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什么不敢当皇帝?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诸葛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近乎于妖的人物,他几乎天文无所不知,但又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他以一己这力抗魏联吴,鞠躬尽瘁直至星殒五丈原。 有时回头想想,他一个如此聪明绝伦的人物,在那军阀混战的三国时代,为什么就不想黄袍加身,而去扶那扶不起的刘阿斗呢?
古代知识分子之所以能的精神和风骨在起作用。 1)悲悯情怀:古代文人学至满腹经纶、通古达今,并学以致用。用在何处呢?匡复社稷,救民于水火,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助贤君明主完成一代伟业,而不会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 2)清高气节:无论那些名将良相归于思想家、政治家还是家,他们自己是有一个基准的,他们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君子,一个文人,一个有知识的品德高尚的人,这就是他们的心理定位。封建思想和儒家文化形成的士子固有的人文主义情怀无时无刻不充斥着他们的思想,影响着他们的准则。使他们的文化性超越了谋略性,气节压倒了野心,以致“不求闻达于诸侯”。 3)“忠”之思想:无论是忠君,忠国,忠民,这一思想在文人心中根深蒂固,所以韩信想不到“造反”,孔明思不及“称帝”,他们一经选择了“明主贤君”,就会倾自己毕生之力而佐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刘邦、朱元璋等市井之徒只能共患难不能共荣华,虽然只会哭哭啼啼的刘备堪称“古今第一庸才”,也丝毫没有动摇他们这一思想。 4)彻悟境界:读圣贤书,以史为鉴,不仅使他们有大才学,大志向,更有大彻大悟的资质和能力。他们见惯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透视了政权的纷争和杀戮,感叹于江山代谢,终归尘土,以致对帝王的宝座了无兴趣,所以有张良、刘伯温等功成之隐。诸葛亮在隐居时透漏的"自比管乐"而没有比作帝王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我以为,正因为他们甘居“臣”位,才更显其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