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二战英国的林仙级巡洋舰希望有图片和详细资料
希望有和详细资料
林仙级可以看作是利安德级及其改进型的缩小版,全长154.22米,两柱间长146.3米,宽15.54米,吃水5.03米。4舰排水量略有差别,"阿瑞托莎"号和"加拉蒂亚"号标准排水量5220吨(此处吨为英吨,合1016千克,下同),满载排水量6665吨,而"佩内洛珀"号和"阿罗拉"号标准排水量5270吨,满载排水量6715吨。   和利安德级一样,林仙级仍然采用了长首楼船型,但是首楼的长度比例略有缩短,上层建筑上则更接近利安德级改进型悉尼级。两座烟囱分得很开,而不是象利安德级那样合并为一个大型烟囱,这是由于在动力舱配置上,采用了和悉尼级类似的锅炉舱与轮机舱交错配置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这样配置可以提高动力系统的抗损性。除最后建造的"阿罗拉"号外,该级其他3艘舰的两座烟囱之间安装有一台飞机弹射器及配套的起重机等设备,可以搭载一架鱼鹰式水上飞机,用于侦察和校射。由于该舰没有配备机库,所以水上飞机只能露天搭载在弹射器上,这很不利于飞机的保养和维护。最初的设计中,后甲板室上方还准备存放一架备用的水上飞机,但是在"林仙"号上的实验表明,这样存放会影响到周围101.6毫米炮的使用,所以只好不了了之。鱼鹰式水上飞机在1937年被长尾鲛式(Sea Fox)水上飞机所取代。实际上,在长度不大的林仙级上安装水上飞机弹射器,本身就相当局促和危险,同时由于露天存放,保养和运用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所以二战爆发之后,出于实战的需要,3舰的弹射器均被拆除。桅杆方面,由于竣工时对桅杆承重要求不高,所以林仙级各舰前后桅均采用简单的两截式单柱桅。   林仙级的防护基本上继承了利安德级的配置方式,其主装甲带只用来掩护机舱和锅炉舱,而弹药库则由专门的装甲盒进行防护。这也是当时英国巡洋舰常用的防护方式,这种方式对于减轻防护重量有一定的好处。由于排水量较小,林仙级的防护相比利安德级也略有减少,其机舱部位装甲带厚度为57毫米,比利安德级的76毫米装甲带减少了四分之一,相应部位甲板装甲厚度为25.4毫米,与利安德级相同。弹药库部位侧面装甲厚度为76毫米,顶部50.8毫米,相比利安德级在侧面减少了12.7毫米。   动力系统方面,林仙级安装了4台海军部型三鼓细管水管锅炉,比利安德级减少了2台,两座锅炉舱各安装2台。主机仍然是4台帕森斯齿轮减速蒸汽轮机组,分别安装在前后两个主机舱内。由于锅炉减少,主机总功率降低到64000轴马力,比利安德级减少了8000轴马力,不过由于排水量和尺寸也同样减少,所以航速仍然能够达到32.25节。林仙级载油1250-1325吨(后改为1115~1150吨),续航力为13节时5300海里。 ◆武备   林仙级装备3座双联装152毫米50倍径主炮,为MkXXⅢ型。该炮重7017千克,全长7869毫米(51.63倍径),身管长7620毫米(50倍径),膛线长度6486.1毫米,药室长度为1041.4毫米,容积28.7升,炮闩为断纹螺式炮闩。采用套筒层紧身管,套筒延伸到距离炮口2921毫米处,向后则一直伸入炮尾箍。炮弹采用分装式,单药包,发射药采用13.6千克SC150型,后来更换了比较钝感的NQFP128型,药量增加到14.5千克,弹丸重50.8千克。