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黑洞、赫罗图和超新星的一些疑问第一个问题,是有关于超新星的。
第一个问题,是有关于超新星的。 我已经知道,超新星爆发是由于恒星的核心变成铁蒸汽,无法再提供聚变能源而导致大塌缩所致。于是我认为,在超新星爆发之前,这颗恒星一定是红巨星。 可是那颗很有名的超新星1987a爆发之后,在之前照片的相关位置上上,找到的却是一颗蓝巨星!难道我学到的知识有错误? 我随即查找相关资料,结果发现对于大质量恒星在演化后期,居然可以在赫罗图上左右!也就是说,会在红巨星和蓝巨星之间变化,一会红巨星,一会蓝巨星!看来我学习到的天文学知识还是不够全面。我只知道太阳这
不敢称高手,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 红巨星是恒星演化到晚期的一种状态,核心氢核聚变为氦核,反应停止,恒星塌缩,使得氦核外层氢满足条件继续核反应燃烧,外层物质在热辐射的作用下急剧膨胀,表面温度降低变为红色,称为红巨星,标志该恒星已经进入晚年。 蓝巨星则是大质量恒星处于青壮年(主序星)的一种状态,温度很高,同时体积巨大。这类恒星质量巨大但能量消耗更快而使得他们的寿命相对较短。 大质量恒星演化到红巨星阶段会因为多次停止核反应收缩,收缩使得中心温度压强增大再次发生氦—碳—氮—氧—硅—铁等核反应而出现反复膨胀收缩的现象,最终由超新星爆发壮烈走向死亡。但没听说过反复过程中会由红巨星变为蓝巨星。 超新星1987A爆发前是颗蓝超巨星,质量估计为18个太阳质量,它在主序阶段就是颗蓝巨星。在这之前,认为超新星爆发只可能出现在红巨星身上,事后,有关大质量恒星演化的模型可能要进行修正。 第二个问题: 黑洞是恒星演化的一种结局,是在自引力的作用下无限塌缩为一个奇点,在一定范围内(视界),引力场的作用使得光线都无法逃离,从而在外界看来漆黑一团。原恒星质量可能比黑洞质量更大,但因为有核聚变产生向外的辐射压与自引力相抗衡,才使得恒星像太阳这样保持很长时间稳定的发光发热(主序星阶段),而恒星之所以走向死亡也正是因为参加核反应的原料耗尽,失去向外的抗衡力向内塌缩,质量足够大则塌缩为黑洞。引力的大小除了质量还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原则上,如果可以把地球压缩成1厘米大小,产生的引力也能使表面的光线不能逃离而成为黑洞。 第一宇宙速度是绕地球表面飞行的速度,逃离地球速度为第二宇宙速度,速度的大小与地球半径有关系,同样的质量,地球半径如果变小,第一第二宇宙速度都要变大。如果地球变为黑洞,1厘米以内的第二宇宙速度比光速大,光线出不来;但在1厘米以上,光照样可以逃离。黑洞坍缩在一个奇点上,没有大小,一般用光线能够逃离的最小区域(视界)来表示它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