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难得糊涂"四字是扬州八怪之一谁的所题?
著名的"难得糊涂"四字是八怪之一谁的所题?
“难得糊涂”是清代“扬州八怪”郑板桥晚年悟出的人生真谛。其在四个隶意颇浓的大楷字“难得糊涂”下面注有几行小楷:“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难”的滋味折磨着他,使他更加愤闷和暴躁。“无奈糊涂太难得,从此江南一梗玩”,这是郑县令无奈的呐喊。 “难得糊涂”四字写于乾隆十六年,当时郑板桥正在山东潍县任知县。据说条幅是郑板桥在与关帝庙禅师、恒彻上人的一番倾心交谈后写下的。史载,身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郑板桥,为人正直坦诚,处事是非分明,性格落拓不羁,狂放率真。他入仕为官是为了“立功天地,孝养父母”、“让百姓沐盛世之薰风,饮忠悃之甘霖”,故他在知县任上清正廉明,刚正不阿。然而郑板桥却在黑暗的官场吃不开,常常受到黑恶势力的嘲讽、刁难与威胁,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何故?郑县令百思不得其解,但恒彻上人这个旁观者却对此看得分明。禅师私下对老朋友说:“人家对你恨之入骨,因为你太精明,妨碍了那些不义之徒干伤天害理的事,又常常戳穿那些贪官的阴谋诡计。黑白两道,你都树敌了??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宦海沉浮,一朝梦醒!在此情况下,他以嬉笑怒骂来抗争,同时他又彷徨、悲观,不知所措。压抑、苦闷、孤独、自嘲、悲观、痛苦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于是他泼墨挥毫写下“难得糊涂”的字幅,不久便罢官归隐。鲁迅先生说他写的“难得糊涂”这四个字“叉手叉脚的,颇能表现一点名士的牢骚气”,也表现出他当时的情绪和心境。其中积极的一面,即表现了不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的立场和骨气。郑板桥心系民间疾苦,其有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是他胸怀万民、爱民如子的真实写照。他鄙视富贵荣华,深感宦海沉浮,前景难测。“半生图名图利,闲中细算,十件常输九。跳尽猢狲装尽戏,总被他家哄诱”,这一阙词章道出其悲愤心境。他写《道情》,赞美渔樵僧道,“而今再种扬州竹,依然淮南一片青”。我们知道,郑板桥才怪性高,品行通达,一生并不“糊涂”,这是他在抗争不果,灰心不愿的彷徨中产生的一种借酒消愁、维持心理平衡的精神调节剂。这“糊涂”本义上并不是一个庸人的“糊涂”,而是一个正直、聪明人悲观失望,在无奈的情况下选择的“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