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六祖坛经》中的问题末学日读坛经,在定慧品中,有一段云“若前
末学日读坛经,在定慧品中,有一段云“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就是说如果总是思量过去的心念、现在的心念、未来的心念,念念不断、缠绕不绝,就叫做自我系缚。后面又有一段云“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意思是说假如只是百物不思,断尽念头,一念断绝就死,别处去受生,这是莫大的错误。 末学愚迷,想了不行,不想亦不可,不是矛盾吗?请大德善知识示解!
我觉得不能这样抛开上下文单提出两句话来分析。因为禅宗用语不是像玄奘法师的系统那样特别规范。 定慧品中那一段的上下文是: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 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 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 此是以无住为本”。 您请注意了,这里所说的“念念相续不断”的“念”是指什么?是“思前境、别冤亲、执好丑”的念。如果念念执著前境,即是分别执著,当然是系缚~于十二因缘中属于爱缘取,增益无明,也是招致苦果之因。 后面那段的上下文是: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 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 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您请注意了,这里所说“念尽除却”的“念”是指什么?是“离诸境、心不染”的无念之念。如果念念无住、念念离境,即是念念分明、念念觉~不就是佛教最原始、最根本的修学法门“四念处”的“念”吗?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说吧。比如你修数息观时,如果当下一入息尽,一出息起时,你如果还想着刹那之前的那一入息,甚至在刹那之间联想了、走神了,那你就是“思前境甚至于前境起想念”。如果你了了分别当下入息尽,出息起,了了分别当下入息、出息长短,这个“觉照”刹那不失,也不是造作而来~因为无可造作,一切自自然然,只是如是而知;这个就是“四念处”的“念”,而不是“想念”的“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