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题:市场经济对教师道德的影响?试从市场经济对教师道德的双重
试从市场经济对教师道德的双重影响,结合当前师德实际,论学习教师对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以供求关系为基础,教师作为市场经济中存在的一种行业不是说不应该盈利,而是应该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以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需求而盈利。现在决不是说学生没有学习的需求,而是在以劳动时间为基础的劳动价值论曲解了供给与需求间的关系,在不会“传道”只有“授业”的机制及应试选拔机制的双重掩护下,供给方占有主导地位,需求方被动接受,“有知无识”的教育在以竞争选拔的应试机制淘汰之后难以应对社会实践的需要,造成企业与学生双方的迷惑……   问题不仅限于上学贵,也在“投入的”回报难。“不以损人而利己”不仅是为师者的道德,而是作为社会中任意一普通人的道德。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见“道”而“得”是为“道德”,引导人的“道德”主动符合自然及其规律避免行偏作差则是文化、教育、政治、管理的作用。然“师道”已偏之後还谈什么“师德”,所余仅是否还符合普通人的“道德”而已……   “义务教育”在于提高国民基本素质,不仅限于个人受益,也包括社会、国家受益,由国家投入可示作社会安定团结之成本。“职能教育”包括职高、技校、大学等在于后学能够学有所用、学有所成,融入“市场经济”体制未尝不可。“道德”、“师德”不过是作为社会人、作为师者基本的素质要求而已,而无识、无术、无能的的职业能力甚至可以不考虑收入有多高而考虑学生真正得到什么。当这个问题成为普遍性的时候,需要考虑不是任一名师者的个人“道德”,而是教育体制所遵循的理论依据是否有欠缺的地方……   教师是个崇高的职业,教师本人也是社会人可以有生活质量,“计划”受益于国家与“市场”受益于人民完全可以权衡使用,但不是因为是“教师”所以可以从学生身上获得经济来源或得到国家工资待遇,而是因为肩负“教、育”后学的职能所以可以从学生身上获得经济来源或得到国家工资待遇,本末倒置后因果关系已失去还谈什么“正果”,不仅没有起到师者应尽的责任反而制造偏差误国误民,靠“严令”或“保证”得到经济来源不觉得惭愧吗?   这个问题的原因与解决不在教师层次,而是理论基础与依据的理论学者的任务,否则又变成所谓“矛盾、联系、运动”的看问题,公有公理婆有婆理,看似有理其实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