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经有什么用
且不谈功德如何如何,且说说念经的功能。 总体说,律、经、论三藏是成就戒、定、慧三学的资量: 律藏 -- 成就戒学的资量。 经藏 -- 成就定学的资量。 论藏 -- 成就慧学的资量。 分别说,念经的主要功能: 1、随文入观,提供“止观”修持中“观”的“境”。据记载,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虔诵《妙法莲华经》多年,一次诵至“药王本事品”,身心寂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入“法华三昧”。从此大开圆解,辩才无碍,终于成就一代宗师,创立中华本土第一个宗派--天台宗。又如《观无量寿佛经》乃是历代众多大德观行成就之境,也是成立净土宗根本经典之一。至今,诵经仍是一种修观行的最方便、稳健的法门。 2、智慧熏习,“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例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未出家时,不识一字,暂闻他人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心即开悟,发心出家,乃至听五祖解《金刚经》而大悟,终于成就肉身菩萨,开创以“中华禅”、“祖师禅”为特色的禅宗。此皆由其宿世曾诵般若经典,熏习至深,故能闻即悟入。 3、对治意恶,滋生善念,“自净其意”。例如,当诵持《地藏菩萨本愿经》等强调因果报应的经时,自然发生止恶、行善之念;诵持《优婆塞戒经》、《梵网经》、《虚空藏菩萨经》、《决定毗尼经》等强调戒律的经时,自然发生忏悔、持戒之念;当诵持《大方广佛华严经 十回向品》时,随着连绵不绝的大慈大悲的至善回向偈语,即时生起舍身忘我,利乐有情的殊胜心念。大家不要小看潜伏心底的“意恶”,也不可小觑刹那一闪的“善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善恶之业萌于念中。 4、进入角色,获得加持,“生佛不二”。当我们诵经至非常投入之境界时,浑然忘我,完全融入佛经的情境;在此情境中,佛菩萨对话不就是我们自己自问自答吗?我们扮演着“佛”,扮演着“菩萨”,扮演着“罗汉”,扮演着“凡夫”,扮演着“外道”,扮演着“魔王”;当下一心开显十法界,妙不可言。在此情境下,我们进入地藏菩萨角色,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之悲愿;我们进入阿弥陀佛角色,发接引十方众生的四十八大愿;我们进入药师佛角色,发利益有情资生的十二大愿;我们进入普贤菩萨角色,发遍修一切善法无尽之愿;我们进入善财童子角色,参访种种善知识,而这种种善知识不也是由此一心包办。 正如《楞严经》中说道: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5、记忆佛学名相,在自心中建立修学完整大纲。例如,在我们诵《大般若经》、《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之时,读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之时,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应当修学“十二因缘”法,但最终要站在般若的高度,以“否定之否定”的高度辩证思维超越名相之束缚,深达法相之本质;当我们诵到“无苦集灭道”之时,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应当修学“四圣谛”法,但最终要站在般若的高度,以“否定之否定”的高度辩证思维超越名相之束缚,深达法相之本质,如此等等“破一切法,成一切法”,“不破不立”,“善用一切法而不住于相”,“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此乃般若之真谛,佛法之大纲。 总之,念经功德不可思议,调心功能亦数不可尽。有人净心念了几天《华严经》,结果一出门,发现大地树木皆如宝树,晶莹剔透。相信每个人用心去诵经,都会得到不可思议的感应和悟境。