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不是李家王朝
新加坡绝对是李家王朝 1923年出生的李光耀被尊奉为新加坡国父。他36岁就成为自治政府首任总理,建国后又一直执掌最高行政权力,直到1990年11月辞职。   在李光耀长达31年的统治期间,面积不到700平方公里、人口仅460万的新加坡从一个南洋小港,发展成世界上人均GDP最高的国家之一,并成为世界一大与金融中心,李光耀也因此享有盛誉。有媒体称,如果诺贝尔奖设最佳国家领导人奖,李光耀一定是得主,而且可能不只一次。 在被推崇为“小国的大政治家”的同时,李光耀强硬、独断的执政风格,以及李氏家族在新加坡的巨大势力,也招致了不少的非议。   1994年,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专栏作者菲利普·鲍林撰文对李光耀提倡的亚洲价值观提出批评,认为新加坡也存在着中国传统的王朝政治。 这里的“王朝政治”喻意非常明确:当了31年总理后,李光耀才让位给他人。即使这样,他实际上仍是“退而不休”,李氏家族在新加坡政治格局中有了“更长远的谋划”。在吴作栋随后的组阁中,时年38岁的李显龙被任命为副总理,其接班意向十分昭然;而李光耀本人则出任内阁资政,继续在政坛发挥其影响力。 “亚洲价值”被臧否民主模式遭质疑 尽管新加坡经济发达了,但却没有基本的政治自由。有人甚至说,李光耀其实是和印度尼西亚的苏哈托、菲律宾的马科斯一样的专制独裁者,只因新加坡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功,他就被美化成英雄;“在发展经济的祭坛前,政治自由成了祭祀的羔羊”;用专制统治换取经济发展、以失去自由来换取物质上的满足,这些绝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普遍模式。 李光耀颇不以为然:“我不认为民主对于发展来说是必需的。我认为一个国家要发展,它就需要纪律甚于需要民主;民主的泛滥导致了纪律涣散和秩序混乱。东方国家的目标是建立秩序井然的社会,以使人人享有最大的自由。这种自由只存在于纪律严明的社会中,而不存在于任意争斗的无政府状态中。”他还说,所谓民主并没有固定标准,而是因不同的文化、历史和民族而异;两党制“不符合亚洲国家的天性”。 他不断宣扬威权主义色彩浓厚的“亚洲价值观”,并借以反驳批评者。“亚洲价值观”强调,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应置于个人权利和民主之上,集体、社会和国家利益远高于个人利益;个人主义不仅是对社会繁荣的威胁,也是对集体和国家的威胁。“亚洲式民主”的目标,则是建立一个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好政府”。 批评者认为,李光耀的理论只不过是为自己的“专制、独裁”和儿子的接班找借口和依据。 李显龙的子承父业遭到一些人的批评,有人直截了当地说,这是王朝政治典型的世袭制。但亚洲强人李光耀毫不示弱:“是不是因为我是你们的总理,就抹杀他参与政治的权利和你们选择他的自由呢?”他认为李显龙已经经受住考验,足以担当大任。 李氏家族是一个非常不平凡的家族。这个家族如此优秀,所以他们占据了很多要职,但他们得到这些职位全凭自己的本事。”而执政的人民行动党在决定李显龙接班事宜时,一致认为他是下任总理的“最佳、惟一人选,“大家都很高兴有一个那么好的选择”。 那么,同样风格强硬的李显龙今后是否会像其父那样,在新加坡这个小舞台上演绎出大人物的风采呢?民众是否也会长久地接受他呢? 乐观派认为,新加坡的威权主义政治有其深层次原因:在民众方面,华人社会渴望得到权威的保护,以免在政界倾轧中财富被剥夺,因此将一元、权威的政治领导视为理所当然;少数政治精英则怀着救世型的报国心态,参政意识太强烈,导致对权力的垄断。在这种历史文化背景下,今后李显龙的执政和新加坡的发展都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怀疑派则认为,李显龙不可能像他父亲那样再推行“强硬和专制”的那一套了,因为李光耀时期的社会政治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已不复存在;新加坡人已逐渐“觉醒”,很多人不愿再“逆来顺受”;“亚洲价值观”的光环正在缩小,而西方民主价值观念的影响则在扩大;在近年几次选举中,反对党的高得票率就是一个明证。所以,李光耀昔日的辉煌不可能在儿子身上重现。 尽管近年来新加坡的社会政治文化变化很大,但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一党独大”仍是新加坡政治体制的一个主要特征。也许李显龙将面临比其父当年更多的挑战,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李显龙的领袖地位应该还是会稳固无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