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含义和出处是什么?
佛家有这样一句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的大意是:“我们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五彩缤纷的三维物质世界其实是不真实的,只是一个假象,而我们的感官不能感知到的表面上看起来空无一物的地方却并非空无一物,而是有实质内容的。”这句话的确违背了我们的常规思维,但是它从逻辑上看又是非常有道理的: 我们先来讨论“空即是色”这个问题:我们分别从生命现象的角度,从热力学的角度,从估算生命能量转化的角度,从理论力学的角度都可以证明生命的能量并不守恒,而且从生命一代又一代的生生灭灭现象中又可以得出生命的遗传信息也不守恒,从而得出生命是由生命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组成的,是生命机体和生命能量信息体的结合体的结论。生命机体是一种守恒事物,它是有大小远近之分,有量的差别的东西,它表现为三维物质,而生命能量信息体是一种不守恒事物,它的存在方式只能是这样的:它是一种没有量的差别仅有质的差别的东西,它超越空间无大小远近的差别,“大小远近”这些具有量的性质的东西对它来说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由于它没有量的差别,它被无限分割下去时丝毫不会影响它的整个性质。但是,虽然不守恒事物由于这些独特的性质我们不能象三维物质一样观测到它或者捕捉到它,但它并不等于什么也没有的“无”,它和具有量的差别的三维物质一样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只不过它超越空间独立于具有量的差别的三维物质世界之外而存在。正是由于不守恒事物具有这些独特的性质,不守恒事物才通过物质世界中的物质作为载体表现出不守恒现象,这是一个符合逻辑必然性的推论。同样的道理,从生命的能量不守恒我们就可以推导出独立三维物质空间之外的另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由不守恒事物组成的没有大小远近之分,没有量的差别的奇特“空间”,它表面上看起来空无一物,但却是有实质内容的,这对于在三维物质世界里的人来说是难以想象出来的,但三维物质世界里表现出来的“超越空间而发生作用”的大量人类神秘现象都可以证明这个“空间”的客观存在(详细论述见新时代网的《生命现象中的不守恒》系列)。以上就是我对佛家的“空即是色”的理解。 我们再来讨论“色即是空”这个问题,要讨论这个问题得先讨论有限与无限的问题:我们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五彩缤纷的三维物质空间都是有限的,但我们的思维总是要把这个有限的三维物质空间无限地延伸下去,如果说这个三维物质空间是由无限个有限空间累加成的一个无限空间,但这其实是我们先无中生有地假设了一个“无限个”的前提条件下才得出了它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个”又是怎么回事呢?它是很难想象的,我们的思维里还根本没有一个这样概念。因此,我们还根本不能从“有限”忽然一下子就推导到了“无限”,它们之间还有一个不可跨越的鸿沟,这就是三维物质世界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但是对于没有大小远近之分,没有量的差别的这个“空间”,由于它的特殊的性质所决定,大小远近这些具有量的差别的东西对它来说已经完全失去了意义,因而它本身就是没有极限的,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种无限,当然,这个无限绝非无限个有限的累加,它本身就是没有量的差别的,没有量的性质的,正如人的“心的空间”,“精神的空间”,“思想的空间”一样。因此,这个没有大小远近之分没有量的差别的“空间”的存在方式是不存在象“三维物质世界有限与无限的矛盾”这个问题的。 我们再用佛家的“色即是空”来看“三维物质世界有限与无限的矛盾”着个问题:由于我们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三维物质世界是虚幻不真实的,只是一个假象,这样就不存在上述的矛盾了,但是,三维物质世界这个假象后的本质又是什么?佛家又有这样一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不异”者,“同”也,因而三维物质世界这个假象背后的本质是“空”,即前述的没有大小远近之分,没有量的差别的“空间”。 综上所述,佛家把整个世界都当成“空”,即宇宙只有一个本体——“空”,这样便从逻辑上很好地解决了我们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三维物质世界有限与无限的矛盾问题,但是,逻辑归逻辑,我们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三维物质世界却明明百百的是坚实无比的,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变得虚幻不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