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经济资本
推荐: 经济资本管理之深度解析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变 -------------------------------------------------------------------------------- [ 作者:檀利民;王哲 来源:中国城乡金融报 发布时间:2005-1-26 责编:周文国 ] 编者按: 资本是一家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从1988年的老资本协议到2004年6月公布的新资本协议,巴塞尔委员会一直在努力使银行的资本能更加敏感地反映经营过程中面对的风险。将于2006年在全球主要金融市场正式实施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无疑正对中国银行业产生深刻影响。首先,对我国的银行和银行监管当局而言,要想融入国际金融体系,要想具备国际认可的信誉度,就必须遵守该协议。其次,为了达到新资本协议规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8%的最低资本要求,实行负债管理+资产管理+资本管理三者并重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经济资本管理被提上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议事日程,包括农行在内的几大国有商业银行也已开始引进经济资本管理这一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新概念。而据业内人士透露,我国银监会也正在积极推进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最近正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调研,欲了解各行推行经济资本管理的情况。那么,究竟什么是经济资本?什么是经济资本管理?为什么要进行经济资本管理等等问题就成了农行各级经营管理者目前迫切需要学习和了解的新课题。为此,本报特组织本专版,对上述问题进行介绍。 加入WTO以后,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我国的金融市场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适应,我国的金融监管、金融政策等逐步与国际接轨,金融游戏规则的国际化趋势日益突出。在金融监管方面,银监会成立后,明确提出了监管思路、监管措施与监管技术逐步与国际接轨的目标。由于资本监管是当今世界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实施审慎监管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银监会十分重视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不久前银监会所颁布的新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进一步与国际接轨,这使得资本充足率正从一个看似遥远的理论话题,日益成为摆在中国商业银行面前的现实课题,中国商业银行必将走向资本约束的现代商业银行理性经营时代。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管理体制,每个分行都作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存在并展开经营活动,总行要对全系统资本充足率水平负责。为实现或达到规定的资本充足要求,总行必须通过相关的管理政策和管理工具,将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传导到每个分行及各经营主体,使得各级经营主体的经营活动与提高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一致,各项经营行为符合并有助于保持和提高全行的资本充足水平。对经济资本进行计量,能够将各个经营机构(分行或部门)以及各项业务的风险水平量化、透明;再对经济资本进行分配,才能真正实现控制风险的目的。 农行通过对不同资产设置不同的经济资本分配系数,引导分行自觉的向风险低、收益高的行业和产品去发展,以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和经济增加值作为考核各行经营状况的主要指标,引导各行树立追求风险剥离后真实利润的目标,在各行牢固树立资本约束和资本回报的理念,使全行的经营方向协调一致,最终促使全行的资本充足率状况不断改善、水平不断提高。 一种全面的、完整的风险管理手段 经济资本管理是目前国际商业银行比较先进的管理技术,是在总分行管理体制下,实施内部经营管理的一项新兴管理工具。 现行信贷计划管理方式的缺陷:现行的信贷计划管理模式为适度控制贷款增长、调整优化贷款结构、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实施分类指导管理,有效管理信贷总量和结构,发挥部门“总体风险控制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的两个中心作用起到了应有的管理作用。但其仍有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范围有局限性。仅是表内贷款的管理,管理幅度不能涵盖银行全部风险;二是与财务和资产风险的管理衔接性不够。三条线分别管理,相互管理目标之间协调性不好;三是定量管理成分不足。定量管理手段欠缺,经验判断在管理中起主要作用。 经济资本管理是一种全面的、完整的风险管理手段: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银行风险的研究成果,经济资本管理范围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不仅包括表内的信贷类资产,而且包括表内的非信贷类资产和表外资产,全面提升了对银行风险的管理范围和内涵。经济资本管理使利润计划、不良贷款计划和信贷业务计划协调联动,三者有机融合,同时更好的整合银行的财务资源和信贷资源以及相关政策资源,是更为完整的银行风险管理工具。 实施经济资本管理为银行的风险定量化管理打开了大门:经济资本的计量实际是风险水平的计量,需要研究风险评价模型,积累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违约风险暴露额(EAD)和期限(M)度量等风险要素的历史数据。同时风险的概念也要由目前的信用风险扩展到市场风险乃至操作风险。风险管理不再是静态的事后计量的资产总量、结构的概念,而是动态的、可提前观测的表内外风险、信贷非信贷资产风险的概念。推动经济资本的管理必然会促进银行内部评级法等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进而带动全行风险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一个日益成熟的现实基础 随着现代化商业银行理念日渐深化,全面的、协调的、稳健的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逐步形成,会计系统、统计系统、资产负债管理系统等数据采集手段日益完善丰富,都为实施经济资本管理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技术支持。 科学的发展观为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深刻领会中央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银行发展规律和各行自身特点,农行提出要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协调的发展观、稳健的发展观和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加快有效发展为中心、以控制风险为重点”,通过模拟计提拨备后的经营利润考核方法进一步强化了在风险可控基础上谋求发展的经营理念,也有助于理解和接纳经济资本管理的思想。 现有经营数据能够为实施以系数法为基础的经济资本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银行风险分为三种: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提供三种可供选择的度量方法。以信用风险为例,有标准法、内部评级初级法和内部评级高级法三种,后两者都要求以内部评级法为基础。内部评级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求建立较多的风险评估模型,积累大量的数据信息。目前我们还无法采用数理模型精确计量各种风险,但以现有的统计系统为基础、以CMS系统为补充,可以实现采用系数法计量信用风险的目的。相信随着CMS系统的升级、全行数据大集中的完成、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逐步建立完善,能够帮助我们建立现阶段基本适用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经济资本管理与现行的业务经营计划管理具有相当程度的历史继承性:虽然以经济资本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较经营计划管理模式在设计原理和管理内容上差异迥然,但作为一种管理创新,其继承了原有管理方式的合理成分。首先,向资产质量好、资产回报率高、金融资源丰富、信贷风险相对小的地区配置较多经营资源的原则没变。其次,现阶段以行业分类和产品种类为分类指导的依据没变。第三,引导类和重点类贷款在经济资本管理中被赋予较低的经济资本占用系数,与当前计划调控的导向和信贷政策一致。最后,经济资本管理要坚持重点扶持或重点发展的业务或产品,单独配置经济资本的原则。 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将经济资本管理理念融入农行管理实践有许多需要改进、变通的地方,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管理的重心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转移。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之初,商业银行开始推行企业化经营,自主经营生产的一个直接问题就是资金运用必须受制于资金来源,于是存款成为商业银行争夺的焦点,“存款立行”的指导思想随处可见。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负债管理。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银行业意识到金融风险超强的破坏力,而这时,由不良贷款带来的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中已经凸显,因此,贷款质量引起了银行业的广泛关注,加强贷款管理、降低不良贷款存量、控制不良贷款增量成为各银行延续至今的工作重心。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负债管理+资产管理。应该说,这是一个进步。但显然,从内部管理角度看,还存在欠缺,因为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除负债、资产外,还有权益(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银行持有资本不仅是为了给资产融资,更重要的是作为风险缓释器吸收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财务风险。因此,资本是银行整个业务的组成部分,健全的银行管理应该是负债管理+资产管理+资本管理。 所以,积极向国际银行的标准靠拢,紧紧跟随我国监管机构的监管思路,顺应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大形势,迅速转变观念,加深对资本管理的认识,探索之,实践之,方向应该是正确的。但考虑到我们对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认识程度还不够完全深入,以及现在农行的信息系统和数据来源还对管理理念的创新和管理手段的创新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将经济资本管理理念融入农行管理实践有许多需要改进、变通的地方,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