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代电影的艺术特征是什么?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以其个人化的语言表达
第六代导演的以其个人化的语言表达了其内心的成长历程,在其表现手法和叙事手段上和其他几代导演有什么区别,和欧洲的艺术电影的道路有什么不同,在获取观众接受和认同上有什么异同?
第六代的称谓来自于沿袭中国的第三代、第四带、第五代人,第六代电影人的界定范围为"大多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或70年代初,于80年代末在电影圈浮出水面的一代电影工作者。" 他们的电影所刻画的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另类的个人,他们游走于城市的腹地,构成城市不可缺少的点缀",其最大的关怀在于自己的都市体验、成长体验。他们的代表人物是贾樟柯、王小帅、娄烨、张元、张扬、路学长、霍建启、章明、管虎等。从发轫之始,第六代电影人,便处于某种半地下或边缘化状态。   从时间上看,第六代生成的时期恰好是第五代导演总体来说创作处于低谷的时候,在此之前张艺谋和陈凯歌分别用《活着》和《霸王别姬》总结性地祭奠了上世纪前半叶动荡岁月中两大群体人生和命运。这两部电影体现着完全不同的精神层面和人生观,然而一个因素可以将他们相提并论--即都是一部贯穿漫长岁月的宏大史诗,都是用一个小故事来写照整个中华大地。其中《活着》代表的是民众,而《霸王别姬》代表的是精英。这两部历史总结性的电影将第五代电影推向一个艺术上的顶峰,同时,同类型题材电影的多次复制也开始无意识之间加深了西方对中国的误读。第六代在此时应运而生。   第六代成长之始所面临的问题是:一、如何在第五代的光环之下在对电影艺术的探索中开辟新的、属于自己的语言;二、第五代所营造的那种强烈的、神秘的东方色彩在社会的继续发展之下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受到过多的关注;三、在第三、四、五代电影人几乎占领尽了官方的阵地的前提下,如何寻求支持和发展。在这些前提之下,第六代的一些整体特点就无法回避的产生了:首先是正如前面提到的半地下或边缘化状态,第六代导演的应对之策几乎是这两个步骤:小成本制作--频繁参加国外影展。第六代导演更加关注作为个体的人在整个社会流变下所处的状态和内心世界。综观第六代导演的主要作品,各种不同层次,不同背景和心理的个人在各个电影中成为主角,小场景,生活的切片成为第六代导演喜爱运用的语言。如果说第五代导演是在怀着书写史诗的心态拍摄电影,那么第六代也许可以被描述成用日记式的体裁书写电影。   由于发轫之始的地下状态和艰难的外部环境,"第六代"的电影从一开始就体现着一种灰色调,他们的视角经常投射到一些不被关注的边缘人,摇滚人、艺术家、同性恋、小偷、妓女大等等。同时,他们还面临另一种处境:即不管是否出自于他们个人的意愿,他们都不得不选择"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出路--频繁地参加各种国外电影节,期望由获奖来赢得国内的认可。这种期望在很多时候获得了收获。在二十几个国际电影节上的漫游使第六代捧回不少的奖项。   这些不断获得的奖项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同时,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电影制作机制及市场的健全,第六代导演也逐渐浮出水面:2003年张元的《绿茶》以及今年将上映的贾樟柯的《世界》都是其代表。--这也为第六代电影爱好提供了一道幸福的源泉,自此,我们可以期待越来越多的第六代电影出现在大屏幕上。综观十多年来第六代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看到不少时代性的佳作,也可以体验到第六代的成长历程。从边缘性的圈内电影到面对整个电影市场,直面强有力的第五代导演以及锋头甚健的新晋导演,第六代导演会给中国电影带来什么呢,或许我们可以从对第六代的经典作品的重温中体味出些许来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