工作膛压3230千克/平方厘米,炮口初速841米/秒,最大射程45度时为23300米。身管寿命强装药时为1100发,正常装药时为2200发。MkXXⅢ是自利安德级之后,英国轻巡洋舰配备的标准火炮,也是英国海军最后一型轻巡洋舰主炮,共生产了469门。   在林仙级上,6门主炮被安装在了3座与利安德级和珀斯级相同的Mk XⅪ型双联炮塔上,该炮塔旋转部分重量约96.5吨,炮座直径5.33米,滚道直径4.19米,火炮后座行程42厘米。炮塔使用65马力电机通过液压系统驱动,旋转角速度每秒10度,俯仰角速度每秒5~7度,俯仰角为+60度--5度。该炮采用机械辅助手工装填,装填角为+12.5度--5度,完成一个射击周期需时7.5-10秒(即射速6-8发/分)。Mk XXⅢ在二战新型轻巡洋舰主炮中性能属于中规中距者,其初速高于美国47倍径的Mk 16,但是弹重却较轻(Mk 16初速762米/秒,弹重59千克),比德国轻巡洋舰装备的55倍径(德国算法,按英国算法应为52.4倍径)的SKC28(弹重45.3千克,初速875米/秒)和后期驱逐舰装备的48倍径(同为德国算法,按英国算法为45.7倍径)KC36(弹重40千克,初速875米/秒)在初速上略有不及,但是弹重却高出不少。与当时日本轻巡洋舰普遍装备的140毫米50倍径3年式(弹重38千克,初速850米/秒)相比,则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但是最上级进行重巡洋舰改装前装备的60倍径的155毫米3年式主炮(弹重55.87千克,初速920米/秒)在膛压方面比Mk XXⅢ稍高,不过3年式凭借身管长度的巨大优势,无论弹重还是初速都超过了Mk XXⅢ。   林仙级副炮最初采用了4门单装Mk V型45倍径101.6毫米副炮,该炮最早用于1914年竣工的老林仙级巡洋舰的副炮组,其全长4770毫米,身管长4572毫米,重2206千克,膛线长3803毫米。采用高平两用炮架的Mk V采用整装弹,弹丸重14.06千克,药室长度为685毫米,容积7.325升,发射药为2.757千克SC061型或3.317千克NF/S116-036型。膛压为每平方厘米2910千克,初速每秒728米,最大射程为仰角44度时15020米,射高为80度时9450米,身管寿命为850发,采用NF/S发射药则增加到3200发;而采用平射炮架的Mk V也可以使用分装弹,其药室长711毫米,容积7.604升,配备3.59千克SCl03型或4.252千克NF/S164-048型发射药,射程为30度仰角时12660米,全装药发射身管寿命600发(使用NF/S为2400发)。Mk V型应用十分广泛,时间也相当长,直到二战时期仍然被大量使用在老式舰艇和部分轻型舰艇上。但是它们在林仙级上安装的时间并不长,由于设计更改,Mk V实际上只安装在"林仙"号和"加拉蒂亚"号上,而在"佩内洛珀"号和"阿罗拉"号上则安装了采用Mk XⅨ型双联炮架的Mk XⅥ型101.6毫米炮。Mk XⅥ和Mk V一样为45倍径,火炮全长4770毫米,重2042千克,膛线长3798毫米,Mk XⅥ完全采用整装弹,弹丸重15.88千克,药室长661毫米,容积8.387升,发射药为4.093千克SCl03型或4.763千克NF/S164/048型,膛压3230千克/平方厘米,初速811米/秒,最大射程为仰角45度时18150米,射高为80度时11890米,全装药发射身管寿命为600发(使用NF/S为800发),Mk XⅨ型双联炮架俯仰角为+80度到-10度,后座距离38厘米,单管射速每分钟12发,连火炮在内全重为14-15.5吨。