也称"孔",凸出的部分则称"齿",合称"齿孔"。 最早的邮票没有齿孔,出售时要一枚枚剪开,很不方便。1848年,爱尔兰人亨利·亚策尔发明了打孔机。1854年1月28日英国首先发明了有齿孔邮票。到现在,世界各国发行的邮票基本上都打上了齿孔,少量无齿票也是为了提高集邮者兴趣而特意发行的,如我国发行的《梅兰芳舞台》、《糜鹿》无齿票。 邮票的齿孔是为了分撕方便,并无其它用途。但由于打孔方式、打孔效果和孔形的不同,邮票的齿孔也就多种多样,即使同一种邮票,齿孔也有差异,这引起了集邮者的广泛兴趣。 打孔方式包括线式、梳式、盘式,它们是由于打孔机的齿针排列形式不同,目前大都采用盘式打孔方式。而孔形又有圆形、点线形、方形等,常见的多为圆形。从打孔效果看,有光齿、毛齿。毛齿是由于打齿孔的齿针不尖锐,孔内纸屑没有打净形成的,现代邮票大多数是光齿的。 集邮者通过对邮票齿孔的研究可以鉴别邮票的版别、发行时间和地点。例如,普通邮票由于用量很大,同一种图案、面值的邮票往往印很多次,除了图案会出现微小差别外,齿孔也有些许区别。所以对邮票齿孔的研究也是集邮的一个内容。 齿孔除了形态不一样,还有大小、疏密之分。怎样区别呢?通常齿孔用度数来表示,20毫米内齿孔的数量,称为多少度(P)。这种方法是1866年法国科学家勒格拉首先提出的,一直沿用至今。测量齿孔有专用的量齿尺,度量的方法很简单,把邮票的齿孔对准尺中的某一排,齿对齿、孔对孔,大小完全吻合,这排齿孔旁边注明的数字,就是这枚邮票齿孔的度数。 邮票的齿孔,对邮票的美观起了一定的作用。损坏一个齿,就像掉了一颗牙齿,所以要注意保护。从信封上洗下邮票时,往邮册中插邮票的时,都要细心,注意不要折坏齿尖。保持邮票齿孔的完整,不仅使邮票完美,而且对于研究邮票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