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什么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什么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争霸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地步的必然结果。 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酝酿过 程。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在英、 法、 美绥靖纵容 下,推行侵略扩张政策,首先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发动局部战争,最后挑起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于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崛起和扩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孕育新的国际冲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美、意、日等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按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调整相互关系,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个体系建立在掠夺战败国、反对苏维埃俄国、损害中国主权、扼杀民族解放以及战胜国之间尔虞我诈的基础上,不仅没有缓和反而更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以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它的制裁和限制,力图废除和约并实现重新武装,伺机重返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的舞台。意大利则嫌分赃太少,对未能得到英、法、俄曾答应给予的领土耿耿于怀。日本独霸中国和在亚太地区的扩张趋势,加剧了同中、英、美的矛盾。   世界经济危机导致战争因素增长 20世纪20年代是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德国在美英垄断资本扶持下迅速恢复国家实力,重返帝国主义列强争霸行列;日本经济虽有发展,但对外贸易却低于世界平均增长率,为扭转局面,加紧向中国扩张;意大利国力有限,企图以炫耀武力确保其地中海霸权。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各国遭受猛烈冲击,生产下降,企业破产,失业激增。为摆脱危机,帝国主义各国展开关税战和贸易战,彼此矛盾激化。在这场较量中,美、英、法占有优势,德、日、意因经济力量薄弱处于不利地位,于是走上扩军备战、以武力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道路。   德、日、意法西斯国家成为新的战争策源地意大利法西斯党1922年10月上台后, 为建立横跨地中海、红海和巴尔干地区的“大意大利帝国”,疯狂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于1931年征服利比亚,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伙同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德国纳粹党1933年1月上台后即制定扩张计划,企图首先在中欧建立“大德意志”,继而击败法苏,夺取欧陆霸权,最后向海外发展,战胜英美,称霸全球。为冲破凡尔赛体系,德国于同年10月退出日内瓦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5年撕毁《凡尔赛和约》有关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增加军费,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公开扩军;1936年3月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派兵占领莱茵兰非军事区;同年10月与意大利签订《德意轴心协定》,结成柏林-罗马轴心。德、意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1927年6~7月,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确定先夺“满蒙”,后取中国,进而征服亚洲、称霸世界的总方针。1931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1933年3月退出国际联盟。1936年3月标志日本法西斯政权确立的广田弘毅内阁上台后,于8月在五相会议上确立保证其东亚大陆地位以及向南洋扩张的战略目标,把中、苏、美、英等列为假想敌国。日本成为远东战争策源地。1936年11月25日,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该协定,法西斯侵略集团初步形成。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签订同盟条约,正式结成军事同盟(见《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20世纪30年代德、日、意先后发动的局部战争,是它们走向世界大战的重要步骤。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地区。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1933年1月入侵华北,至1935年底控制河北、热河、察哈尔、绥远等地区。中国人民举起反法西斯战争义旗,先后在东北各省、上海、长城各口、察哈尔和绥远等地奋起抵抗。由于美、英、法等国姑息纵容、 中国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和日本法西斯化,日本终于在1937年7月7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2月13日占领中国首都南京,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举国一致进行抗日战争, 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当时,中国国民党政府拥有武装力量202.9万人,执行持久消耗战略,主张以空间换时间,等待国际形势变化,求得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拥有武装力量5.6万人,执行全民族全面抗战路线和积极防御的持久战战略。