Mk XⅥ也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火炮,Mk XⅥ及其改进型Mk XⅥ共生产了2555门,而其轻量化改型Mk XⅪ则生产了238门,从林仙级开始,Mk  X Ⅵ及其改进型被广泛安装在皇家海军各型新型战舰上,并被用于改装一些老式战舰,"林仙"号后来也改装了使用Mk XⅨ双联炮架的Mk XⅥ型101.6毫米炮。   林仙级的近程防空火力,最初只有两挺4联装12.7毫米机枪,这点火力是不足以应付日益强大的空中压力的,所以二战爆发之后,林仙级4舰先后加装了防空火箭,40毫米"砰砰"炮和20毫米机关炮,以加强防空火力。鱼雷方面,林仙级在2号烟囱两侧各安装了一座3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改装   第二次大战爆发前,林仙级并没有接受太多的改装,只有"加拉蒂亚"号用双联Mk XⅥ副炮替换了原来的单管Mk V,但是二战爆发后,林仙级防空火力不足的缺点暴露无疑,很快,4舰都接受了相应的改装。"林仙"号在1941年4月拆除了弹射器,加装了2座4联装40毫米"砰砰"炮和286型小型通用警戒雷达(该雷达是由早期机载雷达改进而来的小型舰用雷达,可以兼顾对海对空搜索,但性能不佳),同年晚些时候,又加装了2座防空火箭和4门20毫米机关炮。1942年春,单管Mk V被双联的Mk XⅥ 取代,这是林仙级中最后一艘换装Mk XⅥ的,另外2座4联装12.7毫米高射机枪也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4门20毫米机关炮,这使得"林仙"号的20毫米机关炮增加到8门,性能不佳的286雷达被更加专业的新型273型对空搜索雷达、281型对海搜索雷达、282/284型火控雷达所取代。1942年10月,"林仙"号又安装了3门20毫米机关炮,次年3月到11月在美国修理期间,40毫米"砰砰"炮被4联装40毫米"博福斯"高炮所取代,部分单管20毫米机关炮被拆除,替换为4座双联20毫米机关炮,雷达也进行了改造,到1944年4月,"林仙"号的轻型防空炮共有4座双联装和3门单管20毫米机关炮。   "加拉蒂亚"号在战前就改装了双联装Mk XⅥ副炮,1940年10月到1941年1月,"加拉蒂亚"号加装了2座4联装40毫米"砰砰"炮和8门单管20毫米机关炮,并且安装了279型对空警戒雷达。此后直到战沉,"加拉蒂亚"号再未进行改装。   "佩内洛珀"号在1940年8月到1941年7月间拆除了弹射器,并先后加装了2座4联装40毫米"砰砰"炮和4门单管20毫米机关炮,1942年夏天,又增加了4门单管20毫米机关炮,在此期间"佩内洛珀"号同样安装了雷达,但具体型号不详。   "阿罗拉"号在1940年夏加装了"砰砰"炮和防空火箭,1941年4月安装了290型通用搜索雷达和284型火控雷达,同年8月,又加装了6门单管20毫米机关炮和2座4联装12.7毫米高射机枪。   由于雷达的增加,早期的两截式单柱桅已经显得强度不足。在加装雷达后,林仙级各舰先后改装了简单的三柱桅,以加强桅杆强度以安装日益增多的雷达天线。 ◆二战爆发之初,"阿罗拉"号被留在本土,并率先参战   在4艘林仙级巡洋舰中,除"阿罗拉"号之外,其余3艘都在建成服役后被派往地中海舰队。其中,"林仙"号和"佩内洛珀"号加入了巡洋舰第3分舰队,而"加拉蒂亚"号则成为了地中海舰队驱逐舰支队旗舰。4号舰"阿罗拉"号则被留在本土,担任本土舰队驱逐舰支队的旗舰。   林仙级中,最先参战的还是留在本土舰队的"阿罗拉"号,二战爆发之初该舰就参加了北海上的护航行动。由于意大利尚未参战,所以皇家海军开始从相对平静的地中海舰队抽调战舰支援本土舰队。"加拉蒂亚"号在开战后不久即被调回本土舰队,隶属巡洋舰第3分舰队的"林仙"号和"佩内洛珀"号随后也调回本土。   1940年初,4艘林仙级首次聚首,共同组成了巡洋舰第2分舰队,并一道参加了挪威战役。其中,"佩内洛珀"号在4月11日搁浅并受到严重损伤,一直修理到次年7月。5月8日,"林仙"号奉命南调,支援加莱守军,随后又受命掩护从法国的撤退行动。6月28日,加入驻扎在直布罗陀的H舰队,并参加了对米尔克斯比尔法国舰队的炮击行动。 ◆1941年5月,"阿罗拉"号参加了围捕"俾斯麦"号的行动   1941年5~6月,"林仙"号、"加拉蒂亚"号、"阿罗拉"号3舰均参加了围捕"俾斯麦"号的行动。"林仙"号被派往冰岛海域警戒,而"阿罗拉"号则配合"肯尼亚"号捕获了一艘德国补给船。   围歼"俾斯麦"号的行动结束之后,林仙级4舰则再次分道扬镳。7月,"林仙"号返回地中海,参加了对马耳他护航队的护航行动,年底又被召回本土舰队,参加对挪威洛弗敦群岛的行动。战斗中"林仙"号被近失弹击伤,直到次年4月都呆在查塔姆修理并接受改装,6月才返回地中海,加入巡洋舰第15分舰队。"阿罗拉"号则在7—8月间加入本土舰队下属K舰队,参加了熊岛和斯匹茨卑尔根群岛的行动,随即又和"尼日利亚"号一同在挪威北部水域截击德国运输船队,击沉了运输船"牛虻"号(Bremse)。 ◆1941年9月,"阿罗拉"号赴地中海担任新的K舰队旗舰,屡建战功   1941年9月,"阿罗拉"号启程赴地中海,担任新的K舰队旗舰。10月21日,"阿罗拉"号率领修竣不久的"佩内洛珀"号进驻马耳他,正式宣告K舰队成立。K舰队成立后即活跃在轴心国的地中海运输线上,沉重打击了轴心国对北非的运补行动。   11月8日,英国侦察机发现一支意大利运输船队正在驶向北非。为了避免白天敌机的轰炸,"阿罗拉"号和"佩内洛珀"号在黄昏时分与两艘巡洋舰出击。9日零时39分,利用雷达的优势发现了这支大型意大利护航队。零时57分,在担负远程支援的意大利重巡洋舰能够发挥火力之前,K舰队开火,经过大约一小时的炮击,击沉了护航队中全部7艘运输船,并将担任直接护航的6艘意大利驱逐舰击沉1艘,击伤2艘。   11月23日23时30分,"阿罗拉"号再次率K舰队离港出击。24日下午发现了一支在飞机掩护下大胆南进的德国运输船队。德机拼命俯冲攻击,但由于K舰队的101.6毫米高平两用炮火力凶猛,德机未能得手,而K舰队的152毫米主炮却大显威风,击沉了两艘德国运输船。   但是好景不长,厄运很快降临到林仙级的头上。12月15日,K舰队协同驻扎亚历山大港的B舰队截击意大利护航队未果,返航途中,7月经红海抵达亚历山大港,11月开始配属K舰队作战的"加拉蒂亚"号在亚历山大港外海被德国U557号潜艇击沉。祸不单行,12月19日1时,K舰队在搜索轴心国护航队时误入雷区,"海王星"号巡洋舰和"坎大哈"号驱逐舰触雷沉没,"阿罗拉"号和"佩内洛珀"号也相继触雷。"阿罗拉"号舰首下沉并左倾达11度,舰体也严重扭曲,前主炮运弹机损坏,好在锅炉和机舱完好,经紧急抢修,仍可以10节航速返回马耳他进行临时维修。 ◆1942年11月,"阿罗拉"号参加了"火炬"行动,在奥兰外海打得得心应手   "阿罗拉"号在1942年3月29日离开马耳他,冲破轴心国的重重截击前往利物浦进行大修,6月底该舰完成修理重返地中海,加入了直布罗陀的H舰队。而同时受伤的"佩内洛珀"号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它触雷后损伤情况比"阿罗拉"号略轻,但是在马耳他进行临时维修期间,又遭到了轴心国的空袭。"佩内洛珀"号尽管没有被直接命中,但是近失弹也造成了广泛的损伤,直到1942年4月8日,它才离开马耳他。由于英国本土维修能力不足,"佩内洛珀"号横渡大西洋,前往美国纽约海军工厂进行大修。   1942年11月,"阿罗拉"号参加了登陆北非的"火炬"行动,在中路特混舰队编成内,对登陆奥兰一线的盟军进行支援。11月8日,"阿罗拉"号与维希法国驱逐舰"狂风"号和"野蛮"号交火,击沉了"狂风"号并摧毁了"野蛮"号,迫使后者冲滩自救。次日,它又和敢于出海挑战盟军的维希法国"食雀鹰"号(Epervier)驱逐舰交战,使其重蹈了"野蛮"号的覆辙。   正当"阿罗拉"号在奥兰外海打得得心应手之时,它在西地中海驻防的姊妹舰"林仙"号却显得时运不济。"林仙"号是在1942年6月回到地中海加入驻亚历山大港的第15巡洋舰分舰队的。11月17日,"林仙"号参加了由亚历山大港向马耳他运输补给品的"石器时代"行动,次日护航队在利比亚外海遭到意大利鱼雷机的攻击。"林仙"号被命中一雷,舰体严重受损,人员伤亡惨重,不得不由驱逐舰拖航返回亚历山大港。在进行了临时维修之后,"林仙"号在1943年2月7日离开亚历山大港,前往美国查尔斯顿进行大修和改装。 ◆北非战役结束后,"阿罗拉"号参加了登陆西西里和萨勒诺的行动,1943年10月30日遭德机空袭被炸伤   "火炬"行动之后,"阿罗拉"号加入了Q舰队,以波尼为基地,截击往来于特拉帕尼和突尼斯之间的轴心国运输船。北非战役结束后,"阿罗拉"号和刚刚返回地中海不久的"佩内洛珀"号一同加入了巡洋舰第15分舰队,参加了登陆西西里和萨勒诺的行动。1943年10月,两舰随巡洋舰第15分舰队进入爱琴海,以阻止德国占领爱琴海上的岛屿。10月4日,"佩内洛珀"号协同"天狼星"号轻巡洋舰和驱逐舰分队歼灭了一支前往勒罗斯岛的德国运输船队。10月30日,"阿罗拉"号遭到德机空袭被炸伤,被拖回塔兰托港维修。而"佩内洛珀"号则在年底被调往比斯开湾,协助捕捉偷越封锁的轴心国船只。   1944年1月,"佩内洛珀"号又被调回地中海参加安其奥登陆。2月18日,"佩内洛珀"号在从滩头返回那不勒斯途中,被德国潜艇U410号击沉。"林仙"号在1944年1月完成了修理和改装,但是直到6月初,才完全恢复了战斗力。随即"林仙"号参加了诺曼底登陆行动,在D舰队编成内参加了对"剑"滩的火力支援。而"阿罗拉"号则在1944年4月修竣,并在8月参加了法国南部的登陆行动。   第二次大战结束之后,林仙级幸存的"林仙"号和"阿罗拉"号被认为舰体太小,不值得接受进一步的现代化改装。"林仙"号在担任了4年的试验舰之后,在1949年被出售给拆船厂,并在1950年5月9日被拆毁。"阿罗拉"号则在1948年交予中国,被蒋介石亲自圈定为"重庆"号作为新舰名,开始了一段新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