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T
介绍T-34中型,它与虎式坦克相比有何优缺点?
T-34中型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和生产数量最多的坦克(其数量仅次于美国“谢尔曼”坦克),也是至今世界上服役时间最长的坦克。 苏德战争前夕,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研制一种新型坦克以对付德军可能发动的进攻。1939年12月,在对样车进行改进后正式命名为T-34中型坦克。 T-34坦克是哈尔科夫共产国际工厂著名设计师科什金的呕血杰作。T-34最先是БТ坦克发展计划的产物,最先的设计方案A-20型中型坦克于1937年11月完成设计。A-20坦克装备一门45mm火炮,最大特点是大倾角的防护装甲,但仍保留了БТ坦克的轮履结构。而后又在此基础上推出了改装76.2mm火炮的A-30型。科什金针对轮履方式所带来的生产复杂、不合实用的情况,彻底抛弃轮履方式,于1939年在哈尔科夫首先试制出A-32履带坦克,后改称T-32坦克。 T34中战车的发展是继承BT系列快速战车而来,当时重量为25.6吨,车体外壳皆以焊接式钢板构成,因此装甲厚度并非十分坚硬,但采用颇具革命性的“斜面式”战车设计,以其良好的倾斜角度祢补装甲厚度的不足,对日后各国战车发展影响甚巨,它内部装有一门76.2mm高速炮,日后凡装有此炮者均通称T34/76,再以炮管长度与炮塔形式之不同而有所区别,而机动性灵活与操控简易是T34优于它型战车的另一特性。但其车内空间配置欠佳,操作负担过于忙碌也是影响作战效率的的缺点之一。 随着战事的进行,德国业已推出了崭新的虎式与豹式重战车,从苏俄手中夺回技术上的优越地位,而在库斯尔克坦克大会战中俄军虽在以量胜质的状况下成功的阻截了德军的攻势,但业已察觉到T34/76已有改良的必要了! 防护力更强,且正面装甲厚达110mm的T34早在1942年便已发展成功,但是苏俄当时所注重的并不是防护力而是火力,特别是对一种由85厘米口径高射炮改良而来的战车炮颇为注意,这种火炮在试用于KV式战车系列上甚为成功,因而决定将原来的T34炮塔加大,并将85炮改装其内,著名的T34/85系列战车至此诞生,T34/85战车的炮塔加大的结果使原先的乘员编制由四人增加为五人,车长与炮手的职责也分开而大为改善了战车的作战效率,炮塔前缘与两侧的装甲也都加厚至75mm,车身装甲维持在45mm左右,以便控制车重不越32吨的标准,算是保住了昔日T34战车优异的性能,并兼具着强大的火力,T34/85虽在防护力上仍不及德军的豹式战车,但籍其优异的机动力与数量上的优势,却也祢补了装甲较弱的缺点,而战后也持续生产至1964年为止。 T-34坦克从1940-1945年一共生产了53000辆。它在苏联坦克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连德军将领也不得不承认T-34坦克的性能大大优于当时德军的任何一种坦克。二战后,T-34还参加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和安哥拉战争。 T-34/76A坦克于1940年完成115辆,并将一部分派往芬兰实战试验,但未能来得及参加战斗。至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共完成T-34坦克1225辆,大大超过了同期Ⅳ号坦克的数量。至莫斯科会战前夕,已有1853辆T-34交付部队使用。 T-34/76型坦克主要有A、B、C三种型号,是苏德战争期间产量最大的坦克类型。从1943年秋天开始,针对德国已经出现豹式和虎式坦克,T-34安装85mm火炮,定名T-34/85型坦克。同年12月15日获准投入大批量生产,当年生产283辆,次年即猛增至11000辆,取代T-34/76成为战争后期苏军机械化部队的主要装备。各型T-34在战时生产超过50000辆,远远超过所有德国坦克的总和,称为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的保证。 T-34/76于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罗斯格罗德诺首次参战,在此后一系列战斗中德军竟找不到可以与之抗衡的坦克,导致了德军大量坦克的过时,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以应付局面,这就是“T-34危机”。作为应对措施,德国Ⅲ号改装长身管50mm火炮,Ⅳ号坦克则改装长身管的75mm火炮,同时都大大加强装甲,勉强可以对抗T-34/76。同时又开始研制Ⅴ号“黑豹”式和Ⅵ号“虎”式,其中“黑豹”坦克明显效仿T-34的设计思想,以至于早期原型车简直同T-34/76一个模子。 不过包括T-34/76在内的各型苏联坦克也存在明显缺陷,主要是没有全部配备车际无线电联络设备,一般是几辆T-34中只有一辆指挥坦克拥有无线电设备,坦克之间联络还依靠旗语。同德国主战的各型坦克(Ⅲ、Ⅳ、Ⅴ、Ⅵ)基本都配备无线电相比,协同作战能力相差不少,所以当编队行进作战时难以充分发挥坦克的优异性能,特别是遭遇突发情况时应变能力差。所以由一辆性能不怎么样的Ⅲ号坦克,击毁多辆T-34的战例屡见不鲜。后期随着T-34/85坦克无线设备的改善(同时增加一名无线电通讯员),这个弱点才逐步改观。 T-34/76A 1940 T-34/76A型,是各型T-34坦克的原型,科什金的惊世之作,是苏德战争初期制造“T-34危机”的主要功臣。T-34/76A在坦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现代坦克的设计思想打下了基础。 基本数据 生产数量 不详 长度/宽度 5.92m/3.00m 高度 2.45m 重量 26.3吨 乘员数 4人 发动机 V-2-34型 500马力 最高行进速度 公路54km/h,越野40km/h 最大行程 公路302km(451km),越野209km(386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130,越野170 燃料载量 409升 150升附加油箱 爬坡性能 35° 涉水深度 1.11m 越障高度 0.73m 越壕宽度 3m 主要武器 L11(Model 39) 76.2mm坦克炮,30.5倍口径,备弹77发,仰角-4°~ 29° 辅助武器 2 X 7.62mm DT机枪,备弹2898-4725发 与同时期的经典之作——德国“虎”式重型坦克相比,火力与装甲防护性能T-34无法与之媲美,但是后期的改进型将主炮的穿甲能力大大加强,并加厚了炮塔等重要部位的装甲。但是,且不说改进后的T-34,即使是原形车,它所具有的超强机动性能与大范围作战半径以及耐用的特性就让横行一时的“虎”式黯然失色,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英勇的苏军战士巧妙的利用T-34的机动性,靠近笨拙的“虎”式坦克,在非常近的距离开炮,使“虎”式厚重的装甲也无法抵挡,再借助后期KV重型坦克的122毫米大口径主炮和厚实装甲,成功地消灭了大规模的德军坦克。 在此后的战役中,T-34的优良性能最终帮助红军战士将锤子镰刀旗插上了柏林的议会大楼,为全人类的反法西斯战斗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