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的时候看一部电视剧《绝代双雄》,那时候啥都不懂,光觉得片尾曲?
很早的时候看一部剧《绝代双雄》,那时候啥都不懂,光觉得片尾曲好听!后来才知道是李后主的《破阵子》,其实对李煜我是没什么好感,他的职业是帝王而非词人,可惜却没什么职业道德,更没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但是这首《破阵子》我却是很喜欢,现在还会唱!前些日子看网上架空小说一代军师,里面也借用了,还拿这首词逼死了一位亡国之君!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这里请教一下,沈腰潘鬓消
既然楼主以调侃的口吻提出这个问题,那么我也诙谐的语言回答你。 李煜虽是一位亡国之君,但同时他也是我国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艺术家。假设他不是生在帝王之家,或许可以成为一代文豪。可惜国破家网,自己做了阶下囚。尽管如此,李煜创作的词,特别是亡国后的词作,直抒胸臆,感情真挚,境界开阔,语言直白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至今仍脍炙人口,成了名符其实的千古绝唱。王国维王大人就曾说过:“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沈腰潘鬓”现在作为一个成语,网上一查一堆。也没必要再解释了。我想说点新的。 按正常的解释,如楼上,都是解释成::(我)一旦已经成为了臣虏,(精神和肉体的)销磨使我(腰围像沈约一样)一天天瘦了,两鬓也(像潘岳一样)斑白了。按这样的解释,“沈腰潘鬓”成为了“销磨”的结果。事实上在成语解释里也是这个意思。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 李煜根据史书上的描述,原本就是个“神骨秀异,骈齿,一目为重瞳”的“清癯道士”(《湘山野録》、《??总龟》)。那么从形体上来讲,原本就符合沈约的那种变态美。再说,从历史推论,李煜成为阶下囚已是四十岁后了。亡国前早己奉宋正朔,改称国主,过着受掣于宋的日子。政治上的长期抑郁,恐怕李煜早在四十岁之前就已是满头“二毛”,还需在成了阶下囚后才“销磨”成“潘鬓”吗? 因此,问题来了,,“沈腰”一词既是形体美的代名词,是一种时尚。它就不可能是李煜成为阶下囚后受到“销磨”的结果。那样的话,岂不是“销磨”得越来越美了?从这方面看,这不符合逻辑。 因此,我觉得, “沈腰潘鬓”应该是受“销磨”的对象,而不是“销磨”的结果。不知楼主以为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