中国军民在淞沪、太原、徐州和武汉等战役以及敌后游击战争中,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迫使其停止战略进攻。1938年10月,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至1939年9月,中国战场牵制侵华日军总兵力达32个师、16个独立混成旅、3个骑兵旅,包括海军在内共100余万人,鼓舞和支援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5年10月,意大利出兵入侵埃塞俄比亚(阿比西尼亚),遭顽强抵抗。1936年3月,意军发动新攻势,于5月5日攻陷埃首都亚的斯亚贝巴。9日,B.墨索里尼宣布将埃并入意大利。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反抗意大利侵略者(见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 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内战爆发。德意为控制西班牙,分别出动军队参战。国际进步力量组成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英法等国宣布中立,纵容德意法西斯侵略,并于1939年2月在西班牙共和国失利情况下,先后承认F.佛朗哥叛乱政权。同年3月共和国政府被推翻后,佛朗哥政府于4月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   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1937年11月,A.希特勒在德国军政首脑秘密会议上提出夺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强调首先吞并捷克和奥地利,建立“大德意志”,为夺取欧陆霸权打下基础。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容忍德国变更欧洲秩序。1938年3月12日,德国入侵奥地利,接着利用捷克苏台德区“自治”问题制造“五月危机”;9月26日再次进行战争威胁,要求吞并更多领土。在其压力下,英法政府决定牺牲捷克以换取和平,于29日签订肢解捷克的《慕尼黑协定》。10月1日,德国占领苏台德区,次年3月15日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慕尼黑协定》助长了德国的侵略气焰。   日本对苏联进行战争挑衅 日本为加紧与德意的军事勾结、迎合英法等国反苏倾向并迫使中国妥协投降,于1938年7~8月在中苏边境挑起张鼓峰事件,1939年5~8月又在今中蒙边境挑起诺门坎事件,均遭惨败。   法西斯国家的军事理论与大战准备 总体战理论是法西斯国家军事战略的基础。德国军事理论强调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完成对国家的改造,加强军事法西斯专政;要求不惜使用任何武器和手段,消灭敌方的军队和平民;主张通过闪击战取得战争胜利,在主要方向上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实施高速度大纵深的密集突击。意大利除仿效德国闪击战理论外,特别强调确立制空权和使用轰炸航空兵突击敌要害目标。日本效法德国的军事理论,强调建立总体战体制;先发制人,攻势作战;做好同多国作战的准备;力争速战速决,但准备持久作战。为适应战争需要,法西斯国家加速发展其军事经济和武装力量。1933~1939年,德国军费总开支900多亿马克,至1939年9月拥有武装力量460万人、坦克3100余辆、火炮2.6万门、作战飞机4000余架、 主要作战舰艇100余艘。1939年,日本军费开支64.68亿日元,占国家预算73.4%、国民收入25.5%,至1939年拥有武装力量130万人、坦克2000余辆、作战飞机2400余架、主要作战舰艇200余艘。1938年,意大利军费开支7.46亿美元,占国民收入14.5%、政府开支1/3,至1939年夏拥有武装力量175.3万人、坦克360余辆、火炮1.2万余门、作战飞机2800余架、主要作战舰艇250余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慕尼黑会议后,德国加快侵略扩张步伐,企图首先确立对东欧和东南欧的统治,然后击败法国和苏联,把英国势力挤出欧洲大陆。1939年3月21日,德国向英法在东欧的盟国波兰提出最后通牒式的领土要求,遭波方拒绝。26日,波兰宣布局部动员。4月3日,希特勒下达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4月28日,德国宣布废除1934年《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和1935年《英德海军协定》。5月22日,《德意同盟条约》在柏林签订。次日,希特勒在德国军事首脑秘密会议上强调:一旦时机合适就进攻波兰,如遭英法干涉,战争主要针对英法。与此同时,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日本对苏联进行战争挑衅。世界局势急剧紧张,出现严重的战争危机。   欧洲大国围绕波兰危机展开紧张而复杂的斗争。波兰向英法求援,于4月6日同英缔结临时互助条约,5月19日同法签署军事协定。英法与德意的关系骤然紧张。4~8月,英、法、苏为缔结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在莫斯科举行谈判。同时,德英、德苏进行秘密谈判。希特勒企图利用德英密谈破坏英、法、苏谈判,同时对苏施加压力。为避免两线作战,德国决定缓和同苏联的关系。苏联考虑到英、法、苏谈判无进展,德国进攻波兰在即,与日本在诺门坎地区的武装冲突未见分晓,也决定与德国改善关系,暂时置身于战争之外,以争取时间加强战备。8月23日,苏德在莫斯科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些谈判和斗争以德国赢得避免两线作战的有利态势和英、法、苏未能实现联合而结束。由于英法妥协退让和美国奉行中立政策,英法与苏联之间缺乏信任,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失去最后机会。德国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于1939年9月1日进攻波兰。3日,英法等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