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中的“蜜月效应”是怎么回事?
上面这位是直接贴的。这导致第一句话里的“目标区”就让人不知所云。 实际上,谈论“蜜月效应”和“离婚效应”,是有一个大前提,即该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变动方式所做的安排和规定,即该国的汇率制度,是“汇率目标区”制度。这是介于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之间的汇率制度。其含义是:将汇率浮动限制在一定区域内(例如中心汇率的上下各10%)的汇率制制度。“蜜月效应”和“离婚效应”就是在该制度下汇率变动的特征。 我们假定目标区是完全可信的,也就是交易者确信汇率将永远在目标区以内变动,政府在汇率变动至目标区的上下限时进行干预;经济基本面的变动完全是随机的。那么,当汇率的变动逐渐接近目标区边缘时,交易者将会预期汇率很快将作反向调整,重新趋近于中心汇率。这一预期将会产生稳定性作用.汇率的变动在不存在政府干预时也不会超过目标区范围,而是保持在目标区边缘并且常常会自动向中心汇率调整:目标区下的市场汇率围绕着中心汇率上下变动,当离开中心汇率至一定程度后便会自发向之趋近,这一情形宛如热恋中的情侣短暂分离一段时间后便会尽可能地抗拒进一步的分离,急于寻求重新相聚,所以称之为“蜜月效应”(Honeymoon Effect)。 汇率目标区下的汇率变动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由于经济基本面向某一方向的变动程度很大并且已表现为长期的趋势,市场交易者普遍预期汇率目标区的中心汇率将作较大的调整时,此时汇率目标区不再具有普遍的可信性。在这种情况下,投机发生,市场汇率变动将不再倾向于中心汇率。相反,两种力量的较量使此时的汇率变动非常剧烈,而且一般超过了浮动汇率制下的正常汇率变动程度。与前面的分析相对应,这一汇率变动情况正如情侣在长期共同中发现爱情已褪去了玫瑰色的光芒,双方存在根本上的性格不和而不再指望将婚姻关系维持下去,一些小事都会引起大动干戈,这可称之为“离婚效应"(Divorce Effect)。 汇率目标区是对汇率制度可信性(固定汇率制)与灵活性(浮动汇率制)的一种折衷.这导致它的汇率变动也具有双重特征。显然,这种双重特征对达成开放经济内外均衡的同时实现有利也有弊(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除了要保持内部均衡,还要保持外部均衡。内部均衡:国民经济处于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外部均衡:与一国宏观经济相适应的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怎样运用目标区制度因而也成为当代国际金融理论和政策讨沦的一个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