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和禅定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这涉及了反映佛教传承、发展过程中本质性的一些基本问题。 历来很多人认为禅就是定,禅定是一回事。但个人的看法是,实际上在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并中国化的这一千多年里,禅定这一概念有微妙的变化,因为没有从根源上搞明白,这就导致我国信众对佛教本质修行方法的迷失。这里,我想从迷失的现象入手,通过对比来阐述佛教禅定的内涵。 这种迷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把禅定等同于“止”(心一境性)。 实际上,禅定状态主要分为两种:止(奢摩他、或称“止禅”)和观(?巢崮恰⒒虺啤肮垤保U馐橇街纸厝徊煌淖刺际粲陟ā7鸾探馔押统鍪兰渲腔鄣幕竦茫痈旧鲜且揽俊肮垤保恰爸轨薄>咛逶陟尥揪渡显蚍治郑?一、先修止,后修观。--这种途径是以止作为观的前方便,目的是消除粗重和障碍,加强心力。--这就是所谓“渐教”法门的修行方法。 二、止观双修。--在禅修中,会在止观两种状态间切换。 三、纯修观禅、不修止禅。--这是几乎所有“顿悟”法门的修行方法,如中国禅宗和泰国动中禅等。 2、把止禅等同于佛教禅定。 实际上,禅定中的“止禅”,是通于佛法和外道(如印度的瑜伽、中国的道教等)禅修方法的。只有“观禅”才是具有佛法本质的修证途径,修“止”的目的是为“观”服务。这种迷失的后果就是很多信众众生修的所谓禅定都是止禅,是世间定,只能引发福德资粮;而不是观,等同于没有修解脱的出世间法。 3、把“观”等同于“慧”。 有一种看法认为戒定慧三学中的“定”就是止,而观就是慧,把定力等同于修止的效果。实际上,慧指的是止观的一种成果,而不是止观的修行方法。而且出出世间慧(内观智慧),是依靠观禅获得的,而非止禅,而且观禅也会获得定力,此即楞伽大定。所以不存在“止-->慧”这样一个逻辑,而应该是“止观-->慧”。 4、把禅定修练等同于静坐。 如果说,修“止禅”的主要方法是静坐(配合一定的心法)。那么“观禅”的主要修法则恰恰相反,观禅的入手处是四念处,四念处的修行不限于形式的、身体外在的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等形式。四念处的要义就是随时保持对身、受、心、法等身心状态的客观觉知、觉照,而不是加意念去做任何控制,也不是使心专注于一个目标,这与止禅刚好相反--止禅要求心专注于一个目标或境界(心一境性)。 如果辨不清上面几种迷失,你就无法读懂《六祖坛经》,也就不明白禅宗的“禅”指的是什么。 比如,《六祖坛经》有如下一些名言: “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指五祖当时徒众修的所谓禅定都是止禅,是世间定,只能引发福德资粮;而不是观禅,不能解脱,当然不能继承禅宗衣钵。 “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此处禅定指社会信众将“止禅”等同于禅定。 “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 -- 此处点出,禅宗的禅实际上指得是“观”、不拘形式,而不是为修“止”而静坐。 “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 有入定、出定是止禅的修法,而依四念处起修的观禅是随时保持觉知、觉照,是没有出入的。这种定力和止禅的定力区别可以用个形象的比喻,止禅的定力好像是冬天河水冻结成冰;而观禅的定力好像是接近零度的海水,但不结冰。 “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 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为什么“应物任随形”?因为观禅不拘形式而保持觉照。为什么守住非真精?因为“心一境性”的止禅不是佛法要修的那个根本~真精--内观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