铙钹镲有什么区别?详细一点
详细一点
抛砖引玉,不一定全对 铙的历史 铙由远古时期的礼乐器发展而来,盛于商代,宋后渐少使用。 铙:原是原始社会末期象征氏族贵族权力的礼乐器,用陶土制成;迄今为止所见的远古实物是1955年在陕西长安客省庄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铙,距今约4000多年。 铙盛行于商代,是军队中所用乐器之一,可手持或植于座上演奏,商代的铙为青铜铸造,外形似倒置的钟,体小而短阔,下有中空短柄,装入木桶柄后可执,以棰敲击当口方形鼓起处而鸣。   铙因其形体不同而有大铙、小铙之分。大铙如湖南宁乡出土的商象纹大铙;由多枚铙组成一套的称为编铙,小型编铙一般为三枚一组。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五枚一套的编铙,已构成四声音阶,能发出相当于现在C调的sol、la、do、fa、sol五个音。   宋代出现了与钹相似的铙。北宋和辽时,铙曾用于皇帝仪仗中的《鼓吹乐》里。后世久已不用。 钹的历史 钹,古称铜钹、铜盘,民间称镲。打击乐器。 南北朝时钹已出现。《隋书·志》:“天竺者,起自张重华据有凉州(346—354),重四译来贡男伎,天竺即其乐焉。……乐器有……铜钹。”六世纪初,钹在民间已很流行。《北齐书·神武纪》中有北魏孝明帝(516—528)时“洛下以两拔相击”的记载。在隋九部乐中有五部用钹,唐十部乐有七部用钹,并有“正铜钹”与“和铜钹”之分。《旧唐书·音乐志》:“铜拔,亦谓之铜盘,出西戌及南蛮,其圆数寸,隐起若浮沤,贯之以韦皮,相击以和乐也。”1965年,辽宁沈阳市郊曾出土一对元代铜钹,钹面直径19.5厘米。 与此钹同出一件金鼓,上有元代至正四年(1344)所刻铭文。 钹用响铜制成,呈圆片形,中央半球形部分称碗或帽,碗根至钹边部分叫堂。碗顶钻孔,穿系皮绳、绸或布条,以便双手持握,两面为一副,相击后振动发音,声音宏亮,浑厚。 演奏时,双手各持一面互击。有轻击、重击、磨击、扑击等手法。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地方戏曲、歌舞伴奏和锣鼓队中。另有单击音,用小棰敲击单片钹沿,获其特殊音响效果,用于民族乐队和说唱伴奏。如流行于福建福州、闽侯、永泰、连江、闽清等地的曲种“福州评话”。即用单钹伴奏。演唱者右手执钹,拇指上套一瓷环,可碰击钹的边缘作响,左手持一小棍敲击,以击节说唱。流行四川的曲种“荷叶”,也用单钹伴奏,相传形成于清乾隆、嘉庆年间,而且是因演员击节所用之钹,形似荷叶而得名。 铙和钹的区别在于,铙的碗部较小,发音较响亮,余音较长;钹的碗部较大,发音较浑厚,余音较短。铙与钹在民间常配合使用,用于民间吹打乐和戏曲伴奏。除汉族外,钹在众多少数民族中也流行。 镲的历史 飞镲的学名叫飞钹,最早出现在一千多年前,但在那时是一种武器。一百多年前,汉沽一带的人民以打鱼为生,每次出海前全村老少都要打“飞镲”祝福出海的人们平平安安。而每条渔船上也都备着飞镲,用以引诱鱼蟹入网。据赵满宗介绍:“渔民每次撒网之前都要先打飞镲,鱼也好热闹,一听到声响就全围过来了,这时候撒网准保全都是满的。有时候鱼太多太挤,网拉不动,这时就再打一阵飞镲,鱼一听声响就又动弹起来,收网就省劲儿多了。等打完鱼满载而归时,船还没靠岸,大伙儿就开始敲锣打飞镲,通知家里人,这时全村的人都会集合出来迎接,船上岸上就开始同时打起飞镲庆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