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的时间计划生育是什么时间提出并实行的
是什么时间提出并实行的
回首中国的计划生育事业 中国网 | 时间: 2001-07-11 | 文章来源: 网上独家 人口过快增长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今天的地球已经承载了60亿人口。如今的地球上,时间每过一分钟,人口净增160人。联合国人口为此向国际社会敲响警钟:如不立即采取坚决行动控制人口,世界人口在下世纪中叶将达到125亿,人类将无法得到持续发展。 回顾整个人类人口发展历史,每增加10亿人口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整个人类在19世纪初仅有1O亿人,用了125年达到了20亿;在1957年世界人口突破了30亿;1974年达到40亿,从30亿到40仅用了17年;1987年达到5O亿,从40亿到50亿用了13年;1999年10月突破60亿,增加l0亿人口所用的时间已缩短到12年。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末我国大陆总人口为12.68亿,10年来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比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了4个千分点。我国已平稳度过由人口增长“惯性”作用引起的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全国“九五”人口计划圆满完成。 近30年来,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共少出生了3.38亿人,将中国11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将亚洲30亿人口日推迟了三年,将世界50亿人口日推迟了两年,将60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 造福于民的计划生育事业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为实行计划生育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而实行计划生育所取得的成就,又为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创造了有利的人口环境。 1、在经济不发达情况下,有效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 据国家计生委介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4年的15年间,中国人口从5亿增加到7亿,每增加1亿人口平均需要7.5年的时间。从1964年到1974年,是中国人口高速增长的时间,10年内人口由7亿增加到9亿,每增加1亿人口的时间缩短为5年;1973年,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计划生育,从1973年到1995年2月,中国人口由9亿增加到12亿,每增加1亿人口所需时间,又延长到7年左右。由于中国现行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方案和政策得到了人民的理解和支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育水平不断下降,有效地抑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1999年与1970年相比,人口出生率由33.43‰下降到15.23‰,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5.83‰下降到8 .77‰,妇女总和生育率从5.81下降到2左右并已稳定多年。目前,中国城市人口已基本实现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农村人口正处于这一转变过程中。 2、计划生育促进了人们婚育和家庭观念的转变 自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婚姻、生育、家庭观念已经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早婚早育” 、“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观念正在为越来越多的育龄群众所摈弃;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男孩、女孩都一样,建立幸福、美满、和谐的小家庭,追求现代、科学、文化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不可阻遏的时代潮流。妇女早婚比例下降,平均初婚年龄提高。家庭规模逐渐缩小,核心家庭正在成为当代中国家庭的主要形式。到1994年,全国累计有4676万对夫妇自愿终身生育一个孩子,占已婚育龄妇女总数的20.3%。这些转变,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 3、计划生育使国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据专家估计,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全国城乡大力推行计划生育以来,全国大约少生3亿多人口,为国家和社会节约社会抚养费7.4万亿元,节约物质技术装备费用6.99万亿元,同时还对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家计生委的统计数字,与1978年相比,全国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184元增加到1999年的2973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增加 9倍,平均每年递增15.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8倍,平均每年递增14.8%。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由3.6平方米增加到7.5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由8.1平方米增加到20.8平方米。绝大多数家庭的吃、穿、用、住等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4、计划生育促进了中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的计划生育,始终包含着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两个方面。在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的同时,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据国家计生委的统计数字,1949年到1999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35岁上升到70岁,其中男性69.36,女性73.11岁,成为世界上平均预期寿命提高最快的国家之一。妇幼保健事业不断发展,目前中国城乡已基本形成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服务网络。2000年婴儿死亡率已从建国前的200‰下降到32.2‰,孕产死亡率为 53/10万,人民在卫生和健康方面的一些主要指标已经大大领先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正在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5、妇女地位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妇女通过实行计划生育,摆脱了过多生育带来的各种负担,她们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进一步实现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平等。据调查,女性从业人员占总人数的46.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4.5%,城镇女职工站总数的37.9%(1998年数字),妇女就业率的提高使她们在经济上能够独立。另外,在国家机关工作的女性占总数的35%,是五十年代的近200倍。实行计划生育使妇女有更多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妇女的文化素质,女性文盲比例由建国初的90%降到1998年的23%。 国家指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开展生殖健康优质服务 中国地广人多,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民族之间的差异较大,推行计划生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中国政府根据国情制定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控制目标时,既考虑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的长远利益,也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阶层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意愿与接受能力,把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结合起来。 