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的资料(建筑方面:结构,颜色等.)
天坛的资料(方面:结构,颜色等.)
天坛居诸坛之首,是一座典型坛庙,占地273公顷,比故宫大两倍,略小于颐和园. 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的地方.每年"三孟"祭祀,即孟春(正月上辛日)祈谷,孟夏(夏至)祈雨,孟冬(冬至)祀天. 该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面外坛墙呈圆弧形,南墙与东、西墙为直角相交,取其天圆地方之意.因为天坛建成初期,不仅祭天而且祀地,直到嘉靖九年(1530)在北郊另建地坛后,才天、地分别祭祀.两道坛墙最初均为土坯砌成,曾称天坛土城.清乾隆十二年(1747),将土城用砖包砌.两道墙之间称外坛.外坛墙一周11华里,只有两个门,与先农坛相对者叫圜丘门,与太岁坛相对者叫祈谷坛门. 皇家祭天圣地,1860年曾遭英法联军洗劫,1900年又遭八国联军的蹂躏.当时,斋宫曾设联军司令部,圜丘坛上架设了轰击前门和紫禁城的大炮.侵略军为了掠夺物资,曾在圜丘坛门外设(天坛外站)和祈谷坛门火车站(天坛内站).内站运兵员,外站运军火.民国五年(1916)袁世凯登基,也在天坛演出了一场祭天的丑剧.军阀混战期间,辫帅张勋曾在祈年殿设司令部,与段琪瑞巷战时,天坛内成为战场.1918年,天坛辟为公园开放. 解放后,在外坛墙上新辟了东门、北门,有计划地修葺了内部建筑,增加了设施.外坛部分保留了北半部,原来的圜丘门已不存在,这里建成了居民区,即现在的复康里和天坛南里一带.现在的南门是原来的内坛南门.经过改造之后,使原来的皇家坛庙,变成了一处北京市区富有特色的旅游公园. 天坛 天坛于1998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时期皇帝祭天、求雨和祈祷丰年的专用祭坛。天坛坛域近方形,南侧两角为直角,北侧呈圆弧状,体现中国古代对天地的认识“天圆地方”。天坛坛域由两重坛墙环护,外坛墙南北相距1650米,东西相距1725米。内坛墙南北相距1243米,东西相距l046米。中心称“内坛”,两坛墙之间的地段,称“外坛”,主要入口设在外坛西侧。 祭祀建筑集中于内坛,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是“圜丘坛”,北部是“祈谷坛”。南北两坛由一条长360米高出地面的砖砌甬道-----丹陛桥相连,组成长1200米的天坛建筑轴线。圜丘坛占地44.66公顷,由圆丘、棂星门、皇宫宇、神库神厨、宰牲亭组成,每年冬至日,在此举行“祭天大典”。祈谷坛占地72.34公顷,主体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神厨、宰牲亭、长廊,每年春季在这里举行“祈谷大典”,祈祷丰年。 内坛西天门内偏南位置建有一城濠环绕的宫城,名“斋宫”,是皇帝祭祀前“斋戒”期间居住的宫室。内有无梁殿、寝殿、钟楼等建筑,占地4公顷。外坛西部偏南有附属建筑“神乐署”(管理祭祀乐舞)和“牺牲所” (圈养牲只)。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是一座三重檐攒尖顶圆型大殿。该殿是按所谓“敬天礼神”的“天数”而建的。殿高九丈,取“九九”阳极数之意。殿顶周长三十丈,表示一个月有30天。大殿中部有四根通天柱,又称龙井柱(高18.5米,大头直径1.2米),古镜式柱础,海水宝相花柱身,沥粉堆金,美观壮丽,是一年有四季的象征。中层金柱十二根,象征一年12个月,外层有檐柱十二根,象征一日12个时辰。中、外层柱数相加为二十四柱,是一年中有24节令的象征。三层相加有柱二十八根,象征天上的28星宿。再加上顶部的八根童子柱(短柱),则为三十六柱,象征36天罡。大殿宝顶有一短柱,叫雷公柱,是皇帝“一统天下”的象征。 遗产价值 古代祭坛建筑组群,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天坛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集明、清建筑技术、艺术之大成。祈年殿、皇穹宇是木制构件、圆形平面、形体巨大、工艺精制、构思巧妙的殿宇,是中国古建中罕见的实例。天坛又以大面积树林和丰富的植被创造了“天人协和”的生态环境,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生态环境的实物,极具科学价值,是皇家祭坛建筑群中杰出的范例。 另一方面,天坛深刻的文化内涵,使之更具特色。天坛从选址、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祀礼仪和祭祀乐舞,无不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的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至。例如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天坛祈年殿以圆形、以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又分别寓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时辰,每时辰合两小时)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处处“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国古代帝王专用的一种礼制建筑,处处象天法地)式建筑仅存的一例,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