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急..谢先..
急..谢先..
你好! 《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它的核心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就在于它的生产力能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一些,更快一些。因此,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只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谓解放生产力,是指不仅要破除相对于旧社会那种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生产关系及其相应的上层建筑,建立起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而且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通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去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才能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奠定现实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一个重大的缺点就是,单纯从生产关系方面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片面强调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反作用功能,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大革命”,更走到了极端,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生活上始终未能摆脱贫困状态。1978年底,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小平同志冷静地分析了中国的现实,总结了经验,振聋发聩地向全党指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并率领全党果断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他在各种场合反复讲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并明确地把发展生产力规定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就从根本上进行了拨乱反正,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正确航向。 在国际共运史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都曾指出,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但并未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小平同志根据当今社会主义制度都产生于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这一历史现象和这些国家迫切需要首先摆脱贫困的客观要求,以及面临资本主义强劲挑战的严峻形势,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命题,这就从根本上回答了如何坚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这个重大课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只有创 造出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因此,一切真正关心社会主义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的同志,都应积极投入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洪流之中,努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他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中,第一次引入了生产力的范畴,明确地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与运动中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揭示了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这就纠正了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上的偏颇,剔除了过去附加于社会主义本质而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界定社会主义本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成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思想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在实践中能否实现,取决于对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及与之相适应的中心任务的确定。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之所以发展缓慢,不是在主观愿望上不想发展生产力,而是在面临错综复杂的多种矛盾的情况下,或对主要矛盾判断失误,或没有能够始终如一地抓住主要矛盾,以致在中心任务的确定上出现偏差,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鉴于这一沉痛教训,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这一思想为党的十三大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奠定了思想方法论的基础。对于这一关系全局、指导全局、决定全局的基本路线,小平同志去年初视察南方时反复强调“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因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经济是社会的基础,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才会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和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障。 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和一穷二白的社会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人口多、底子薄,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还居于后列,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人民所热切企盼的富裕愿望才能变为现实。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近几年已经出现经济起飞的态势。如果我们不能保证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快一些,综合国力更强一些,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更大一些,人民就会在比较中产 生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怀疑乃至信念的动摇。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经济没有搞好可以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是在矛盾十分尖锐,斗争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如果不加速发展生产力,国家老是贫穷,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得到坚持和发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键在“坚持”。如何“坚持”,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由于主要矛盾的内容不同,政治与经济的统一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夺取政权的革命时期,由于腐朽没落阶级保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生产关系,政治任务就是运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去解放生产力;建设时期,由于主要矛盾并不表现在阶级对抗方面,政治和经济就直接统一起来,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就成了政治的主要内容。粉碎“四人帮”之后,小平同志以其独有的理论勇气和实事求是精神,创造性地把经济建设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我们当前的最大政治”的论断,并反复强调,要坚决反对离开中国的实际空谈政治,空谈马克思主义的倾向,把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的最高原则。这就使党的政治路线,植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之上。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始终如一”,关键在于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多种矛盾交织的形势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由于国际国内敌对势力的影响,阶级斗争仍会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一些不可预料的偶发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如果我们对此缺乏清醒的认识,在各种偶发事件面前,就有可能改变对主要矛盾的认识,从而偏离以至背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50年代,就是因为国际国内发生了一系列较为激烈的政治风波,致使我们错误地估计了形势,改变了对主要矛盾的判断,丢掉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80年代末期,尽管国内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党中央没有受到干扰,一方面沉着果断地处理这些重大问题,另一方面冷静、正确地估量形势,继续坚定不移地强调坚持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强调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而且步子要迈得更大。小平同志在多种场合反复讲,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松。这一思想为我们处理主次矛盾,保持清醒头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原则。只有这样,在任何情况下,才能站稳脚根,顶住压力,实现我们既定的战略发展目标。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发展生产力,关键是要依靠科学技术。当今世界经济实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鉴于此,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他反复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尊重科学、充分重视知识分子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知识和人才是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是一切资本中最重要的资本,“人才难得”。能否有效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又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社会主义现代化,说到底要靠有社会主义觉悟,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有熟练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去建设。因此,从根本上说,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都取决于全民族素质尤其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主要靠教育。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的根本途径。各级领导必须克服短视行为,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尽快改变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状况。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决定了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尽管我们党的改革开放总政策的正确性,已经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实践所证明,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左”的思想及僵化的社会主义观点的影响,每当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之际,总有人对我们的工作提出种种忧虑甚至责难。为此,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 的生活水平。” 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对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生产力标准的肯定、完善和进一步发展。首先,它不仅充分肯定了生产力标准,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放在首位,而且还把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放到重要位置。当今世界,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把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作为检验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既反映了时代的内容,又使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了明确的方向。其次,小平同志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生产力标准的又一重要内容,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而且还体现了生产力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中国共产党人作为执政者在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方面的动机与效果统一的综合反映。实践表明,我们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就是因为它指出了一条强国之路,富民之道。十多年来人民所得到的实际利益大大超过以往的数十年。我们党历来把是否符合人民利益,是否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作为判断党的政策是否正确的标准。所以,小平同志强调“我相信,凡是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事情,不论前进道路上还有多少困难,一定会得到成功。”这样,“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把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人民群众观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为我们确立了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三个有利于”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转换脑筋的重要思想武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我们经常会受到来自“左”和右等各种思潮的干扰。“左”与右都是不利于发展生产力,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不符合人民利益的。因此,无论是警惕右还是防止“左”,我们都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思想武器,使其成为人们解放思想、转换脑筋的参照标准。只要我们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就能够把各项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与具体工作内容,以及实际效果有机地统一起来,就能够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