国家指导即政府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指定人口规划和计划生育工作方针政策,为育龄人群提供计划生育的信息、教育和技术服务,便利他们知情选择,合情合理地指导他们有计划地生育;群众自愿即个人、夫妇把家庭利益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考虑,自觉自愿地按照国家的政策法规计划自己的生育。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强迫命令。 在计划生育活动中,各地长期贯彻坚持“三为主”,即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工作为主。农村计划生育活动中坚持“三结合”原则,即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与建设文明幸福小家庭相结合。 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和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召开以后,中国政府积极履行承诺,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方针,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妇女健康水平放到主要的位置,确立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促进妇女生殖健康的工作指导方针。1995年开始,国家计生委在一些城乡地区进行“优质服务”项目试点并获得成功,目前全国有600多个县开展优质服务并且影响深远。 计划生育工作致力于依靠科技进步为群众提供健康服务。目前,全国20多个计划生育科研院所致力于与生殖、避孕节育相关的基础研究以及更为安全、有效、简便的避孕药具和技术方法的研制开发;约40间工厂生产避孕药具,技术不断提高并开始走向世界。 同时,为了保证广大育龄群众随时随地能够得到所需要的服务,加强妇幼保健,提高了广大妇女和儿童的健康水平,由3000多个妇幼保健机构、17000多个综合医院的计划生育科、270个地市级计划生育服务中心、33300个计划生育服务站(所)组成的服务网络遍及城乡,为育龄群众提供了各个生理时期的生殖健康咨询服务;政府提供1.8亿元资金为740多个贫困县装备的配置有妇科治疗仪、乳腺诊断仪等诊断治疗设施的流动服务车将使边远地区育龄人群得到更为优质的服务。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常年坚持面向基层、深入农村、服务上门、方便群众的原则,向育龄群众提供指导、咨询和服务,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和需要,选择适宜的避孕节育方法,深受群众的欢迎。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为促进人口学及计划生育科技研究,发挥学者在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制定和活动实施中的作用,国家计生委建立了两个相关的专家委员会并定期进行研讨交流活动;同时推行形式多样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运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宣传,中央及地方各级电视台和广播电台都开设了定期的专题节目将信息输送到全国城乡;出版了与人口与计划生育相关的40余种报纸刊物;建立了1所国家级、32家省级计划生育宣教中心和遍及县乡村的基层宣传教育服务指导站;在中学、各级党团或干部学校、社区的“人口学校”等开展宣传教育。活跃的宣传教育对人们改变婚育观念、自觉实行计划生育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还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加强了对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基础知识和青春期教育的宣传。 同时,国家计生部门重视开发人力资源建设高素质的计划生育工作人员队伍。20多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支40万人的计划生育工作人员队伍,成为贯彻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活动目标的重要保证。为建设高素质的工作人员队伍,更好地开发人力资源,我国政府多年来投入相当力量开展学历教育,近十年来全国共有百余所大中专院校开办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学历教育,有10余所大学还开办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相关专业,与省级计生部门联合办学开设人口专业的院校有25所。在职培训也受到重视,1994年至1996年有关部门对全国7万名技术服务人员进行了统一的培训、考核和资格认证。 我国极为珍视国家间交流合作的机会,特别是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之后,我国和联合国人口基金、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国际人口方案管理委员会、澳大利亚政府、洛克菲勒基金会、日本家族计划国际协力财团等机构以各种方式在生殖健康、计划生育结合项目、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紧急避孕、男性参与等方面进行的合作项目对引进先进的观念、管理和技术,提高工作的整体水平产生了建设性的作用。同时,中国关注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的南南合作,并已于1997年加入人口与发展伙伴组织。 未来展望:在改革和发展中走向完善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的人口与计划经济事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时期。 未来几十年,在实现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中国人口将由低增长逐步过渡到零增长,人口总量达到峰值(接近16亿)后将缓慢下降,人口素质将不断提高,从而为实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由于人口基数大,未来十几年,我国年平均净增人口仍在1000万以上,人口过多仍将是中国的首要问题;人口素质不高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劳动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 国家计生委的专家指出,今后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主要任务将转向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上来。为了从根本上全面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大力发展经济,消除贫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普及文化教育,发展医疗卫生和妇幼保健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养老保险制度,稳步推进城市化的进程,提高妇女地位、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等。近年来,中国政府在这些方面都制定了规划、政策和措施,为实行计划生育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今后十年,我国制定了关于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目标:到2010年,全国人数(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控制在14亿以内,年均人口出生率不超过15‰;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出生婴儿性别比趋于正常;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普遍推行避孕节育方法的知情选择;初步建立形成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逐步建立调控有力、管理有效、政策法规完备的计划生育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 中国网2001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