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个名称从何时形成?
姓名主要是给别人用的,如果没有别人,自己也就没有必要有个姓名了。国名也是同样,有了别国,才有自报国名门的必要。 直到满清时代,中国人还是在沿用朝代的名称,比如,满清时代,人们自称“大清臣民”,而这样的用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过去,中国在这块地盘上一国独大,经常交往的都是些周边的小部落国家,它们把我们称为“中原之国”,而我们有时也自诩为“中央之国”,这多少有些自大的意思,但此时并没有“中国”这个叫法。 自从东洋西洋毛夷犯境已来,事情虽然有些不妙,但我们的祖先依然尾大不掉,比如乾隆皇帝就曾经在给英国国王的信中夸口到“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来货物以通有无。”可见,此时我们依然不用“中国”这个称呼来认证自己。倒是洋夷毛贼们为了战胜我们,不计较我们的自大,有时模仿周边小国的口吻,尊称我们为“中央之国”,我们的祖先也受之心安理得。 十六、七世纪前后,西洋毛贼与中东地区通商渐繁,中国的瓷器大量经波斯湾地区运往西方,西方人把波斯人对‘瓷器’的发音 “chini”, 等引入他们的语言,这就成了今日英语中瓷器“china”的来源。 虽然波斯湾地区经“丝绸之路”和我们通商已久,但该地区并不与我们中原地区直接接壤,因此波斯人也没有必要尊称我们是“中央之国”,他们一直就我们中原地区的人们叫“cinaih”,意为“秦族人”、“秦国人”,也许是战国七雄时期,波斯人就开始以他们的主要通商国“秦”来辨认我们了。当西方人从波斯人那里买进中国瓷器的时候,把“chini”和“cinaih”也一道买到西方去了,于是,“China”也就成了西方人称呼我们的国名了,当你发音英语“China” 时,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中文发音“秦”?这都是因为波斯语和梵语是用“秦”来称呼我们的缘故。 波斯湾地区和南亚次大陆交往很密切,所以,现在无从考证到底是南亚次大陆的梵语最先把我们记载为“秦人”,还是波斯湾人最先把我们记载为“秦人”,反正在这两种语言里,他们都把我们叫“cinaih”。 既然周边的土著小国不叫我们“中国”,东洋西洋毛贼不叫我们“中国”,连波斯人,印度人也不叫我们“中国”,那么“中国”这个叫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它来自英文“the republic of China”,是一个典型的出口转内销。 英文“the republic of China”就是“中华民国”的翻译名。1911年推翻清王朝后,我们称自己的国号为“民国”,此时依然没有称“中国”的必要,甚至连“中华”这个专用词都不存在。但为了和东洋西洋的毛贼打交道,我们需要有个英文名号,于是,英文“the republic of China”这个出口货就诞生了。我们为了让人家能辨认我们,接受了“China”是我们的正式英文称呼。以我们的民族起名时总是想图个吉利的风俗习惯,把我们的国名和“瓷器”连在一起,多少有些不吉利吧。可惜的是,弱国无外交,在国力衰败的时候,我们也只能如此低调行事,逆来顺受了。 但是在对内方面,我们总不能如此自己贬低自己吧?总不能让我们自己的国名和“瓷器”发生各种各样的意外牵连瓜葛吧?好在民国时的读书人还聪明,想起了我们的祖先是起源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于是,就新造一个词专门来和英文里的“China”对译。“中华”这个堂堂皇皇,如今广泛使用的专有名词,就这么诞生了。到此时,民国就有了一个更正式的名称 -- “中华民国”了。因为汉语的语言结构特点,高频词会被逐步简化的缘故,“中华民国”在日常口语中被简称为“中国”,以和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等来对称。 所以,“中国”这个词是在1911年后才被用来称我们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