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佛教成性存存,如如不动和如来有何异同?
成性存存,如如不动 和 如来 有何异同?
成性存存和如如不动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这是孔子最精彩的一句话,在人生中不仅仅是《易经》,也与修道有关。这八个字没有办法解释。所以我过去曾经答允商务印书馆,把《易经》翻译成白话,最后想想没有办法,只好放弃,投降了。讲《易经》只有用古文的解释,否则没有办法,因诠白话解释没有办法传神达义。像你们学佛讲“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绝对空吗?不是空爻是有吗?也不是有。孔子用“成性存存”四个字,便统统讲完了。可见孔子是得道了。“成性存存”,真到了了解《易经》那个道统,宇宙万有那个道体的境界,它永远是不生不死的。“存存”,就是这个样子。只有佛家“如来”两字翻译得最好,佛家翻译“如来”是道,“如来”代表了佛家,也代表了道。什么叫“如来”?就是“如如不动”。什么叫“成性存存”呢?就是“如如不动”。佛家讲“如如不动”,并没有说不动啊!只是好像不动。你听听看!好像不动,你说它动不动呢?不能说它是动,也不能说它是不动,所以叫“如如不动”,这个样子就叫“如来”。 孔子当年早就在《易经》中提出“成性存存”的境界。这个“道”,我们不要再解释了,孔子已经说得很明白,就像“义”者宜也,相宜的宜,要恰到好处,太过了是不对的。所以在佛学的心经里说“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宜也,也就是中道;“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是“道义之门”,就可以完成道,达到“明心见性”“如如不动”的境界了。 如来(梵语:Tathāgata),音译为多陀阿伽陀,佛的十大称号之一。 tatha 意思是“如”,agata 意思是“来”,如来,“就像来了一样”,更进一步讲,“就在这儿”,所以在这里“来”与“未来”是完全一样的,任何有意或无意的区分都是错误的、徒劳的。“如来”一词实在是指佛无处不在的真如法性,亦即法身佛或说佛的法身。“如来”二字的意思极其美妙,构词巧夺天工,中文的译名也形像传神,惟妙惟肖,只此二字已演绎了一大藏教,或说揭示了宇宙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